加拿大三城記事--溫哥華篇
第十三章 宜居之都
80
在全世界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評比中,溫哥華多年來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這當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這裏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再加上優越的文化、教育、娛樂和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治安狀況,使得這裏的居民不僅能夠安居樂業,而且能夠享受溫馨的生活。
溫哥華是加拿大西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卑詩省或BC省)最大的城市,也是在加拿大排在多倫多和蒙特利爾之後的第三大城市,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工商業、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溫哥華濱臨太平洋,隔喬治亞海峽與溫哥華島遙遙相望,南臨美國華盛頓州,東北方向則是倚靠縱貫北美大陸的洛磯山脈。這裏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雖然處於高緯度地區,但由於受太平洋季風和暖流影響,再加上高聳的洛磯山作屏障,使得常年氣候溫和,春天陽光明媚,夏天幹燥涼爽,秋冬季節濕潤多雨。
溫哥華也是加拿大最西部的一個大城市,擁有全國最大的港口,是通往亞洲的主要門戶。溫哥華港為天然不凍的深水港,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北美西岸處理散裝貨的最大港口,與亞洲、大洋州、歐洲、拉丁美洲都有定期海輪往返,每年進港停泊的船隻有數千艘,年貨物吞吐量達1億噸之多。
這裏依山傍海,風景秀麗;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這裏有佳美的海灘、高聳的山峰和茂盛的森林;這裏共有100多個公園遍布在全市,其中包括很多天然森林公園;在一年的大部分季節都是鬱鬱蔥蔥、繁花似錦,即使在冬季,也可見綠色的草坪、翠綠的鬆柏和許多常綠的植物,使城市顯出一片生機。而且溫哥華交通便利,從市中心到達各處旅遊景點均很方便。這裏還有一流的劇院、酒吧、舞廳,有中、日、韓各色餐館等可供選擇。正因為如此,使溫哥華成了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其實,溫哥華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迄今隻有一百多年的曆史。1791年,西班牙船長納爾維斯航行至這一帶水域,並在當地原住民的幫助下畫出了這一帶的地形草圖。他也是第一位發現由北美洲西北航路通往東方的探險家。1792年,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船長率領英國船艦發現號抵達這裏,並展開了一係列的勘測活動。這也就是日後溫哥華市名和溫哥華島名稱的來曆。
1808年,英國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員西門·菲沙和他的船隊,沿著後來被稱為菲沙河的河流抵達這裏,由此發現了從內陸經由這條河通往太平洋岸的貿易新路,也間接促成日後的淘金熱潮。後來,這條河就被稱為菲沙河。想來,現今的西門菲沙大學的命名也必與此人有關。也是在這一年,北美洲西岸的大貿易商Hudson's Bay公司,將其商務擴展到溫哥華地區,同時創立了Fort Langley貿易站。1846年Governor James開始監管溫哥華島及當時名為New Caledonia的內陸地區。
1858年在菲沙河穀發現黃金的消息傳出後,有超過2萬人蜂擁而至,形成了淘金熱。但這一淘金熱卻沒有對現今溫哥華市的範圍造成多大影響。直到1862年這裏才出現了第一個歐洲人的聚居區。於1863年出現了第一個鋸木場,標誌著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可以設想,在自古以來就從未開發過的地方,必然隨處可見參天大樹,而開辦鋸木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後來又出現了另一個鋸木場。1867年,在一家鋸木場附近建立了第一間酒吧,現稱為煤氣鎮的地方就是圍繞著這間酒吧逐漸發展而成的。
1886年4月6日溫哥華正式設市。同年6月13日中午的一場大火,在短短的45分鍾內就焚毀了超過一千棟的建築物,使整個城市遭到了沒頂之災。1887年5月23日,太平洋鐵路通到溫哥華,從而加速了溫哥華的發展。1890年,獅門大橋通車,使得從溫哥華前往北溫哥華地區大為方便。1896年,溫哥華的華人為了慶祝清廷大使李鴻章訪問溫哥華,特別建立了一座優美的牌樓,也就是現今中國城的舊址。1904年美國大北方鐵路公司修通了溫哥華到西雅圖的鐵路,大大促進了美國西岸和溫哥華的商務往來。
溫哥華市的居民,在1881年約有1000名,到1900年上升至2萬名,到了1911年,也就是中國發生辛亥革命的那一年,溫哥華的人口達到10萬人。1887年,隨著太平洋鐵路開通至溫哥華,參與修建鐵路的華工就失業了。被遣散的華工有些在溫哥華滯留了下來,並形成了一個華人聚居區,人口約有90多人。“China Town”一詞也開始出現於本地主流報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