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兩會期間我正在國內,溫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那天正與幾個朋友吃飯聊天,包間的電視正在重播上午記者招待會的場麵。白天的實況轉播沒有看到,因此 晚上的重播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當招待會快要結束時,溫總理提到了重慶的事情,雖然沒有點名薄熙來,但是口氣很重的談了當時國內外非常關注的王立軍事件, 提到了文革餘毒,提出重慶領導要反思。我當時就說,看來中央對王立軍的事情有決斷了,薄熙來這次夠嗆。果不其然在第二天新聞就播出了薄熙來不再擔任重慶領 導職務的決定。
中國的文革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運動,其性質早就被定性為一場動亂。但是曆時十年的運動影響了幾代人的命運,也影響了那時的講話風格和語言習慣。薄熙來在重慶 發起的唱紅令人想起了文革的場麵,經曆過文革的人們自然耳熟能詳,人們擔心文革會不會又卷土重來?文革過去已經三十多年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文革的原罪 並沒有得到清算,曆史再一次被人為地折斷,下一代並不清楚文革以及文革給人民、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麽?這是令人擔憂的。而更讓人擔憂的還有國內竟然出現了 為文革叫好的聲音,如果是年青一代不了解真相也就罷了,恰恰是一些經曆過文革的名人卻在為文革叫好,早已達成的社會共識被悄然推翻,社會意識的分裂初見端 倪。
以這次薄案為例,文革式的語言還隨時可見,從公訴方對薄熙來的申辯嗬斥為“拒不認罪”、到國內輿論的“狡辯”評價等等,足見文革式的思維以及那時的革命語言在人們腦海中的影響至深。
在英國滅門案後,英壇的爭論也是相當的激烈,就連當時任BBC專欄作者的曾飆也在一直關注,後來他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杜安祥在哪裏?”,這篇文章我注意到他說到了語言習慣問題:
“八十年代出國人,在海外各國已經穩居社會的中堅,他們與我們在語言上有一個斷層。最大的區別是他們還沒有經過王朔語言的洗禮,他們正直,堅定,但是依然習慣了使用革命話語;我們這一代,要麽拋棄了革命話語,要麽調侃革命話語,還有就是拿革命話語當做新的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