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謝謝各位,你們的作答化作了千枝彩筆的一撇

(2020-06-03 01:27:42) 下一個

一句殘詩傳後世  千枝彩筆續華章

 

 

 

                                    黃繼烈

       我們現在已知的古代詩人,他們都是以其優美而豐富的詩篇傳留後世。然而有一位古代詩人,他並沒有留給我們多少感人的詩篇,他隻是以一句並沒有完成的殘詩,使得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學士,為之讚歎,為之吟詠,為之絞盡腦汁。這個人就是北宋時期的潘大臨。

        據宋朝一位名叫惠洪的詩僧所編的冷齋夜話記載:“北宋潘大臨工於詩,家庭貧甚。”他的朋友臨川逸致書問:近新作詩否?大臨答雲: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來,遂敗意。隻此一句奉寄。這就是著名的”的故事

       潘大臨字邠老,湖北黃州人。他的生活年代大約是在公元1090年前後,即宋哲宗元佑時期。其祖父潘革、父親潘鯁、叔父潘丙、潘原皆有文名,其弟潘大觀是江西詩派重要成員。他本人在20歲考中秀才以後,便“屢試不第,無知其才而力振之於困者”。於是隱居在黃州城的柯山,躬耕田畝,沽酒市肆,著詩自娛,以布衣身份馳名於北宋後期文壇,並與蘇東坡、黃庭堅、謝無逸等人交往並友善。他也是江西詩派的骨幹成員。

    “滿城風雨近重陽”這句詩,雖然隻有一句,但意象開闊,情景逼真,氣勢恢弘,平仄鏗鏘。特別是在它之後,便沒有了下文,這就留給了後人以無窮的遐想。正如宋人呂居仁所言:“潘邠老得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文章之妙至此極矣。”從此,潘大臨再也沒有能夠把詩續寫出來。

       潘大臨死後,他的好朋友謝逸以《補亡友潘大臨詩》為題,在“滿城風雨近重陽”這句詩的後麵,續了三首七絕:

                       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

                       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憶潘郎。

                       滿城風雨近重陽,不見修文地下郎。

                       想得武昌門外柳,垂垂老葉半青黃。

                       滿城風雨近重陽,安得斯人共一觴。

                       欲問小馮今健否?雲中孤雁不成行。

       大約過了80多年以後,南宋南京詩人韓淲看到了謝逸的三首詩,認為謝詩全是悼亡之作,沒有表達出原作者潘大臨的意境。他於是續寫了一首七律: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卷入蒼茫。

       從此,更多的人看到了在“滿城風雨近重陽”這句詩的後麵,蘊藏著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於是紛紛動筆續詩。

       比較有名的例如有比潘大臨約晚100年的安徽詩人方嶽,以《九日道中淒然憶潘邠老句》為題續寫了一首七絕:

                        滿城風雨近重陽,城腳誰家菊自黃

                        又是江南離別處,寒煙吹雁不成行。

        南宋末年有個許月卿,一生正直,做官時被人稱為鐵符;宋亡以後,衰服三年不言。後雖言,嚐如病狂”。他也寫了一首續詩來表達他當時的心跡:

                        滿城風雨近重陽,一舸煙波入醉鄉。

                        心事已同鷗白,眼界空有雲山蒼。

                        酒安能管興亡事,菊亦頗複時世妝。

                        何似長歌明月裏,月明天闊地更長。

       元朝的著名詩人倪瓚,用“滿城風雨近重陽”作為第一句,寫了一首《江城子·滿城風雨近重陽》:

                       滿城風雨近重陽。濕秋光。暗橫塘。蕭瑟汀蒲,岸柳送淒涼。

                       親舊登高前日夢,鬆菊徑,也應荒。堪將何物比愁長。綠泱泱。

                       繞秋江。流到天涯,盤屈九回腸。煙外青萍飛白鳥,歸路阻,思微茫。

       續寫的詩作雖然很多,但是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人們續寫的內容,大都離不開諸如思鄉、思親、傷時、感世之類。沒有一首能夠受到人們特別的喜愛並流傳開來。傳來傳去,幾百年中,還是隻有“滿城風雨近重陽”這一句。

       一直到了明朝,江南出了一個才子文征明,一反幾百年來的低靡、沉悶之氣,別開生麵地寫了一首為《九月六日風雨無聊,戲續潘邠老之句》

                     滿城風雨近重陽,門外深泥一尺強

                     勢接九秋禾欲偃,水漂三逕菊應荒。

                     授衣剛念清碪急,吹帽先愁白發涼。

                     何必催租能敗興,老夫終日不成章。

 

       文征明的詩,沒有對秋景作泛泛描寫,而是具體地把由於風雨造成的“深泥”,以及“禾偃”、“菊荒”等情景,描繪得生動如畫。詩的最後兩句,以原作者的故事和口氣斥“催租敗興”,恨“終不成章”。這樣便使得這首詩生氣盎然,恢諧有趣,使人讀後不禁要開懷大笑。

        清朝光緒年間的一位詩人,在詩中也把“傷秋”變成了“賞秋”:  

                          滿城風雨近重陽 轉眼秋光漸作涼

                          裝點野花留晚賞 , 斕斑便是菊花香 。

         近代有一位民間詩人劉建,用續詩來表達他退休以後的生活:

                           滿城風雨近重陽,葉落蟬寒鬢染霜

                           風前閑看白日盡,雨後須吟絕世章

                          禪心一點隨風去,俗世千般好夢長

                          如此風雨如此夜,自在小兒枕黃梁。

       有一位名叫茉小茉的網友,在網上接連發布了四首續詩,用以訴說自己的愛情。其中一首如下:

                          ?滿城風雨近重陽,夜來挑燈衾寒涼,

                          不知何日重相見,卿今隨水過瞿塘。

       大約是有一個詩詞團體,社員們紛紛按照各自的想法續詩。其中有三首是這樣寫的:

                          滿城風雨近重陽,忽有收租苦斷腸。

                          莫道潘郎無續句,好讀一句亦流芳。

 

                          滿城風雨近重陽,欲續無詞索斷腸。

                          ?細品原詩個中味,幾多感慨係心芳。

 

                          滿城風雨近重陽,把酒東籬菊已黃。

                          座上逢吟醉客,詩題字雅情狂。

        還有人把詩寫成七絕轆轤體,內容也能順理成章:

 

                          滿城風雨近重陽,颯颯聲催草木黃。

                          漫遣心中無限事,雲煙深處認家鄉。

 

                         才過中秋天氣涼,滿城風雨近重陽。

                         征鴻此夜思千裏,不及十年歸夢長。

 

                          黃花瑟瑟獨芬芳,老燕知棲何處梁?

                          冷落偏宜詩酒伴,滿城風雨近重陽。

 

       古今詩人續寫的詩句很多,篇幅所限,不勝枚舉。這些詩的作者,大都是根據各人的心情,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各種各樣的詩。

       僅僅是一句未能成篇的殘詩,竟然能夠吸引那麽多的人,去看、去想、去寫,而且是曆經千年,經乆不衰。由此證明了湖北詩人潘大臨的文學功力,更是證明了中華詩詞的藝術魔力。這實在是一段千年難見的詩詞佳話。筆者有感於此,也以自己的一首小詩為本文作結。

                             滿城風雨近重陽,門外催租傷斷腸。

                             思緒紛繁難理序,文詞璀璨未成行。

                             殘詩一句留青史,彩筆千枝續錦章。

                             今古奇文何所見。詩壇佳話永留芳。

                                                               2015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