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懷喜護彼意

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
正文

修行進步之: 認真,角度以及為勝而辯

(2011-06-21 07:07:02) 下一個
我們這一代人的福報是, 可以不費力氣就享受以前帝王才能享受的很多東西 -- 其中之一就是佛經。 得到幾個版本的大藏經, 對於我們說來, 不是一件難事。 不過, 這也使我們並不象古人那樣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

問題之一: 不認真

舉一個例子。 《金剛經》中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曰:“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比較關鍵的詞是“受持”, 希望大家不要一帶而過。“受持”一詞的含義甚多。 簡單說, 暗含, 戒,定,慧。 而不是簡單的在思想上接受一下, 讀讀, 說說。
其實, 兜裏放一本佛經, 也會對於行者有些幫助, 但是, 這點幫助很難使之在獲得人身的這一世成就。下一個詞“當得”。 “當得”是應當得, 但是在何時? 釋迦老師沒說。 又或者這個“當得”是 “當下就得”的意思?
這個“當得” 會不會與前麵的“受持”有關係呢? 這個問題, 大家自己去參參吧。

問題之二: 角度不清

每一部經文, 一般都有一個中心思想。 (嗬嗬,這個詞好遙遠啊)比如,《金剛經》談空性, 是談真如, 以無相為體。 以《金剛經》的這個角度看, 所有器世間, 包括佛土, 都是“化城”, 都是真如的變現, 而非真如之體。 又比如《淨土宗》要大家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以勸諭為主。
此時說的“住相證果”是指, 當行者往生成功之後, 借助於阿彌陀佛的願力, 行者會在極樂世界, 繼續修行, 在一生當中, 親證佛果。
“住相證果”不是說行者要住於極樂世界的相, 是說借助佛的願力, 借助極樂世界這個好的修行環境, 去證果, 去做到“無相”。

我們把這個“住相證果”來一個因式分解看看:

第一步: 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 住在蓮花包裏, 住在極樂世界的相之上;

第二步:在蓮花包裏麵修, 比如, 禪宗, 斷四相。 注意, 此時絕不能住相, 極樂世界的相也不能住, 一直到證果。(這一步才用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個一加上二, 簡稱叫“住相證果”。所以說, 往生極樂世界, 與斷四相, 在修行次第的角度上看, 是絲毫不相關的兩件事情 – 不存在“理事雙備,真俗圓融。”, 更談不上矛盾。
“理事雙備,真俗圓融。”是指, 以斷四相, 證見真如為目的時, 盡管是空性,無我, 但是行者,我, 卻依然要建立一切, 去參話頭, 去打坐。。。等等, 去修, 去證。
而往生淨土的行為本身就是有為法, 不是要證見真如的空性, 行者根本不需要斷四相而達到往生的目的。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提醒大家, 讀經文, 看開示, 要認真, 要細心。

居士:《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怎樣理解?可否理解極樂世界隻是一個化城,並未真正到家?

以證見真如的角度看, 極樂世界是一個化城, 是一個可以確保行者在一生當中成就的, 好的修行環境, 而不是真正到家。

而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為了我們到極樂世界修行。 這個往生的成功, 確實需要以聲音求, 以佛象求。
而《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在證佛果的時候, 才需用到的。 在僅僅以求往生極樂世界為目的之階段, 是不用的。

問題之三: 為了贏而辯論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有些網友在轉經文, 或者法師的開示, 有時候是有針對性的。 比如, 當討論某些主題的時候, 一些網友會另外開貼, 轉一些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文章。 其實, 從討論開始, 去查閱一些經典, 是一件好事。 但是, 提醒大家不要為了贏而辯論, 為了贏而轉。事實上, 很多字麵上看能支持自己觀點的經典, 其實是暗含很多“角度”, 或者前提條件的。 具體的, 我就不舉例子了。 感興趣的網友可以參閱我的博文: 《世間法, 佛法與外道, 平等》。 在那篇博文中, 我強調的是, 不要脫離諸多的角度, 立場, 前提條件而單獨提取那些能支持你觀點的文章。 這會極大影響行者的正確判斷。

辯論, 不是為贏, 不是為某位法師, 是為真理。


祝願大家修行進步!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盤古 回複 悄悄話 回複femi的評論:

謝謝!
femi 回複 悄悄話 對所提出的三個提問與說明,完全同意,謝謝,實話,無論好不好聽,都不是自讚毀他,不是實話,為得言得,為證言證,都是自讚毀他,皆為大妄語。再次感謝,點出中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