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延明-孩子生病?

(2011-06-30 13:09:31) 下一個

一位學員說,她十四歲的兒子腹部長了一個小囊腫,令她十分憂心,想了解原因。

 不論年齡,影響人身體狀況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情緒,二是飲食,其中又以情緒占大宗,囊腫亦然。

 中醫說「氣滯血淤」,「氣滯」是情誌所形成,如果肺部氣滯,就形成肺病。那麽,囊腫又跟什麽有關?

 身體某一部份的血液循環受阻,長時間沒有舒解,就會形成囊腫,像吹汽球一樣。汽球可以一分鍾吹大,形成囊腫就不是一分鍾的事情,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長期點滴累積形成的。囊腫的大小,跟阻塞的嚴重程度有關。

 用交通來形容身體裏的囊腫:如果高速公路上的四線道關閉兩線道,車流量就會受阻,車速降低,車輛開始阻塞。如果隻剩一線道,路越來越窄,阻塞的車輛會越來越多。等到四線道全部關閉,塞車情況一定很嚴重。人體的囊腫,是由一個細胞受阻開始,到十個、二十個、三十個,逐日累積而成。

 拜現代醫療技術之賜,很多病症能提前發現,不需要等三年、五年,形成囊腫、硬塊之後才發現。一般人稍微不舒服就去醫院檢查,體檢可能會找出一些潛在的,並不是很嚴重的病。有的囊腫體積不大,但是惡性重大,一發現就是惡性腫瘤;有的囊腫則是良性的,不會立即影響生命。不論如何,早發現,早做準備,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則。  

 過去有一句話:「黃泉路上無老少。」得病不分年齡大小,而在於人對自己身體的使用是否過當。就算是三歲孩子,如果整天哭個不停,也會哭出病的。

 有些小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就是很乖,情緒很平穩,一哄就不哭了。但是,有的孩子情緒就很過激,很難哄。所以從前的人常說,能生一個好的、聽話、孝順的孩子,是父母前世修來的福份。

 基本上,每個孩子的根性都不一樣。有的孩子跟父母感情好,很聽話,有的孩子天天跟父母唱反調,對抗性、叛逆性很強。後者這種孩子,如果遇到剛性很強的父母,十之八九會生病。

 父母教育孩子,應該讓孩子學會受約束,孩子懂得受約束,就會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不懂得受約束,加上父母溺愛,孩子的脾氣就會很大,遇到不順、不如意的事情時,他就會發作,換句話說,就是情緒管理很差。

 如果孩子從小情緒失當,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身體某一個部位的阻塞,不論腦瘤,或是肺部、肝部囊腫,任何一個器官、髒腑的囊腫,都是因為情誌過度激烈,產生氣滯血淤,血淤久了形成阻塞。

 所以說,要避免孩子亂發脾氣、不當內耗,就是要從小事開始,慢慢的要約束他的個性、情緒,增加他的約束性,不能老是讓他隨心所欲。做父母的要讓孩子懂得入鄉隨俗,學會隨遇而安,這樣就會降低孩子的情緒起伏。換句話說,不要讓孩子在任何環境中,都有太大的選擇自由,因為這種自由經常會遇到阻礙,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情緒。

 父母增加約束性,才能降低孩子的內耗,也就是降低情緒的起伏。在家裏,如果孩子百分之九十的事情都得到隨心所欲,但父母總不能一直跟著,處處維護他吧?等有一天出門在外,外人可不會如此對待他,當他得不到平常的百分之九十時,他會如何?所以在家凶悍的人,往往在出去時,需要強力地壓抑情緒、情緒起伏也會很大。

 前些天打網球,見到一位女士,隻要輸球就會哭,她先生馬上上前去哄她。打網球是娛樂,但是她每打輸一球,就發脾氣,這哪叫打球啊?成年人都會有這種問題,何況一個孩子?如果作父母的對孩子沒有約束性,孩子隨時隨地就會情緒發作,這就是內耗。

 以前練武術的師父教徒弟時,動不動就打徒弟,師父的理由是:「現在我不打你,將來你出去就會被人打;我現在打你,訓練你從被打,到最後打不著你,到時你再出去,就能免於被外人打。」

 這跟父母教育孩子道理相同。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的約束性強,孩子到任何環境,與人相處的阻礙就很少,容易與人和睦相處,所以說增加對孩子的管束、約束性,就能降低孩子的內耗。

 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是子女聽從父母,另外百分之五十卻是父母聽從子女,如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就隻有百分之五十。孩子的服從性,與父母對待孩子的管束性強弱有很大關係。

 中國俗語說:「棒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現代人教養子女時講究所謂的民主,是凡事都跟子女打商量,以為這就是尊重孩子。其實上,多數時候這樣做反而是害了他們。

 當孩子還沒有自主行為能力時,父母凡事他商量,要他做選擇,這種情形就像叫未成年子女開車差不多。有哪位為人父母者會與十歲,十五歲的孩子商量說:「今天誰開車啊?」開車沒得商量,父母如何賺錢需要跟孩子商量嗎?再擴大到怎麽樣過日子?其實都沒得商量,那麽,為什麽父母卻表現的好像事事都要跟子女商量?甚麽該商量,甚麽不需商量,有沒有一套標準,讓子女清楚知道?

 過去又有句話說:「嚴師出高徙。」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嚴厲,成績好的學生比例就比較高。同樣,如果父母希望子女各方麵表現都很平均,就應該從教導孩子正確做人觀念開始,掌握人倫的次序,他們掌握多少,就能學習到甚麽程度。

 總之,做人是全麵性的,會反映在各個層麵上,所以我常說:「練功與做人有關。」又好比學生上課,如果能服從老師、聽老師的話,他們能吸收的知識就會很多。反之,如果今天老師教甚麽、怎麽教,都要跟學生商量的話,學生能學到的有用知識就很有限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