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環球網評論
中美兩軍要學會小步前行
18日,在美國訪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在記者招待會上很直率地指出美國“太霸氣了”。中國高級將領在“美國人的地盤”這樣說話,在曆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折射了當代中國軍人的自信和雙方交流的坦誠。這也是中美兩軍交往非常需要的。
軍事是中美關係提升不能繞開的核心內容。在經濟、貿易、政治、社會各個層次的交往都變得頻繁與坦誠的今天,中美軍事對話不可能隻說讓對方高興、放鬆的話,而必然會針對一些問題進行爽朗、直白的溝通。
現在這種良性的氛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中美兩軍、兩國政治磕磕碰碰、相互揣摩、彼此適應的結果。長久以來,一旦中美有事,兩軍交往總是率先中斷、最後恢複。這樣的慣性曾讓相當一部分輿論認為,兩軍關係一直在原地踏步。這樣的判斷並不準確。
事實表明,近年來在一些非戰略層麵的機製,比如軍事熱線、中青年軍官的交流、後勤與文體交流等等,都取得了進展。這些看似不顯眼的交流,卻是使兩軍交往的紐帶變得更結實的基礎。
中美兩軍關係的承受力正在超越那些好戰者的想像。過去十多年,雙方經受了台海、“炸館”、“撞機”、周邊衝突等各種考驗,已經磨煉出了一套足以保障“鬥而不破”的潛規則。
這樣的局麵,首先應當歸因於兩國相互之間的準確定位與理性選擇。核武器時代“相互確保摧毀”的理論模擬,使兩國不允許也不應該發生大戰,逐漸變成了雙方的潛在共識。在這個框架下,話語爭執、戰略威懾甚至軍事摩擦,都很容易在“準危機”的懸崖邊勒住韁繩。
18世紀英法兩軍爭霸大西洋,19世紀法德兩軍互奪領土,20世紀日美兩軍殊死決戰,曆史的教訓意味著全球化時代的中美兩軍,必須掌握並肩前行的戰略技巧和偉大胸襟。
亞太及整個世界的軍事安全格局重組的大趨勢,讓中美戰略信任向積極方向邁步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兩軍肩負的責任是要給世界曆史豎立一個路標。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陳炳德將軍的話一針見血。美國那些鷹派軍人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強勢邏輯了,比如,美國如果放棄對台軍售,就意味著放棄台灣;如果不在中國沿海晃動,就等於放棄第一島鏈。這種簡單化、敏感化、政治化的美式判斷,讓中美缺乏軍事互信的扭轉變得很不容易,也讓下一步的前行變得風雲莫測。
中美軍事交流可以搓小碎步,但必須往前走。兩國都不能太急,但又要敢於嚐試。驅除大戰可能性的中美兩軍比過去更安全,但能否將安全變成互信,可能還必須在更多具體合作上不斷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