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虎媽體現了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衝突

(2011-02-12 19:14:48) 下一個


這兩天媒體上對虎媽炒得沸沸揚揚。此事出之於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 Amy Chua )最新出版的自傳《虎媽戰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Penguin 2011 ),據說出版社支付的美元稿酬在高六位數上,可見對此書影響力的預期之高。書中,身為華裔的作者通過父母對她的教育以及她對自己女兒的教育,說明儒家文化秉承的價值觀,例如刻苦,堅持,嚴加管教等等,是導致她本人和女兒成功的關鍵。而儒家的價值觀又與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有著很大區別,美國對子女的教育強調個人空間,孩子要以鼓勵為主,對什麽感興趣就幹什麽,不感興趣就放棄。但蔡美兒認為,放棄對孩子的成長是最有害的,堅持是成功的關鍵,而成功又是建立自信心和體現個人價值的關鍵。作者的父母出自菲律賓一個富有的華裔福建移民家庭,僅住在家裏的仆人就有十幾個,移民到美國後,在伊利諾伊州的香檳市生下了她,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蔡美兒一帆風順,哈佛法學院畢業,當上了華爾街的律師,然後到耶魯大學法學院任教,她的大女兒在她近乎殘酷的嚴厲管教下,終於練就了一手好鋼琴,並在卡內基音樂廳成功舉辦了個人演奏會。

此書一出,中英文媒體網站反映強烈,美國人似乎是貶多褒少,有一些人自歎美國教育的失敗,教師待遇差,學生沒有壓力,但更多的是無法接受中國式的教育方法,認為它從根本上與美國的自由主義價值觀相衝突。中國人好像也非常不喜歡她,認為她對本來已經名聲不好的中國教育(死記硬背,無創造力等等)雪上加霜,說她根本不能代表中國人。其實我倒覺得像蔡美兒這種華僑比當今的中國人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當今的中國文化經曆了共產黨 60 多年的統治和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在原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演進,就像美國的歐洲移民比當今的歐洲人更歐洲一樣,海外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堅持。記得曾有香港人類學家在 80 年代對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和美國洛杉磯的華人做過調查,結果發現父母的權威在中國大陸低於其他地區的華人家庭,說明本土文化在本土會不斷演變,而一旦移出本土反而會放慢或停止演變。

然而,即便是中國文化在本土經曆了很大變化,但與美國文化比起來,還是有很大不同,例如中國父母對子女的奉獻和所期待的回報,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的刻苦程度,中國都比美國高。在美國教書,對學生不能批評,隻能表揚,對美國學生的期望值不能過高,你覺得他們應當做完的功課,他們完成一半就要開始表揚了,如果按你的標準全部完成,那就是百裏挑一的好學生了,當然美國學生不都是不用功,就像中國學生不是都用功一樣,但平均下來,差別還是挺明顯的。

中國和美國在教育觀念上的差別,還反映了兩國國情的差別。首先,中國人多機會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相對中國而言,美國人少機會多,不上學還有別的出路,沒有必要玩兒命學;第二,美國的社會福利比中國好,美國人不需要通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來養兒防老,老了有國家醫療保險和退休金,而中國家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在社會福利方麵仍然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通過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來實現養兒防老就顯得很必要,子女為了回報父母,自然要好好學習;第三,中國是一個現代化社會,教育在現代化社會中的作用,是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而個性的發展則是第二位的,這就是中國學生為什麽在國際比賽中數理化拿第一,而在單獨交往中卻顯得缺乏個性和主見。美國則是一個後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富積累遠高於中國,錢多了,就該想如何發展個性了,教育的作用也隨之而改變。我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國學生都缺乏個性,隻是說中國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了經濟發展。我也並不是說美國不要經濟發展,而是說在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選擇上,後現代社會更有可能照顧到後者,而現代化社會更傾向於個人發展服從社會發展,況且,美國有很多一心想步入現代化的移民,自願到美國受苦受累,為美國的發展作貢獻,美國本土的人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實現個性的解放。

1/17/20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