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評- my October

(2015-09-25 08:02:50) 下一個

小時侯生活的街道就在回民區的旁邊。那時候,要買上好的牛羊肉,無一例外是在那裏。噪雜的集市後麵,有一個古老的清真寺。作為漢民的孩子,我從來沒有進去過。好奇,確一直是有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現在想來,交集卻並不多。有時,媽媽在集市買菜的時候,我會在清真寺的門口,偷偷,巴望。

 
成年後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生活。選擇了一個雙重文化的地方。居住的小城有一條河,這條河是兩個省的交界線,河的這頭講英語,那頭講法語。那條河,分割了地界,卻遠遠不是兩種文化的分割點。剛剛來到這個國家的時候,聽到最多的感慨就是剛剛發生的冰風暴,另一個就是1995年的魁北克公投。人們臉上的表情很微妙。那時的我讀不懂。
 
多年過去,默默地旁觀,不再偷偷巴望的自己,清晰的見證這兩種語言文化的抗爭。英裔婉轉,法裔直白。然而依舊隔著紗的。像小時的自己,好想推開那扇門,一覽無餘的看看。

然後,就看到了這本書:my October。

故事發生在2001年的Montreal。被稱為北美最像歐洲的城市。主人公Luc是魁北克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被稱為一代人的聲音。他的妻子Hannah來自英語家庭,是他作品的英譯作者,為了追隨luc和自己的家庭幾乎割斷紐帶。作者用細微的手筆暗示著這個家庭暗湧的激流。Luc是堅定的法裔文化支持者,他霸道,自我,但是寫作到了一個瓶頸,同時與14歲開始叛逆的兒子關係趨於惡化。Hannah的心裏痛楚著與自己父親的決裂,反省著多年的付出,暗暗的懷疑當初的選擇。兒子Hugo在兩種文化間遊走,從幼時對父親的崇拜到懷疑。他憎惡母親無條件的付出,看不慣父親的虛偽,在家裏開始說英文來對抗,甚至將自己的姓改為外祖父的姓。

Hugo的外祖父,也就是Hannah的父親,是70年十月危機的公訴人。十月危機是加拿大曆史上唯一一次政府動用了軍隊幹預的事件。當時的魁獨分子在Montreal英裔居住區設置炸彈導致部分魁獨黨領袖被捕,事件惡化,他們更進一步綁架了政府官員,並直接導致了一人的死亡。那時的Luc和Hannah都還是少年,記憶和理解都不同。Hannah的父親是當時的公訴人,起訴了上百號參與者。包括Luc當時的好朋友。Hannah同情魁獨黨派,和父親鬧翻,父母親因為安全問題被迫遷居多倫多,Hannah沒有去,選擇了留下和Luc在一起。

30年過去了。Montreal已經不是當時的Montreal。少年時的黑白分明也漸漸趨於灰色。Luc借著找寫作室的機會開始婚外戀。Hannah則陷入深深的抑鬱。家庭的不和諧,冰冷在Hugo在把一把搶拿到學校後達到高峰。Hugo發現了父親的不忠,憤怒於母親的軟弱,出走了。

Hugo去了多倫多,去看望多年沒有聯係的外祖父母。外祖父中風後喪失了語言能力。在外祖母的建議下,Hugo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十月危機。不是父親,還有學校老師浪漫化的描述,也不是書籍冰冷的事件陳述。原來,外祖父母認識當年被綁架的外事人員之一,甚至他們還一起吃過飯。多少年來,魁獨黨當年的涉世者發表了無數的演講,可是獲救的人質呢?沒有過他的聲音。Hugo決定去聽聽這個聲音。

另一邊,Luc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兒子。他突然想起自己在兒子出生時發的誓言,永遠永遠保護他,永遠不離開他。媽媽告訴了Luc一個深藏的秘密,Luc的整個世界坍塌了...Hannah在失去了丈夫之後,重新探索自己的出處,父親的出處。

我不是很喜歡小說的結尾。幸福結局來的太快,太突然。我也不認為人精神世界的轉變會那麽快,那麽容易。不過提出問題是相對容易的,隻是,為什麽要給出答案呢?一定要有答案麽?

快寫完啦才想起,這是本好書嗎?被理性訓練過的大腦立刻問,那你先定義一下什麽是“好”書?想了想,是這樣的。無論哪種藝術形式,書籍,音樂,繪畫,攝影,如果它能牽動你心裏的情緒,深藏的情感,讓你思考,讓你感受到沒有感受的情愫,應該都是好的。不是每本書都是百年孤獨,不是每幅畫都是最後的晚餐。但是如果它碰到了心裏深處的什麽,溫柔的碰觸,疼痛的撕裂,讓你知道,啊,原來,我活著。我都想深深的感謝作者,打開的那扇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