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裏最後一朵玫瑰,
獨自盛開的一屢花魂;
嬌豔的姊妹全都枯萎,
美麗的同伴盡皆凋零;
沒有花朵相親,
更無蓓蕾貼近;
哪有紅顏把她的紅顏反照,
何來歎息把她的歎息呼應!
我不忍離你而往,
你這孤獨的精靈;
百花都已進進夢境,
你卻還在枝頭獨自傷心;
我懷著濃濃的柔情,
把你在花圃的落葉掃除幹淨;
在這裏園中夥伴落進塵土,
在這裏群芳已經香銷玉殞。
等到情意的花朵化為灰塵,
我就隨後把你緊跟;
愛的光環刺眼,
隻是花草一春;
當知音離別塵世,
認真愛已做古人;
嗬!誰還會苟活人世,
往無盡地飽嚐孤獨、冷清。
"夏日裏最後的玫瑰”,相信很多人都是在20多年前,一部叫做《英俊少年》的德國電影中聽到這首音樂的。但事實上,這是一首相當古老和出名的愛爾蘭民歌, 歌詞作者和曲調改編者托馬斯.穆爾(Thomas Moore 1779—1852),是19世紀傑出的愛爾蘭詩人和歌唱家,他熱愛祖國的民間詩歌和音樂,在自己的創作中,不僅利用了詩歌中的形象,還利用了它的曲調和節奏,他的每一首愛爾蘭歌曲都是按照民歌曲調改編的。 這首詩算得上西方人的 “葬花詞”, 前兩小節為夏日裏最後的玫瑰抒發孤獨的傷感,細膩真切;第三小節引出對人的懷念:既然知音真愛已離開塵世,自己也不願再苟活人間。
這首抒情委婉而稍帶點哀愁的愛爾蘭歌曲,是世界上許多女高音歌唱家最愛唱的曲目之一。
又有,《夏日裏最後一朵玫瑰》是根據米利金的歌曲《布萊尼的叢林》的曲調改寫而成的, 貝多芬曾加以改編,收在《愛爾蘭歌曲二十首》中;特別是在德國作曲家弗洛托將它用進歌劇《瑪爾塔》中之後,它就更加廣為流傳。
在歌劇裏,有這樣一個情節:有個叫隆涅爾的村民到雇傭市場遊玩,看到化名為“瑪爾塔”的女官哈莉特,於是便偷取了她帶著的一朵花,要她唱一支歌,才肯把花還給她,於是瑪爾塔就唱了一曲《夏日裏最後一朵玫瑰》夏日裏最後一朵玫瑰,還在孤獨地開放,所有她可愛的伴侶,都已凋謝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