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oris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昨天楊振寧先生去世,簡單寫幾句子。

(2025-10-18 11:50:25) 下一個

昨天楊振寧先生去世,簡單寫幾句子。

楊先生不光是華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的人,而且綜觀其一生,對科學的貢獻,遠非一個諾貝爾獎可以形容。多次聽到並非華人的科學家對其極其推崇,說是近代頂級的物理學家。

我有幸與楊先生有幾段交往,比較經常的是我在中文大學工作期間。他那時已經在中文大學有講座教授的位置幾十年了,把他母親接去住在後山的一棟寓所裏直到去世,以後一直在那裏維持一個住所,一年有幾個月來香港。他的辦公室在我上麵一層。還有一次讓我去他那裏,取了他寫的書並簽名相贈,至今為我珍藏。

有很多人對楊先生娶年紀比他小很多的繼任夫人不忿。這一點需要說明,楊先生是性格比較活潑表達能力很好的人,而且興趣廣泛善於談吐風趣,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古板的搞理論的書生。更突出的一點是他相對於同年齡的人不顯得老。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他活了103歲,但是即使是在當年也是顯得年輕腦子很好使。有一次在一個場合,黃昆先生也在,比他大三歲,那個老態龍鍾的連稿子都拿倒了也沒感覺最後還是被別人輕聲提醒,相比之下楊先生好得太多了,所以他給年輕的人的印象並不是差得老遠幾代去的那樣。他們兩個人是成年人自己做決定的生活,中間的事情,外人不好評議。我倒希望,國內國外的人,對翁女士從此不要再多指摘,讓她有自己的生活,不要非要人家立牌坊。

楊先生出生和長大的年代,是中國風雨飄搖最倒運的時代,他那一代的人,家國情懷普遍比較重,他在中美之間關係開通之後對中國的科學從他站得比較高的角度給了很多指點和幫助,並且在他工作的石溪收了很多國內去的學生。在他在石溪的研究中心結束退休之後,開始策劃在清華建立高研中心,用他的影響力籌集資金和人才,功不可沒。有很多人說他是回去靠聲名養老,這不公平更不符合事實。他在很長的時間內對高研的事是管得很細的,比如每一個招進來的年輕學者的審核。他回清華的時候清華每年給他100萬人民幣,和現在眾多趨之若鶩奔國內高薪而去的華人或非華人學者相比,這樣檔次的人,這豈不是太便宜了。

人無完人,楊先生比較被人指摘的是和李先生之間長期的不和。我記得有一次組織會議,要討論請誰,就有有經驗的人提醒,這兩個人不能一起請,因為都是大牌惹不起,要來也得一個走了另一個才到。這種檔次的傑出的學者,這種事情實在令人惋惜。不過,如今倆人皆已逝去,我們不妨讓這些不愉快的記憶也一起淡去不提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