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這裏在大學做研究的不少,自己知道自己在幹什麽。
其實相當比例是在巧立名目,做了幾十年文章一大把,真正有用的一點沒有。
這樣的其實砍了也就砍了。
基礎研究需要保留,但是要有選擇地保一小部分就夠了。一個題目做了幾十年也沒做出有用的東西,每年照樣厚著臉皮編說辭來申請經費的大有人在,因為彼此彼此,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申請的和評審的都是一夥的大家都要吃飯。
從這個意義上,從外麵引進幹預因素是有必要的,具體做法需要完善。
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我的同學。年輕的時候做論文做博後成果很多(論文多),那時候這個題目一哄而起,結果做了幾年沒有實用價值就再也沒人提了,不過這人照樣在他履曆上大書當年的光輝。
第二個是有一定工作關係的,也是當年做了一個概念,然後前前後後用這個概念好幾代學生寫了不少文章。在這中間有另一組人寫了另一個文章,把它擴展了,從這個擴展的角度看,原來的那個在簡化的條件下的結果就是不對的了。但是這個組沒有多大名氣,這個同行照樣在他那個圈子裏用那個已經被論證沒價值的概念寫文章。我把這後一個文章轉給他,他根本不理我。因為我這麽一搞,他好幾年的工作就沒什麽價值了。但是這不是一個學者要有勇氣否定自己的態度。
這位後來混回國內當院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