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oris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小時候的補丁與母親的收藏

(2024-11-21 12:06:05) 下一個

小時候的補丁與母親的收藏

今天大家都在回憶慈母手中線。。。

小時候是一個人十幾尺布票的年代。。。這個幾,隨供應好壞變化。據維基:

1960年,中共中央決定減少民用棉布供應。北京市居民全年定額4尺5寸。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略為增加發行。1969年3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規定人均棉布定量為16尺1寸。即普通民眾所說的一丈五尺[19][20](有說一丈五尺七寸[21])布票。這次通知,使人均布票定額比上年增加7尺1寸。同時地方調劑用布,規定人均1尺,比上年增加5寸,民眾買蚊帳布減收布票。當年人均消費21尺6寸,比上年增加6尺[22]。城鄉居民每年的定額僅夠成年人製作一身衣服。

這個尺,是指一匹布拉開來長度方向的尺。要是做床單被罩,雙幅寬的,就得一尺收兩尺布票了。

家裏小孩多的更是麻煩,因為孩子長得快,調皮衣服壞得也快,所以,毫無例外的都是大的穿剩下的給小的,再小的穿破的打補丁的,破得打不了補丁的裁了做補丁。。

那時候的主婦,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做衣服,改衣服,和補衣服。孩子們出門讓人看得見,補丁打得如何盡量不顯眼,顯示出當媽的細致勁。

其實,還有看不見的。。。那就是補襪子。。

補棉襪子是個沒完沒了的事,因為穿了沒幾天就又破了。。家裏有好幾個木頭做的撐襪子用的楦子幹這個用。

軍隊裏有些好處,半大的孩子有舊軍裝可穿,雖然仍然不免要打補丁。軍隊大院裏的孩子幾乎都穿過五花八門褪色程度的舊軍衣或者用舊軍衣改的染成其他顏色的衣服。

在工廠工作的,也有發那種藍不藍紫不紫灰突突的夾克式的工作服的,所以在中學裏很多工人家庭的都穿那洗白褪色的工作服。

文革後期,市場上出現了不要布票的化纖布料,穿衣問題稍有緩解,但是對一般人家,化纖比棉布貴,不是想買多少就買多少的。

我都到高中的時候,終於把家裏剩下的最後一件帶肩章襻的人字呢的舊軍裝和一條PG上打補丁的染成藏青的黃呢褲子報銷了。

那時候毛還沒掛,暗無天日呢,所以小孩子從小就得做以後去下鄉的準備,得學會做針線。從釘扣子做起,學著穿針,打結,各種針腳,打補丁,拆被子,縫被子。。。

到了大學,終於不要穿破衣服了。。。

很多年之後回到家,處理老人的遺物。有兩口積滿塵土幾十年南北轉戰從來沒見打開過的箱子。打開一看。。。

一卷一卷的,都是小時候的舊衣服拆成了布片,留著做補丁的,不過她再也用不上了,我們也再也用不上了。。。

那個時代過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