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不出惡聲

(2010-12-22 18:30:15) 下一個


君子之為君子,不在其表而在其裏。君子途窮而不失堂堂之氣,君子詞窮而不出穢語惡聲。

君子不出惡聲的說法,源自戰國時代的名將樂毅。樂毅為燕國名將,在燕昭王時曾破齊七十二城,天下震動。昭王之子惠王即位後,懷疑樂毅,想要換將。樂毅怕遭不測,就離開燕國改投趙國,並寫信給惠王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就是說,君子可以與人有矛盾隔閡,但決不會訴諸謾罵或誹謗;忠臣含冤去國,不會為自己的名聲公開辯解,因為那樣就會有辱君王的名聲。樂毅在此既強調了自己為君子做忠臣的原則,同時也勸戒惠王自惜君王之名。

燕國在失去名將樂毅之後,屢戰屢敗,最後把樂毅攻下的七十餘座齊國城池全部又輸還給了齊國。惠王對樂毅心生怨懟是情理之中的。樂毅是當年在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時入燕的,惠王卻不如乃父,逼走了樂毅,毀壞了自己的江山,隻能推罪於自己。君王惱羞成怒,遷罪他人的事情,戰國和後世是屢見不鮮的。但惠王卻沒有為難樂毅在燕國的家人。所以惠王雖才力不足馭人,畢竟守住了一個君王的道德底線,不能為明君但不失為君子。

所謂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指的不隻是貧困之窮。君子隱於朝市,不過是失意君子;小人暴得盛名,畢竟是得誌小人。君子未必都能作帝王之師,立萬代之名。君子和小人都可以有幽怨憤慨,哀怒情仇。但君子卻絕不學潑皮纏打,悍婦罵街。看一個人是不是君子,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看他在困頓羞辱的境地所表現出來的真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