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奏鳴曲
BEETHOWEN: Piano Sonata No.1
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2.1,作於1795年。OP.2的3首奏鳴曲呈獻給海頓,當時,貝多芬因覺得在海頓身上很難學到什麽,已離開了海頓。這首第一號在OP.2 3首中,是最具悲劇性情緒的一首,共4個樂章:1.快板,F小調,奏鳴曲式。其中的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恰成明顯的對比,不但旋律線的動態相反,而且由圓滑奏所呈現的優美曲線與第一主題的斷奏和生動的情趣迥然不同。2.慢板,F大調,缺少發展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乃1785年所創作的《C大調鋼琴四重奏》(無編號)轉用而來,兩個主題都類似於舞曲的旋律。3.稍快的快板的小步舞曲,F小調,主題具諧謔曲的趣味,中段是F大調,後麵是平靜的小結尾。4. 最急的急板,F小調,奏鳴曲式,兩個主題都伴隨著三連音符,顯得很有動態性,在速度與力度的交織中,充分展示了貝多芬早期對自己個性的探索。
這首奏鳴曲的版本,可選:1.科奇什(Kocsis)演奏版,Philips,CD編號442 124—2(1995年錄音,第一、五、八、十七)。2.布倫德爾演奏版,Philips,CD編號442 124—2(1995年錄音,第一至第三)。3.佩拉希亞演奏版,Sony,CD編號SK 64397(1994年錄音,第一至第三)。4.譚梅文(Melvyn Tan)演奏版(古鋼琴),EMI,CDC7 54651—2(第一至第三),《企鵝》評介三星。5.洛坦(Lortie)演奏版,Chandos,CD編號CHAN 9212(第一至第三),《企鵝》評介三星。6.尼古拉耶娃(Nikolaieva)演奏版,Olym,CD編號OCD 561。7.裏爾(Lill)演奏版,ASV,CD編號QS 6055(第一、二、十九、二十),《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
這首奏鳴曲的曆史錄音可選施納貝爾1934年錄音,EMI,CD編號CHS7 63765- 2(全套8張),《企鵝》 評介曆史錄音三星帶花。
大約15分12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 - Allegro (3分30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 - Adagio (4分36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I - Menuetto - Allegretto (2分34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V - Prestissimo (4分33秒)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欲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盡管如此,在這首作品巾已經強烈地流露出貝多芬式的特質,頭尾的兩個樂章把貝多芬剛強和獨特的個性表現得異常明顯。
安·魯賓斯坦曾經說過:“在Allegro中,一個音符也不象海頓和莫紮特,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麵容。Adagio按照當時的時代精神寫成,但它畢竟還是較少柔媚。在第三樂章中又是新的風味,這是戲劇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樂章中是同樣的性格,其中沒有一個音象海頓和莫紮特……。”
羅曼·羅蘭非常正確地感覺到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的音樂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鳴曲第二號第一首中貝多芬還采用聽到過的表達方式和句子。但已經出現了粗魯的、強烈的、斷斷續續的音調,這種音調在借用的語言說法上留下了痕跡。本能地流露出思維的英勇氣質,這不僅表現在大膽的性格上,而且表現在明確地、毫不含糊地意識到,怎樣選擇、決定和舍棄。沉重的音型:在線條中再也沒有莫紮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貓一樣的靈活。它是筆直的,由堅定的手把它勾畫出來。它象一條極短的,但寬廣平鋪的道路,從一個想法轉入另一個。這是靈魂的大道,整個民族可以沿著這個大道走過。不久,載重車隊的士兵和輕騎兵也將通過它。”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個性形成的傑出證明。它襯托出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貝多芬先進的理智與感情相統一的倫理,表明了貝多芬把內心所有的力量服從於英勇的業績、高尚的目的。這首作品與日後的《熱情奏鳴曲》是相通的,顯露出《熱情奏鳴曲》的麵目。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 簡析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 奏鳴曲式
這一樂章織體比較簡單,以簡潔緊湊的形式和典型的貝多芬式,細膩有機地發。簡潔手法幾乎已達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動機具有強大的支配整體的力量,整個樂章充滿了嚴肅、激情、興奮、強而有力與毅然的決斷力。表情的連續顯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線條和在海頓、莫紮特鋼琴作品中曾未見到過的豐富和強烈的感情。
呈示部簡潔的描繪是非常豐富的。剛強的激情以不斷增長的不安、堅決勇敢的結論,現實地描寫了英雄的形象。展開部是再現部強有力的準備部分,貝多芬又表現出新的持質,展現出猛烈的前進動力,給予整個樂章新鮮而強大的內在張力。最後那猛烈敲擊音的連續,憑著弱拍上的銳利強音,使音樂又掀起了高潮,為樂章刻劃下英雄的性格。
本樂章幾乎就是由一個動機展開而成的。開頭的兩個動機雖然采用了莫紮特《g minor 交響曲》終曲主題的輪廓,但貝多芬卻完全重新理解了音樂,以變成剛毅的感性和號角聲。人們也把這種動機的形成稱之為“曼海姆派爆發的火花。”貝多芬在他初期的許多音樂中都使用了類似的動機,這種樣式的動機很象是煙火往空中躍升而去,而曼海姆樂派也時常采用了這種手法。
總之,我們在這樂章中已經看到貝多芬以巨大的現實主義才能,探索了表達形象特性的音調,用各種因素的對比發展、綜合、分解、過渡,把各種感情傾向和色彩集中在統一的範圍內,充分顯示情感的矛盾。
第二樂章 柔板(Adagio) F大調 3/4拍子 較高等級的回旋曲式(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鋼琴家在演奏慢樂曲的時候,總麵臨著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困難,而這困難是由鋼琴的本性所引起的。鋼琴家按下琴鍵以後,就再也不能影響這個已經發出而且正在逐漸消失的音了。在其它幾個聲部中存在著音型化的伴奏的條件下,這種聲音的消失並不那麽明顯,而在沒有伴奏的進行的條件下,消除旋律線條的“附點節奏”的鬥爭對鋼琴家來說是非常艱巨的。鋼琴家的腦海中應當有他所演奏的旋律線條的聲音的形象,並且應當想象他彈出來的音是用嗓音唱出來或用琴弓拉出來的,把這個音與隨後的旋律音連起來。這種想象的對聲音的支配力會幫助鋼琴家把旋律線條連綿不斷地活生生地送到聽眾的耳中。 本奏鳴曲第二樂章就風格和內容而論,接近莫紮特的奏鳴曲。這個樂章是用複三部曲式陳述出來的,基本主題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調上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然後是不長的中段(在d小調上),按其性質已經是典型的貝多芬音樂了。它在屬調(C大調)上以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再現段變奏地重複著第一主題,並且以中段的素材構成的尾聲告終。
此徐緩樂章就風格和內容而言,接近了莫紮特的奏鳴曲,充滿了莫紮特羅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貝多芬1785年在波恩寫的《c大調青年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樂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題采取了二部式。這個意味深遠、高貴且又哀愁的主題是由僅僅十五歲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說是非常驚人的,聽起來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質是典型的貝多芬音樂,從中可以看出貝多芬成長的過程。
羅曼·羅蘭曾寫道:“在第一首貝多芬奏鳴曲 (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來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較樸素,較少裝飾,更接近於自然。各種因素明確地對比著,而不是以逐漸改變色彩來從這一種過渡到另一種,線條進行沒有修飾。不隻是關心,人們是否喜歡,而是注意更為正確地表達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假裝的。”
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創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輪廓的、直率的旋律,而這種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達的思想與感情綜合的寬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種嚴峻的、斯巴達克式的東西。樂章還表現在以(1egato)為主要標誌,使演奏精致、敏銳、細膩。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滿感情的明確輪廓被清晰的節奏支撐著,表情上形成相互對照,內容上一脈相承。總之,這個樂章已經展現出貝多芬特有的悲愴美。
第三樂章 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 minor 3/4拍子 小步舞曲複合歌謠曲式
此樂章帶有曼海姆樂派及海頓、莫紮特創造的充滿活力的小步舞曲傳統,生動活潑而充滿了幽默感。小步舞曲的性質接近於古典交響曲的小步舞曲,它以率直、清晰的節奏範圍來表達貝多芬的個性。三聲中部八分音符進行的特性音型極具戲劇性,使人聯想到《第五交響曲》的詼諧曲。這樂章的小步舞曲超出一般小步舞曲的優雅情趣,它不是優雅的宮廷舞曲,而是使人預感到詼諧曲的音樂。
主部的音色是陰暗的,而且出現銳利的不協和音,在音樂方麵帶有純重的感情,有時甚至是憂鬱不安的。在樂章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弦樂四重奏的情景,在弱奏和弱拍上出現的銳利強音,產生的是悲痛的音響,而不帶有詼諧的味道。
第四樂章 極急板(Prestissimo) f minor 2/2拍子 較高等級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聲中部代替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這是最具有貝多芬魄力的終曲。它充滿了貝多芬思維的大膽迸發,不絕如縷的琴聲表達出熱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熱情奏鳴曲”之稱。
這一樂章把貝多芬熱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動人的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現在急流的音樂中。樂章極具戲劇性,有如興奮的暴風雨襲來或大事件突發的感覺,形成了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鳴曲式是變形的,樂曲的內容也傾向於浪漫風格,由於在展開部加入意境寬暢的新主題,同時使用了主要動機代替尾奏曲思,產生了回旋曲般的性格,在這種回旋曲中依然充滿了奏鳴曲式般“動”的表現力。
樂章植入激烈的對比及動機的有機式展開手法,也產生了無比的內在緊張力。
蘭茲比喻這樂章為“火山的急流”,描寫它為非常自由、非常戲劇性的樂曲。
文字來自於書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作者:鄭興三
http://news.sin80.cn/classic/o/beethoven_PianoSonata_op2n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