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valley's北美文摘

最前沿的生命科學,包括發現,思想和文章。 最貼近的北美生活,包括科研,生活和綠卡。
個人資料
正文

作業:了解美國人

(2005-04-12 13:51:08) 下一個
文化視點>>>吃穿住行>>>交往禮儀>>>節日習俗>>>文化差異

 
  一、中美文化基本差異

 
 
中國觀念
美國觀念
個人概念
集體主義:一般而言,中國和其他亞洲文化反映了社會科學家稱為“集體主義”的取向。這些文化比較注重群體合作和個人謙虛。個人主義:相反,美國人通常表現出一種個人主義取向。自我實現即使不是一種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美國人更重視不受外部製約的“自由”。
社會關係
中國人的社會關係更正式,等級更分明。中國人似乎非常習慣於等級分明的結構,他們往往根據自己位置和慣例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美國人則更側重於非正式和平等關係。美國人通常和社會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們不太重視社會等級。
友誼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更可能擁有少數終生至交,他們彼此之間交情深厚,願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美國人可能有許多朋友和熟人,這些朋友和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換,彼此之間承諾的義務有限。
義務
在中國人之間,與他人的關係通常意味著彼此之間的義務。與此相反,美國人傾向於回避相互依賴的關係以及可能導致長期義務的局麵。
取向
中國人側重於關係取向。保持和諧的關係比完成任務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國人側重於任務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關係更重要。
和諧與麵子
中國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衝突、公開批評和具有爭議的話題。他們希望在周圍的人中保持和諧,給別人留“麵子”。相反,美國人通常願意直接麵對問題、提出批評、討論具有爭議的問題,並堅持自己認為是“事實”的意見。他們對“麵子”並不在意。
關係與規則
在交往方麵,中國人通常更信任人際關係,而不太信任書麵規則和程序。而美國人一般認為書麵規則適用於每一個人,並且能夠產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決定。
時間觀念
中國人比較懷舊,也比較注重未來。美國人通常對過去不太感興趣,他們注重的是眼前的情況。
身份地位
在中國的傳統中,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很大程度取決於繼承特征,例如年齡、性別和家庭,但這種情形正在發生變化。對於大多數美國人,個人地位主要基於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業上的成功。

 

  二、透視中美文化

  1.中美文化差異大比較

  我在美國呆了14年,與其說了解了美國和過上了中產階級的日子,不如說更了解了我自己,因為我會有意無意地用中美兩種文化來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跡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講的是這種相對共同的東西,即華人和美國人群體性格的比較。當然每個人的神經係統和個性不一樣,與環境的互動有差異,甚至背道而馳,同樣的經曆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饋。
  本文提到的華人或中國人主要以大陸開放後從國內到美國的定居者為主,涵蓋大陸、港台的華人和北美華僑和華裔美國人,而文中的美國人主要指占大多數的歐裔,涵蓋其他種族。身為華人,我們有長處有出色的地方。我側重講毛病,因為我們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長處,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處,甚至有時根本沒意識到。我的用意不是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視自己,接受自己,揚長避短。

  內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國人移民到了美國,生命的風景自然發生了變化。最大的變化,恐怕就是美國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或多或少地美國化了,但同時骨子裏的中國文化的血液仍舊滾動著。我們很多人在出國前要比一般的中國老百姓對美國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國後我們發現,在風景之外與進入其內是很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在中國文化中成長,我們到了美國雖然會改變,但我們的性格已經定形,很多傳統和過去的刺激痕跡留在我們的意識裏或下意識裏了,哪怕我們自己並不察覺。
  文化差異是相對而言的,這裏所說的華人或中國人和美國人是群體概念,是一種刻板印象,並不代表具體的每個人。
  不少人說,美國人大都比我們華人放得開,外向。這就是一個刻板印象。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和你相處的人身上有這個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們,我們是在什麽環境中長大的呀!如果我們有美國人那種成長環境,我們中國人可能比他們還要放得開,性格大多都會外向。當然,如果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都極內向,那是兩碼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決定由神經係統所操縱的,二是在成長環境中發展的。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似乎跟華人姑娘結合的美國男子大都比較內向,或不是那種很陽剛外向的小夥子。是不是中國文化較內向和陰性,美國文化較外向和陽性,而比較內向的美國男子相對難以找到美國女子作配偶而容易愛上東方女子。我們以前一直生活在比較壓抑的文化政治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容易內向。不像在西方人言論相對自由的空氣中長大,容易外向。有時候,我覺得,在美國采訪一個人或請他講話太容易,他會像平時一樣很輕鬆。我甚至覺得美國人大多都可以當演員,因為他們當眾言行自如,很放得開,帶有自然誇張的味道,就像演戲一樣。
  如果你在美國碰到一個美國人很內向,你要小心。一個性格內向的美國人在美國與人交往,要比一個性格內向的華人在中國與人交往要難。因為一個內向的美國人可能會在這個外向的美國社會格格不入;而一個內向的華人,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會被看成是老實、不鬧事、不誇誇其談。雖然現在中國社會不一定這樣看,但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這樣的,所以至少內向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太離譜。一個性格很內向的美國人既然和外向的美國社會格格不入,那麽這個人心理很容易有毛病。
  我所說的內向和外向,不是簡單的話多或話少,而是敢於表達自己想說的,敢做自己應該做的,放得開,瀟灑自如,特別是當眾的言行。你可以說很少的話仍很有吸引力。美國有錢的家長送小孩子去學acting(表演),大多不是為了要孩子當演員,而是培養其公眾言行能力,怎麽說話得體吸引人,怎樣舉止,怎樣和別人合作表演。我們中國人則多隻會送孩子去學鋼琴。如果我是中國學校的領導,我一定要設表演和演講作為必修課,尤其是對MBA學生,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麵需要加強,而美國MBA學生上不上這門課沒有什麽關係。如果你正在美國讀書,你應該去修表演課和演講課。
  再舉一個例子。美國很多電影很假、粗製濫造,但因為其中不少表演比較真實,而美國人在生活中本來表情就比較豐富誇張,很多觀眾會看得下去;而同樣中國電影如果很假、粗製濫造,觀眾就覺得惡心。這是因為中國電影演員表演本身太做作不真實。中國電影不能走好萊塢的道路,不能搞太誇張,太鬧劇的東西。
  我們的內向文化和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苦難和沉湎痛苦有關。東方文化誇張我們身上的痛苦,這種自我沉湎痛苦的過程往往消磨我們的意誌,而東方偉人是這種過程的勝利者。西方文化卻恰恰相反,不會輕易地向別人敘述痛苦,因為這很可能涉及自己的隱私。但美國人遇到朋友給他們帶來麻煩造成痛苦時,沒有華人的承受力和麵子問題。

  陰柔文化和陽剛文化

  陽剛不僅僅指肌肉發達、身材健壯和精力旺盛,還包括舉止言行豪爽、果斷、勇敢、富有責任心等等。陰柔指溫柔,嫵媚,靈巧,細膩,順服。定義不重要,你說不出所以然,但你能感覺出來,一個人是不是陽剛或陰柔。
  每個人都有陰柔和陽剛。但我們誰都不否認這裏有男女之別,把這種區別引申到文化上,也是如此。中國男人包括到美國的中國移民或留學生,我們不得不承認,以群體而論,不如美國人陽剛。我把美國的文化稱之為陽剛文化。在這種文化裏,人們崇尚健美,敢於冒險。我們說陽剛,通常是跟健壯、勇猛、粗獷、豪爽、大方聯係在一起的。中國北方文化相對其南方文化而言,比較接近美國文化。
  以長江為界劃分南北,中國文化大抵分為南北文化。北方文化厚實、粗獷、豪爽、大方,南方文化細膩、靈巧、嫵媚、精明。在唐人街的中國人大都是南方人,以沿海地區移民來美的為多,比如廣東、福建和港台。中國南方人普遍個頭要比北方人小,飲食生活習慣也不一樣,中國北方人的文化飲食生活習慣相對接近歐美一些,吃麵食比較多,也喜歡吃奶酪黃油這些東西。除了個人的修養之外,可能和南北環境的差異也有關係。
  同樣是大學生和研究生,美國人比中國人要健壯得多。沒來美國前,以為這是人種的緣故,來留學後才發現,美國人普遍運動量真是大!美國老百姓的健美其實都是鍛煉出來的。那些不鍛煉身體的人照樣是大腹便便或不健美的。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上健身房很少看到華人,最多看到一兩個,可當時華人學生員工包括大陸香港台灣來的,據說有近千。華人有空願意在一起聚餐或看錄像,打牌。我們到野外去,純欣賞風景多,運動得少。美國人戶外玩的花樣多,而玩也需要體力,也是一種鍛煉。
  美國女人相對其他國家的女人來說,陽氣要足,舉止有男人味,敢說敢幹,精力旺盛。別說跟中國女人比較,就跟法國女人比吧,我就覺得法國女人比美國女人要嫵媚得多,言語舉止很有女人味,這顯然與文化語言有關係。
  男女之間,女的一般比男人細膩。再說太細膩的男人,我們也受不了。如果用男女來做比喻,美國文化是男人文化,中國文化是女人文化。

  肢體文化和飲食文化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裏,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裏,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是我們文化含蓄的原因之一還是結果之一?
  美國年輕人喜歡暴露。天氣稍稍暖一些,就恨不得把衣服都脫了。在公園和大學校園裏,經常能看到這種現象:小夥子姑娘們喜歡在陽光下裸露,把上身衣服和長褲脫了,躺在草地上。暴露需要本錢,通常身體健美或自認為不錯的人樂意這樣做。這種風氣,雖然和美國的性文化有關,但也說明美國人挺喜歡炫耀的,他們把許多主動的表現看作是自信或加強自信。我家樓下有個室外遊泳池,夏天在那兒遊泳隻有兩三個人,鄰居們大多隻是躺在池邊裸露,聊天而已。
  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正因為美國人喜歡暴露身體,促使他們中的許多人喜歡運動,一方麵運動本身要求你盡可能穿得少便於運動,另一方麵經常地運動使你的身體更健美,裸露起來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才有欣賞的愉悅。我之所以把美國文化稱之為肢體文化,也因為美國人的運動水平相對高和身體素質比較好。
  中國文化中最突出、最講究、舉世皆知、並且我們引為驕傲的,恐怕就是飲食了。在美國,幾乎任何一個城市,不管它有多麽偏僻,都有中國飯館。中餐在美國很便宜。在紐約唐人街,你甚至可以隻花3元25分就能吃到兩菜一湯的午餐或3元錢的盒飯。無論你到哪個唐人街,飯店、食品店和菜店,即和飲食有關的商業總是居首位。
  最讓人不理解的是在美國各地看到很多中餐館都被捂得嚴嚴實實的,有些飯館甚至沒有對外的玻璃窗,據說是個風水問題,為了不讓財氣外流。相反的是,美國人喜歡在光線明亮的地方進餐。如果可能,夏天裏,美國飯館(除非正規的大飯店)喜歡在門外擺上桌椅招待顧客,而顧客因此而大增。當然,像紐約唐人街這樣的髒地方,就算條件允許,你也不可能在門外擺上桌椅招待顧客。而在和曼哈頓唐人緊街挨的小意大利區,你能看到這種情形。
  我們中國人講究吃,講究色、香、味,這是非常好的。然而,我常常聽到我的中國朋友說:“美國人精力真旺盛。”我想,這與我們兩種文化的不同有關,而不僅僅是種族遺傳基因的問題。美國人經常大運動量的鍛煉以及他們的飲食結構,是否也是他們精力旺盛的來由?

  單純與複雜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複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美國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多年前我曾和一位美國朋友說,我們中國人太複雜,沒有你們美國人單純。她的看法正好相反。我的這位朋友是中文博士,在中國當過老師,和中國人談過戀愛。按理說,她要比一般的美國人更了解中國文化。碰到很多在海外定居的中國人,問他們回國內工作生活最大的障礙是什麽,回答幾乎都是因為國內人際關係太複雜。
  難道美國社會人際關係就不複雜嗎?就個體直接而言,這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這取決於你的個性和人際關係的互動形式。但是,當兩種文化差異較大時,而我們彼此又不很了解對方包括其整個文化背景和成長道路,我們的言行會單純起來,也就不易在兩種文化互動中使事情或人複雜起來。比如,兩個在異國長大的人談戀愛,就算兩人都懂對方的語言,也隻能在比較簡單的層次上交往。語言是一個交流工具,然而語言所容納和背後所包含的風俗習慣、傳統曆史以及社會政治等背景,卻是一個在異國長大的人難以彌補的。當我們和美國人交往時,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會比美國人更單純。這就是為什麽我的那位美國朋友會認為中國人比美國單純。
  增進彼此了解和理解是好的,但同時也會讓人事複雜。一個小孩子,對這個世界了解和理解得少,他就單純。當兩種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也是如此,了解得多了,彼此反而可能不單純了。要在一起和睦相處,光有了解和理解是不夠的,最後一定必需諒解,這是我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三解方程”。光有真誠不夠,必須有寬容。
  美國人之所以相對比中國人單純,至少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曆過那些幾千年的苦難動蕩對文化的影響,沒有經曆過那些特定的曆史因素對我們的潛移默化。人造就文化,文化塑造人。這裏麵的因果,你我都無法說得清。事情可能往往互為因果。
  美國法律相對健全、個人隱私和利益受到保護,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人事在複雜上受到抑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個人隱私和個人利益保護得相對較弱,因此人們就變得不易相信還沒有到手或看不見的東西,不易相信他人,人際關係自然就複雜起來。我們也免不了會受到影響。同時我們在美國定居,和華人交往時的言行與和美國人交往時的言行可能會不一樣,這不是裝出來的。人是一個條件反射的動物,對於不同的對象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中國開放後,經濟發展了,可是假的東西太多。上當受騙過後,人就難以輕信別人。因此在這種環境裏,人有時想不複雜都不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書生或書呆子生活在美國要比中國容易得多,雖然美國教育和社會並不鼓勵書呆子,但你可得到相對健全的法律保護。所以,為什麽這麽多的中國書呆子留在了美國,僅僅因為美國物質豐富相對自由,恐怕吸引力不夠吧。
  美國人相信其國家是自由的,從而使很多普通老百姓很容易相信其新聞媒介,似乎既然是自由就暢所欲言,沒必要說假話。或許因為單純,大多美國人特容易受輿論的影響和操縱,包括對中國的態度和認識。我們都知道,媒介都有炒作的功能,況且還有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政治經濟利益的介入。
  單純的人不一定不說假話。小孩子很單純,可有時也會撒謊。暢所欲言和自由並不能保證沒人說假話大話。克林頓總統還當著全國人的麵撒謊呢。美國文化裏也有假話大話,隻是因為他們多屬於表演型的,說起來很自然很自信,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可能並不覺得。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找工作中的麵試,不少美國人在推銷自己時,不吹牛就得不到工作。(魯鳴)

  摘自《缺少擁抱的中國人》,華文出版社2003年8月版,社址:北京西城區府右街135號,郵編:100800

  2.剖析美國人

  (1)美國人的性格

  凡同美國人有過接觸的,大抵都會認為美國人待人熱情、開朗大方、易於接近。當你初次結交一位美國人,他會對你侃侃而談,甚至滔滔不絕,使你毫無拘束之感;當你走在街上,對陌生人無意多看了幾眼,他也許會向你微笑著點頭致意,或者招呼一聲“哈羅”;如果你的車子在路上拋了錨,會有熱心人過來幫你修理;如果你在大街上迷了路,也會有人熱心地為你指點。旅遊勝地夏威夷島上的居民尤以好客著稱。貴客一踏上夏威夷島,就會有美麗的夏威夷姑娘為他獻上花環。這種花環係用新采摘的蘭花紮成,幽香馥鬱。夏威夷州又被稱為“阿洛哈州”,“阿洛哈”一詞有“您好”、“歡迎”、“再見”等多層意思,在夏威夷群島上,“阿洛哈”之聲處處可聞。夏威夷人正是用芬芳的花環和親切的“阿洛哈”呼聲來歡迎千千萬萬的客人。
  許多遊客看到美國人做事的快節奏感到困惑不解。初到美國的人,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美國人個個都匆匆忙忙。城市裏的人似乎總是趕著到什麽地方去,即使被阻片刻,就變得很不耐煩。起初,你也許以為這是對你的不友好表示。公共汽車司機催促你;商店的售貨員急急忙忙地對待你;你在街上走,後麵的人一推就走到你的前麵。你買東西或到外麵吃飯,沒有人跟你說笑寒暄。別以為美國人這樣匆忙是對你表示不友好。通常,大城市以外的生活步伐就慢多了,其實,別的國家也有這種現象。
  住在紐約、芝加哥或洛杉磯等大城市的美國人,往往覺得人人做事都同樣在趕;他們預期別人也“推一下”,跟東京、香港、貝魯特或聖保羅的人沒有不同。不過,他們一發現你是異鄉人,多半會表示友善並盡力幫助你。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初到城市時,自己也是異鄉人,他們記得踏入一座新城市時,心理有多驚恐。如果你需要幫忙或想問什麽問題,可以找一個麵容和善的人,對他說:“我是外地來的,你能幫我一下嗎?”
  此時,大多數人會停下來,微笑地給你指點途徑或答複你的問題。但你必須讓他們知道你需要人幫忙,否則他們多半會從你身旁走過,根本不會注意到你是外地人,也不知道你需要幫忙。你偶爾會遇到一個本身太忙或趕著辦事沒法幫你的人。遇到這種情形,你也不必氣餒,隻要另找別人。大多數美國人都樂於幫助外來客。
  美國人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他們一致推崇那種受大家喜歡、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們總是希望能同別人無拘無束地接觸,並結識更多的朋友。美國人互相交往時,不喜歡服從於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過分客氣地恭維自己。美國人所擔心的是被別人視為不易親近的入而受到孤立,這對平民百姓來說,意味著寂寞;對政客們來說,則意味著競選的失敗。因此。美國人交朋友的特點是交情泛泛他們同大家的關係都十分融洽,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但是卻往往缺乏那種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國人對此曾作過十分中肯的評價,他說:“美國人能夠與人一見如故,迅速博得對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後,他們會把你忘得幹幹淨淨。他們喜歡新東西。如同對待自己的舊車一樣,他們也廢棄自己的朋友。在結識人方麵,沒有人比我們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種真正的友誼方麵,卻沒有人比我們感到更為困難。”
  美國人性格的第二個特點是獨立進取。他們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依賴他們;美國人從小便養成獨立奮鬥、不依賴父母的習慣。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歲的男孩挨家挨戶送報紙,不論風雷雨雪從不貽誤。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鄰居家去幫助照看小孩。他們的父母都認為讓子女從小自強自立,對他們將來到社會上去生活大有禆益。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獨立進取作為為人的宗旨。他們求學時,靠自己的成績獲得獎學金,靠半工半讀掙取學費;成年後,他們紛紛離開父母,自立門戶;一旦結婚成家,他們更是獨來獨往,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國社會的生死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婦生兒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撫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顧孫兒孫女;當孩子們長大後,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說,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是媽媽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車是爸爸的事,擺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娛樂室及管理小動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過,在美國這種獨立精神往往成為老人的悲劇。一個老年人喪失了生活能力時,他那些自掃門前雪的兒孫們是很少來照看他的。美國有不少老年人便這樣在孤獨寂寞中鬱鬱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還無人發現。
  美國人性格的第三個特點是講求實際。他們不象法國人那樣喜歡漫無邊際的幻想,也不象英國人那樣講派頭、要麵子。美國早期曆史造就了他們善於在逆境中不氣餒、看準目標、孜孜以求的性格。他們認為,死要麵子意味著一事無成,耽於幻想則意味著一無所有。他們欽佩的是那種精明強於的人。他們喜歡一切都自己動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決。多數美國人都懂得怎樣使用機器、修理電氣設備、油漆家具和粉刷牆壁。他們認為,做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當然,絕對無損體麵。相反,那些書呆子、假紳士,健談短行的人才會被人取笑。
美國人在金錢上也非常務實。付出勞動便要取得報酬,求助他人便當以惠相報,在美國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他們在勞動與報酬方麵計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別人的汽車要分擔汽油費;使用親友的電話要交電話費;朋友們一起去吃飯,通常是各付各的錢;甚至小孩子在家幫媽媽洗碗也要索取報酬;父母到兒女家小住還需交飯錢。
  美國人性格的第四個特點是格外看重成功的價值。人們常說,美國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形成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角逐的社會中,隻有強者方能出頭,隻有打敗所有的對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國人眼裏。重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華和能力。哪怕是個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學校中出類拔萃,才可討得父母的歡心。他們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愛並不是天生的權利,而是經過自己努力所獲致的戰利品。
如果拿美國和英國作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英國,如果你詢問某人的身份時,得到的回答是一長串的祖宗姓名和頭銜。在那裏,一個人的出身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在美國,別人向你詳細介紹某人時,隻會說:“這位是暢銷書的作者”,或“這位是某某學校的網球冠軍”之類,絕對不會大擺其家譜。這與美國的曆史有關。北美殖民地時期,不存在固定的地位和傳統等級,一個人隻有靠成功才能出人頭地。美國總統林肯曾經十分幽默地說過:“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許人。我更為關心的是他的孫子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實在是美國人特點的真實寫照。美國人還有—個特點,便是好動不好靜。他們總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斷地改變環境,在冒險中尋求刺激。他們從來不滿足於穩定的生活和安寧的環境;喜歡運動、旅行。變換職業,和四處遷居,有的甚至喜歡拿生命去冒險。在美國,大學教授可以去當公司經理,銀行家也可能、夜之間改行當農場主。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在躋身政界以前就先後當過農民、雜貨店老板、軍官和律師。裏根總統也曾從事過救生員、播音員和電影演員等多種工作。
  你也許注意到美國人很好動。住在美國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往往隻為同朋友吃頓晚飯,駕車到120公裏甚至160公裏外的鄰城。他們為了看一場戲或聽一次音樂會不惜跑到另一個城鎮。許多青年就讀的大學,距離自己的家和親友的住處都很遠;他們挑選遠的地方,隻是想“看看本國的另一個地方”。美國人喜歡在自己的國家裏旅行,也喜歡到世界各地旅行。他們總想知道附近山頭或鄰市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麽樣。
美國人遷居的現象更為常見。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搬家,平均每五戶中就有一家三年遷居一次。這種頻繁的遷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不習慣於平淡無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尋找新的就業機會、獲得新成功的性格。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處都可見到要搬家的美國人貼出臨時廣告,出售家中的大小物品。
有些美國人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甚至采取一鳴驚人的辦法,拿生命當兒戲:紐約聳入雲霄的摩天大樓,有人敢於從外麵攀援而上;奔騰呼嘯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於躺在鐵筒中順流而下;浩淼無際的大西洋,更有人敢於乘著氣球飛越而過。美國人性格中的求新與冒險精神,確實是較之其他民族更為突出。

  (2)評點美國人的十大缺點

  據美國《時報雜誌》最近對日本、中國、韓國、新加坡、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17個東西方國家的1500餘名人士所作的問卷調查,對美國人因“頗有微詞”而采取“敬而遠之”態度的外國人不在少數。該雜誌根據接受調查者批評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國人的十大缺點”,最後又請居住在美國本土的幾名美國人自己來對外國人心中的“美國人的十大缺點”作一番點評。有趣的是,這“十大缺點”在一些美國人口裏卻幾乎又成了“十大優點”——
  ◆占51%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盛氣淩人。
  美國人的解說:其實有點“盛氣淩人”也並沒有什麽不好。因為“盛氣淩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意味著充滿自信,而這份自信又是需要強大的國力作“後盾”的。實際上,中國人、羅馬人、英國人甚至葡萄牙人在其國力最強大時也都曾無一例外地在外國人麵前表現出“盛氣淩人”的架勢。
  ◆占48%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總以為美國才是最好的。
  美國人的解說:這可是愛國主義使然。要知道,許多小國、窮國、弱國的人也往往認為自己國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既然如此,那麽就請不要苛求美國人吧!
  ◆占46%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咄咄逼人。
  美國人的解說:沒錯呀,咄咄逼人體現了我們民族的一種極其寶貴的戰鬥精神,而正是這種不願依附強權、不願死守傳統和教條的戰鬥精神造就了偉大的美利堅。其實,美國人的“戰鬥精神”與法國人說的“革命精神”,或日本人說的“邊疆精神”也有共通之處。
  ◆占42%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不看重曆史。
  美國人的解說:比起埃及、印度、中國、希臘等世界文明古國,甚至英國和法國來,美國確實年輕了些,也沒有值得自豪的悠久曆史。然而正因為我們年輕,我們就更充滿了活力和朝氣。正因為我們年輕,我們就往往更樂於向前看,而不是老往後麵看。
  ◆占41%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不學外語。
  美國人的解說:是的,因為沒有多大用處。我們既不熱衷於學法語、德語,也不想浪費很多時間來“攻讀”更難學的漢語、日語,甚至也“懶得”去跟大洋彼岸的英國兄弟去學“標準英語”。我們最大、最重要的鄰國——加拿大使用的是和我們相同的語言,而法國和德國盡管也稱得上是世界大國,但跟我們遠隔萬水千山。我們更願意把其他民族花費在學外語上的時間花費在創新或幹實事上。其實日本人也不就這麽做的嗎?日本人發達的翻譯事業使得他們“淡化”了學習外語的熱情,但日本人對外國經驗的借鑒卻比世界任何民族都做得好。
  ◆占38%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數學不行。
  美國人的解說:一點沒錯,在近些年舉辦的國際中學生數學競賽中,很少有美國孩子奪魁的。我們的高中生的數學水平隻是與日本或中國的初中生相當。甚至在校就讀的大學生中,不精於四則運算的也可謂比比皆是。但我們的想法比較“實際”——既然如今人人都擁有了袖珍計算器,那麽這類“傷腦筋”的事就完全應該靠機器來辦,而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供我們進行其他方麵的更為重要的學習,或幹脆去玩,躺在床上睡大覺。
  ◆占39%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科盲”多。
  美國人的解說:在近些年舉行的國際科學知識比賽中,美國人,特別在年輕一代美國人中的“科盲”比例確實要高於英國人或德國人,甚至可能高於韓國人。但問題是:對於究竟什麽是“知識”,美國人的觀念也許和其他民族有出入。我們並不看重記憶、吸收那些早已被確認為“真理”的公式、條文,實際上我們對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可能更感興趣。這也是為何我們在知識競賽中成績常常很差,但又能立於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前列的原因之一。
  ◆占38%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總愛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
  美國人的解說:在我們的英國兄弟看來,在公眾場合的大聲喧嘩簡直是一種“缺乏公德”的典型表現,確實我們也遠沒有東方的中國人或日本人來得安靜、含蓄。我們中的一些人也想改,但長期形成的習慣可能一下子還改不過來呢!不過反過來說,“大聲喧嘩”正說明了我們的樂觀、開朗,說明我們永遠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故有心理學家估算:美國人的心理年齡平均要比英國人年輕上8歲之多。
  ◆占36%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不知道節儉。
  美國人的解說:比起生性節儉的英國人和日本人來,我們確實“奢侈”了些。我們的信用卡常常透支,我們的大學生常常由於借貸過多而不得不剛剛畢業就宣布“破產”,我們還常常借錢去旅遊、美餐甚至賭博。這可能是“及時行樂”的思想作怪,也可能是一種出於“務實”的考慮。我們不想把金錢苦苦積累起來留到人老珠黃的晚年再來使用——因為到那時消費的“樂趣”已在衰老的身體和蒼涼心境的“影響”下大打折扣。順便說一句:今天世界上有越來越多國家的“聰明人”(其中也包括中國人),開始跟著我們“超前消費”了,據說貸款買房、貸款上大學在中國就十分風行。
  ◆占35%的接受調查的外國人認為:美國人在性方麵不夠檢點。
  美國人的解說: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者剛剛結束的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麵、為期長達10年的一次“性調查”,高占一半的美國成年男女安守本分,是一夫一妻製的忠實維護者。他們一般每周行房僅1次,而且也從不在配偶以外的異性身上尋求性刺激。值得一提的是,此比例要比法國人,甚至英國人或德國人都要高。此外,十幾歲少女懷孕的比例盡管在半個世紀裏居高不下,但近些年來已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

  三、由個案分析看觀念差異

  講述電視台前幕後的故事(1)
   《聊天》手記:重現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

  我的麵前放著一張小女孩子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因為是黑白照,難以感受她的綠色。女孩子長著一雙小眼睛,一張大嘴巴,麵對鏡頭羞澀地笑著,誰也想不到,僅僅數年後,相片中的小女孩成為世界超模,長大後沒有大變樣的小眼睛、大嘴巴,頻頻出現在著名時尚雜誌如FUE-COSMOPOLITAN、《瑪麗嘉兒》及高檔時尚雜誌SPOON的封麵上。在著名時裝品牌CHRISTIAN DIOR及LACOIX的走秀場上,這位來自中國江西德安縣螢石礦區的小女子從容不迫、風姿綽約,腳下的T型台就像家鄉的林間小路。她把單純、自然而富於個性的東方美帶到了西方。
  選擇呂燕做我們的嘉賓,就是因為她身上的這種反差。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呂燕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奇跡,是怎麽發生的?這樣的奇跡背後,有什麽值得告訴公眾的?在討論節目方式的時候,我說,能不能多找些打工妹來,讓她們到現場來聽聽呂燕的故事,提出她們心中的疑問,她們的疑問一定代表著許許多多打工妹的疑問,談好了,不但對現場的觀眾有幫助,還會給電視機前的許多具有相關經曆的人帶來啟發。
  為了增加現場的感染力,策劃組想出了在現場“重現”呂燕“蛻變”過程的辦法:請呂燕的造型師李東田到現場來,一方麵輔助呂燕的敘述,一方麵在眾目睽睽之下製造一個現場的奇跡。這就是後來節目中大家看到的情景:一個來到現場的打工妹被悄悄請出去,讓李東田重塑了一番,半小時後以全新的麵孔出現在台上,大家都感覺到了她的變化,她的同伴、一個從事家政服務的女孩,甚至還感覺到了她的自信心的初步形成。李東田告訴大家,呂燕就是這樣被重塑的,重塑後的呂燕逐步有了自信心,從而走向成功。
  我在現場向呂燕求證,呂燕說,她生下來的時候和其他小孩子一樣,初中時突然猛長,16歲後長成了1.78米的個頭。從小她就知道自己長得“有點困難”,她的父母都是工人,下麵有一個妹妹,全家一個月的收入不到500元。當她幾年後在巴黎掙到大筆的錢時,她都懷疑手中的錢不是真的,隻有到市場上買了東西,她才知道那不是夢。
  剛到北京發展的時候,呂燕完全隻是想試一試,並不自信。她的成功過程,就是自信心建立的過程。一位關注打工族的人說,他們剛來到大城市時候,大多有點不適應,看到北京這麽大一個城市,人人都打扮得那麽漂亮,而且那麽有錢,心裏可能會想,我們為什麽就沒有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但呂燕沒有這麽想,她覺得,不管多麽苦,相對來說,它總比鄉下要好,起碼比鄉下最基本的生活條件要好。她說,我們家自來水都沒有,洗澡也沒有淋浴,所以,我還是覺得有希望,很開心。
  她從模特公司的勤雜工做起,掃掃地,掛掛衣服,給上場的模特們取取衣服,拉拉拉鏈。在內心裏,她總覺得這樣離自己的夢想要近一點,至少比起在江西時要近得多。
  機會來自於一個法式咖啡廳裏舉辦的5人小型時裝表演,這是呂燕少有的一些“上台”機會。她當時是唯一一個沒有模特卡,沒有任何資料的模特,當然很認真,很投入。這一次,呂燕生命中的“吉星”出現了,《現代服裝》的編輯趙京一眼相中了她,接著造型師李東田和攝影師馮海聯手給呂燕拍照片。他們用業內人士的眼光評價呂燕:圓臉、小眼、厚唇,典型的東方麵孔,無可挑剔的身材,極好的對服裝的感覺,最主要的是呂燕來自小地方,未經大都市和世俗的熏染,所以她的眼神和心靈透明而純淨,氣質也更為單純。照片以《胭脂扣》為名在《現代服裝》發表後,很多人都在內心深處被震撼了——那是一個既異於西方美女也異於東方美女的“另類美女”。
  幸運故事發生於2000年6月的一次邂逅。世界著名模特經紀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到北京出差,在其下榻的一家酒店大廳裏,他看到一個身材修長的東方美女,眼睛一亮,忙上前搭訕,詢問這個美女是不是模特,這個被問到的人就是呂燕。這次邂逅使呂燕有了一次帶來人生大轉折的巴黎之旅。幾天後,呂燕收到了來自花都的邀請函。十幾天後,呂燕踏上了法蘭西著名的文化發源地聖路易島,命運神奇得讓她恍然如在夢中。
  在巴黎的日子裏,呂燕每天捧著快譯通,抱著夾滿照片的本子,坐地鐵去麵試。每天可能有十多個麵試,她就坐著地鐵四處奔波。巴黎地鐵特別複雜,但呂燕就像腦子裏有地圖一樣,她基本不看,到哪個站下車,然後去哪裏,到站走,非常非常熟練,好像是個老巴黎。後來,她很快就走紅了,很快就不閑著了。她拍了洗發水的廣告,上了很多著名雜誌,而且和一家公司簽了約,目前年薪為20萬美元。可以說,她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成功後的呂燕仍然那麽勤奮,仍然自己蹲在地上擦地板。後來法國人為呂燕拍了一個專題片,而且還扛著機器到她的家鄉拍了,片子在巴黎反響很好。但觀眾說,呂燕為什麽不跟她父母擁抱,見麵不擁抱,分手也不擁抱。其實,呂燕是把愛放在心裏,她給父母買了一套房子,定期給他們寄錢,讓他們過得安穩舒適。
  生活改變了,一切都改變了,但呂燕的內心,依然樸素,依然純淨。
  這一天的另一個插曲,是李東田臨時給我做了一個發型。幾年前東田就為我做過一次,做得很時尚,然後噴了一頭什麽水,進電梯的時候,導演們見了我都問:你剛洗了澡啊?怎麽頭也不擦幹呢?這次東田一到,就說我的發型不對,一定要讓我重新做一個,結果看起來像是變了一種風格,倒令我有點兒不自信了。
  錄像之前,她跟我聊了聊,我特別感慨。她說倪萍姐我告訴你,我從來沒有今天這樣愛我的祖國,她說別人要跟我說我的國家怎麽樣,我說我甚至想跟他去戰鬥,拿出小時候打仗的架式想揍他一頓,因為一個人在外麵,家鄉的點點滴滴,都會讓我想起覺得特別親切。
  最初的困難,是女生大多不願意跟她玩,因為她像男生一樣野。而男生們又不願意她以女生的麵目出現在他們的部落裏,因為她太高,許多時候會讓男生感到壓抑。她沒有別的辦法,一方麵將自己的行為方式弄得比男生還男生,爬牆上樹炸魚,什麽事都幹;另一方麵,她使勁把自己的背往下壓,弄得有點駝。那時候,她最煩的是身高,總希望自己矮一些,最好1.60米,甚至比別人都矮一點才好。
                    (文章作者:倪萍 摘自中央電視台網站:http://www.cctv.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