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
2011 (97)
2012 (65)
2013 (48)
2014 (50)
2015 (35)
2017 (27)
2020 (23)
2021 (24)
2025 (1)
明明到日本第三天就一個人去幼兒園了。明媽想乖巧克服不了語言障礙,得趕緊教她幾句應急日語。又一想,全生的環境,全生的人,再硬讓她學習隻能讓她更加緊張不安。還是不教為好,一切順其自然吧。
但是不能讓女兒委屈了,急需用語還是得教幾句。教什麽好呢?性命最重要,就教“救命呀!”。不行,整天跟著大人不會遇到那麽危險的場麵。日本人早上見麵,即便是家人之間第一句話也得說“藕哈腰(早上好)”。如果不說,會被人認為缺少教養。不能讓日本人說咱沒有教養,明天一早明明要是能對粕穀老師說“藕哈腰”一定會換得好評。不行,“藕哈腰”不是應急語言,拍馬屁的事以後慢慢來也行。再說那粕穀老師看上去根本不用拍她,倒是她在處處討好孩子們。
明媽想了半天,對了,去廁所是最重要的事。憋著孩子難受,不憋,鬧不好給大人添麻煩。小班裏這種麻煩一定不少。要不,怎麽要求每天都要帶替換用的內褲呢。對,就教“我想去廁所”。可是別看這麽簡單一句話,不僅包括了主謂賓,還有能願動詞,記起來挺難的。算啦,急了就喊“廁所”吧。
日語本來用“廁”這個字表示廁所,比咱中國還簡單,一個字就行。發音更好記,念“kawaya”,說快了像 “烤鴨”。可它已經成了死語,偏僻農村的老人也許還用,城裏人根本就不用了。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日本人這麽喜歡用外來語的。雖說漢字是從中國來的,但它不算外來語,已經在日安家落戶取得永久居住權了。從歐美來的語言才叫外來語,用片假名(形狀有點兒象文字改革前的漢語拚音)表示。好像用外來語比用土著日語帥一樣,人們盡可能地用。比如,“雞蛋”說“矮哥”(egg)、“熱”說“火特”(hot)。跟中國人非把“蛋炒肉”說成“木須肉”一樣。可是改革不徹底,“蛋炒飯”從未改成過“木須飯”。日本也一樣,到處用“矮哥”表示雞蛋,可是“煮雞蛋”仍用“煮卵”。
話扯遠了。還得教明明“廁所”的發音。廁所不叫“烤鴨”了,但也不麻煩。日本把英文的“toilet”簡化成“toile”,用片假名發音是“トイレ(脫衣來)”,換成漢字又形象又好懂。明媽上下拉了幾下明明的短褲說“想上廁所時就喊`脫衣來`,老師準能懂你的意思”。然後讓明明重複了幾遍。
第二天中午明媽來接明明時,粕穀老師誇明明會說“脫衣來”,非常省事。回家後,明媽用“聰明”“勇敢”之類的詞大大地表揚女兒一番。可明明並不覺得幹了什麽了不起的事,隻是問“我要是想再添點兒茶水怎麽說呢?”
日本沒有喝白開水的習慣,每家都給孩子喝涼好的麥茶。學校、幼兒園也是一樣。請人添茶,應該客氣一些。可是加上客套的前綴和後續太麻煩了,眼前急用現學,得立竿見影才行。
你就對著老師喊“掐~”
明明嚇了一跳。看到明明不解的表情,媽媽又補充道“你幹脆在老師麵前晃杯子,她就知道你想要茶了。”
日語“茶”這個字最接近漢語發音,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卷舌音,把“ch”發成“q”,“茶”就變成“掐”了。
在保育院出文集時,明媽回憶明明的成長時,寫了學“茶”一詞的事,原以為粕穀老師會跟她一樣發笑,沒想到粕穀老師難過地自責說“明明愛出汗,我怎麽就沒有想到多給她添茶呢?”
她那皺著眉頭自責的表情絕對不是裝出來的。
~~~~~~~~~~~~~~~~~~~~~~~~~~~~~~~~~
保育園的午飯都配著一杯麥茶(圖片均來自網絡)
郊遊散步也背著麥茶。
----------------------------------------------------------------
更多文章:
爸爸回來了
走街串村看日本(圖)
日本點滴
對了,請你得閑時去我家看花。
周末愉快!
在東京上野動物園,特意留意幼兒園小朋友與學生的互動,在羅馬也留意過,不過是小學生,好羨慕那股溫暖。
種種現象常讓人思考。
日本保育院生活真好,幸福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