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60)
2015 (1)
任何一部有看頭的作品,無論小說還是影視,都會引起爭論,或褒或貶 - 先勿論誰是誰非,能夠吸引眼球,引起關注,首先就成功了一半。最近上映的《金陵十三釵》,票房一路飆紅,不管你是邊看邊哭,還是邊看邊罵,能讓上億人前赴後繼地走進電影院去觀看的,它也一定震撼了不少人的心。
關於中日戰爭、關於南京大屠殺,從小到大,這樣的作品我們看得還少嗎?血肉模糊、人體橫飛的場麵,電影中也見過不少。結局個個都知,題材大同小異。但誰說戰爭中就隻有抗日戰士和日本鬼子?就不能有其他階層的人? 我倒不認同有的人說張藝謀江郎才盡了,拍出不倫不類的戰爭片來。我覺得他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拍攝戰爭片,恰恰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想表達的,不是民族仇恨,而是戰爭中人性的顯現。
戰爭是製造魔鬼的地方,也是扭曲人性的地方。你看那些日本鬼子,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可能是慈父孝子,好男人,好丈夫,但一上到戰場,個個變成了魔鬼!奸淫擄扼殺,無惡不作!同樣,戰爭中的另一群弱者:一個為死人化妝的小混混,還是外國人;一群不知亡國恨的妓女,平時可能隻懂爭風吃醋、妖豔嫵媚,都是遊離於“正義”或“民族”這些響亮亮的品質之外的人,但因為一場戰爭,逼著他們,將人性最底層的東西爆發出來了!
我不會象有的人看完後去考究:為什麽日本鬼子會這麽愚蠢,分不出妓女和處女?我覺得這樣有點侮辱了作者和導演。作為一個女性觀眾,我會認為無論妓女還是處女,首先她們都是女性。人無分貴賤,也無分高低,尤其在死亡麵前。一個女人,將自己的身體送到入侵者麵前,讓他們肆意蹂躪、侮辱至死 – 這樣一種痛,比一槍打爆她們的腦殼而死,來得更痛!這樣一種恥,也不會比亡國之恥來得淺!而她們也不會因為這樣做了就成為抗日英雄或載入史冊,她們唯一能做到的,也隻是保護一群比她們更加弱小的女學生。你也可以說她們是“仗義多屬屠狗輩”,這樣的犧牲值不值得? 不過以她們的智慧,以當時的環境,又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戰爭中沒有最慘的,隻有更慘的。男性可能會認為壯烈犧牲最為慘烈,但女性卻認為身心受盡淩辱最慘,所以看著一群風塵女子裝扮成清純學生,微笑著走完走後一程……淚,是往心裏流。
這就是戰爭,它醜陋,摧毀一切;它血淋淋,暴露赤裸人性 - 好男人變成惡魔;小混混變成具正義感的神父;而妓女,也可以犧牲自己,去保護比她們更加弱小的一群女性。人性 - 我覺得才是作者和導演想表達的!
誰說戰爭隻能從一個角度去描寫?誰說最卑微、最低賤的人,就不能有閃亮的一麵?真正的悲劇,不是讓人嚎啕大哭,而是讓人內心落淚。姑且不說這是一部曆史作品,僅站在“人性”的角度看,我覺得它也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有感於最近見到太多的負麵評論,不吐不快!
"如不獲獎,則不是張導技巧不夠,而是略欠克林·伊斯伍德的戰爭反思)。"
ZT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麵,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複舊物,而隻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隻顧歌詠那一群烈女。——魯迅《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自娛自樂不是任何事情上都行得通。畢竟時代不同了。問題當然不僅是張導演一人的 (拒絕的戰爭表態有很多原因)--但這絕對不該是不批評挑戰他的作品的理由。看了一些張導演的采訪,他說的全部是電影的技術方麵,用了多少錢,如何拚出的故事,演員等等,沒有提一點故事的大背景。不知道他是
不願意說還是根本沒有想這個大背景。說不支持他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沒有靈魂。至於說展示戰爭的殘忍,讓大家遠離戰爭這不需要什麽功力和深度思想思維,甚至可以說是常識也不需要一定要從張導演的電影才明白的道理,更別說耗的那份巨資。總之覺得張導演在過巨資國際話贏的時候忘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再一次讓人失望,雖然並不是一個surprise。
《羊脂球》寫普法戰爭時,法國的一群貴族、政客、商人、修女等高貴者,和一個叫作羊脂球的妓女,同乘一輛馬車逃離普軍占區,在一關卡受阻。普魯士軍官要求同羊脂球過夜,遭到羊脂球拒絕,高貴者們也深表氣憤。但馬車被扣留後,高貴者們竟施展各種伎倆迫使羊脂球就範,以為大家解圍。而羊脂球最終得到的卻是高貴者們的輕蔑。莫泊桑借故事諷刺了上流社會的虛偽是故事的主要意思。這和《金》的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張藝謀新片,在政治和商業上都很“從眾”。政治“從眾”表現在日本人在戲中麵孔或凶殘或文雅,內心一律野蠻無人性,而不像之前《南京!南京!》等,還試圖寫日本人內心矛盾痛苦。對比海峽對岸的剛獲“金馬”最佳劇情片的《賽德克·巴萊》(上下集),魏德聖也刻畫日本男人凶殘屠殺山地土著,但更多複雜人性、曖昧細節。《金陵十三釵》像好萊塢模式般善惡分明,情色動人。1億報酬用美國男主角,或者還有向西方民眾訴說中日恩怨的外交效果。商業上的“從眾”更為明顯,拯救大兵雷恩式的巷戰,加斯大林格勒式的狙擊手,加“勝利大逃亡”、“音樂之聲”式的結局,再加戰火之花們在地窖裏仍然燙發濃妝……此片今年確有可能在美國獲獎(如不獲獎,則不是張導技巧不夠,而是略欠克林·伊斯伍德的戰爭反思)。
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投資最多的電影,在政治上保險(順從中國民意)在商業上講究(滿足全球“色”欲)是無可非議,至少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議論的卻是戲的核心:國家人民有難,風塵女人承當。
嚴歌苓說原著“是虛構的小說……有一點影子的可能就是魏特琳在日記中提到的她曾經曆過的那件事情。魏特琳是金陵女子學院的教務長,當時日本兵來到學校說要帶走100多個女孩子,她當時實在沒有辦法就說,你們中間是不是有專門幹這種職業的?如果有,就不要讓日本人傷害那些良家女孩了。最後,當時逃難的20多個風塵女子站出來了。使那些女生們沒有遭到噩運”。嚴歌苓說這事使她感到很震撼。這也可以說是《金陵十三釵》最初的創作動因。
同一件事,《拉貝日記》的記載者有些不同:“1937年12月26日,日本人想到了一個奇特的主意,要建立一個軍妓院。明妮(即魏特琳—許注)吃驚地絞著雙手,看著差役闖進了安置成百上千個姑娘的大廳。要讓明妮拱手交出姑娘,她誓死也不會交出一個的。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紅十字會中一個我們熟悉的受人尊敬的官員朝大廳裏喊了幾句好話,竟然有不少年輕女難(大家熟知的妓女)走了出來,她們對把自己安排去新的妓院裏一點都不感到憂傷。明妮啞口無言。”(《拉貝日記》p28)
拉貝說“一點都不感到憂傷”,是嚴歌苓看到的勇敢與自我犧牲?還是風塵女子去新的妓院“不知凶險”?
不針對任何人,請看過的把重心放在電影藝術上。電影,不是紀錄片。
沒看過的, 參閱《羊脂球》。
還有,我想說,謝謝曼曼的好文。真情流露。
我是沒看過《金》這部電影,也不會去看這部比周星馳無厘頭電影更荒誕的電影,但是我讀過嚴的小說梗概。佩服她的天真的想象力。實際上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就是妓女的犧牲精神。如果把妓女換成修女,或者是把女學生和妓女的角色互換,恐怕張大導演就沒興趣拍這部電影了。因為他還是利用了人們潛意識裏的妓女是低賤的概念。至於最後的結局安派成妓女胸懷利器去殺敵成仁,也是為了烘托悲壯的氣氛,沒人會相信這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事。
很多負麵的評價 don't make sense.
1.看過電影再說話,別憑想象亂砸一氣,讓人覺得你非常可笑。如果你認為這肯定是部垃圾電影不值得你去看,那就閉上嘴。
2.別自作聰明去跟你的美國同事添油加醋說中國電影怎麽怎麽樣,人家老美長著眼睛和腦袋,自己會看,自己會得出結論,不勞你費心。
海外中國人的臉就是被這種人丟盡的。
另外請各位多回國內的論壇走走看看,多跟國內的親友聊聊,感覺有不少人都脫節了似的
要是各位看過這電影在國內的走紅程度,看過那些並非水軍的網友們用真情實感寫下的觀後感受,你就會明白什麽是有群眾基礎的好電影
小說改編的電影和小說的關係,與翻譯的原作和翻譯作品關係有些相似,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時,都有再創作的可能。
之前看了《小說選刊》上的這部作品,就是被嚴歌苓刻畫女性心理的細膩而感動。
--那種山河破碎的創傷和屈辱豈是幾個妓女所受的淩辱所能替代?--,不明白這句,山河破碎的創傷不是由一樁樁事實組成的嗎?這部電影從某一方麵來展現這種創傷也可以嗬,張似乎揭示了殘酷的戰爭中卑微小人物身上展現的人性之美,從而讓人們更加痛恨這場戰爭,進而感受和平之寶貴。
《辛》及描寫了主人公的人性弱點,但同時有闡明了其良心的善良一麵,並且描寫的恰到好處。既沒有拔高,也沒貶低。試想,如果作者把辛德勒描寫一位不但解救猶太人逃脫了毒氣室,而且在給他們發體麵的工資,和德國員工享受一樣的待遇,甚至組織他們成立地下抵抗組織,(如果是中國導演,可能還要再加上一段,他為了解救猶太人,犧牲了了自己的親人,比如說把自己的女兒送進集中營,冒名頂替換回了一個猶太婦女。)。這個電影還有這麽大的意義嗎?《辛》劇的成功就是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衝突,最終是未泯的人性,使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了別人。這是人性的合理的表現。
反觀《金》。妓女本來是為了躲避屠殺,進了教堂,而最後卻為了並不相識的女學生,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去讓日本兵強奸。在人類曆史上這樣類似的事曾經發生過嗎?這合理嗎?這種虛假的人性隻能在中國這個國度裏流行。當我把《金》的故事講給老美同事聽,他們的普遍反映是不相信。所以估計老張的奧斯卡夢是沒戲了。除非評委們也和老張一樣弱智。
就說妓女若做出令人讚美的事為何不能稱道,妓女就不配有人性善良的體現嗎?你不能用現在和平環境去衡量那殘酷年代時期的人性展現,沒聽說過嗎,在那血肉撕博的戰場上膽小鬼都會變的勇敢起來。
除了揭露和批判侵略者的凶蠻和殘忍之外,中國民族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何這種民族慘劇總是一次次地在中華大地重演,到底問題出在什麽地方?
對不起, 不是男人 是某些男人 男人的絕大多數不齷齪
======================================================
按您的觀點我們是不是應該歡迎戰爭啊?
實際上人在最危急的時刻,往往暴露的是軟弱和懦弱。否則就沒法解釋為什麽15萬國軍抵擋不住5萬日軍的進攻。張大導演的假就假在這裏,最後靠13位妓女挺身而出救國救民。這簡直就是拿民眾的智力開涮。
這部電影的感人之處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揭示了許多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