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曼悠然

心簡單,世界就簡單
個人資料
曼悠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加抗疫(四) 逃生計劃

(2020-03-18 12:26:10) 下一個

2020年3月18日

這兩天聽得最多的一個段子:新冠疫情,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海外華人聽了,無不苦笑一聲,是誰把我們寫得這般真實的?! 上半場聲嘶力竭,為同胞們呐喊哭泣加油,感覺身體已被抽空了一半;沒想到下半場自己竟成了主角,還要把上半場熟悉的情節又一幕一幕重演一遍,百般無奈百般疲累,隻有自己知道。唯一能自我阿Q一下的是:對於這個病毒的知識,大半華人都已經大學甚至研究生畢業了,而老外們,還處在小學或幼兒園的階段…..

開始打下半場的華人們,點子自然要比老外多點,不管可行的還是不可行的,天馬行空一下也好,不然這苦日子可怎麽過。在這巨大的疫情陰霾下,人人都象困在籠子裏的動物,有的既來之則安之,安靜等待自己的結果;有的則喜歡在籠子裏四周碰碰、撞撞,發出點聲響,刷出點存在感,也看看能不能找到個缺口逃出去。於是乎,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逃生計劃” , 或教人“逃生”的大小團隊。

比如說某村的“逃生群”,從一開始幾百人迅速擴展到兩三千人,群主一呼百應,每隔一段時間出來宣布“逃生計劃”,群員們也畢恭畢敬,殷切等待群主發號施令。當然也集思廣益,群員們各種腦回路:逃生方式上天、遁地、入海,無所不試;逃生技能跳傘、攀崖、開艇、飛車,個個Tom Cruise 附身;逃生路線荒島、小鎮、渡假村(這是做的旅遊廣告?)....... 就差沒開宇宙船上火星月球,開始“流浪地球”了。原來人越在困苦迷茫的時候,腦路越是奔脫跳躍。“逃生計劃” - 原來就是“讓大腦暫時逃離焦慮、獲取多巴胺的生存計劃”啊,這也算是一種求生本能了,群主也是用心良苦。

 

當然也有認認真真在逃離的,象最近的留學生大潮,學校一宣布停課,留學生立刻成了一股“春運大軍”。口罩和小留,是在這場戰疫中飛得最頻繁的兩樣東西,上半場口罩從海外飛向國內,小留從國內飛向海外;下半場口罩從國內飛向海外,小留從海外飛向國內。家長們搶著天價的機票,甚至商量著包機,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孩子們弄回國內。比較想不明的是,從一個疫區逃往另一個更大的疫區,意義究竟何在? 過程中也不知要轉多少趟機,見多少人,感染的風險那麽大,回到國內還要集中隔離兩星期,還要被當地民眾警惕從境外輸入病毒…… 感覺是一場九九八十一難的取經過程啊!不過即使這樣,也阻不住小留們回家的心。細細分析一下,可能是以下原因:家長會擔心海外疫情不受控製,畢竟才剛剛打響上半場,再加上國內各種自媒體的誇張不實報道,恐慌更甚。 

 

成本極低的自媒體不實報道:

 

而留學生們也是兩難:回去,萬一學校短期內複課(雖然這可能性不大)回來又要先隔離兩個星期,並且回去上網課也不方便,要解決時差、火牆的問題;但不回去,除了羊群效應,也有孤獨流放之感,看著身邊的小夥伴們一個個離去,會有被父母祖國遺棄了的感覺,畢竟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孩子,在這種大災大難麵前,都希望與親人呆在一起。從這個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說到底大家都不容易,留學生及留學生的家長們,和我們海外華人一樣,都打了上下兩場,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其實如果讓孩子們自己挺過這場災難,羽翼一定會更加堅硬。覺得在國內更加安全,隻是習慣了“強製性”的思維方式,覺得任何事情都要“強製執行”才會有效,不相信西方社會的“自覺隔離”會行之有效。其實北美大多數地方地廣人稀,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更適合隔離;北美的人均醫療資源、醫護素質、藥物及疫苗的安全性不會比國內差;各種應對措施雖嚴厲也人性化;信息透明也具監督性;聲音雖多但都各自養成辯別能力;而最重要的,對生命的重視,文明社會都是一樣,不分東西方。

當然,在路上的留學生們,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平平安安回到家。

 

逃生,其實要逃離的是我們內心的恐懼,知識的匱乏,和對信息的失辨能力。

呆在家,就是對社會最好的交代;活著,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有的大學清校舍,沒地去,隻能回家
commonSense123 回複 悄悄話 最後兩句總結到位。可憐那麽多人被忽悠,被洗腦。冒更大風險悶在飛機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