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ed]引子:如果 我 是 王勃。。。?[/color]
[color=darkblue]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
王勃的詩句都很平靜,靜得讓人吃驚,筆觸不漏,一個文筆流暢,才華縱橫的17少年郞如何做到哀而不傷?我不懂,他懂事的讓人心疼。又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睿智少年。
行走在成人的陽光下,少年的記憶行雲流水。
舊唐書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製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莽撞少年。
那個年紀,我在幹嘛?我也是個背雙肩書包的小二郞。年少的我雖然天天混課堂,但那個無知的靈魂卻在調皮遊蕩。。。
王勃鬧著玩,撰出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被驅逐出沛王府。楊炯在《王勃集序》裏說“臨秀不容,尋反初服”。被趕出的少年王勃,出行遊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王勃的短的人生,至少有過些許明豔鋒芒的色彩。在無奈轉身化為孱孱流水之前,他在瞬間回顧時光中的所有美好。無論多麽的不舍與不甘,文學的殿堂無論如何他已經如願到達過顛峰。這個年輕的孩子,駕馭文字的能力,讓白發的詩人們仰視歎息。
王勃又遇到生命第2次重挫,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後人猜測,二次的打擊都不是自然的,是人為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妒忌: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輕,這個輕,有時候,比重,更害人。特別是對一個才華超人的少年,萌動之初,誰又懂得略略掩飾天然的光芒?
正史裏他究竟有沒有殺人? 我也不知道。
我在猜測,收留一個罪犯需要勇氣?收藏一段情感也需要勇氣?
有時候,天才和庸才都不知道自己會做什麽,一念之差的刹那,二種才子沒有區別。也區別不出來。作詩寫字大抵也是如此?
王勃寫詩的樣子一定很神氣,神采飛揚那種。
他的詩句都很動人,比方說"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再比如說"江南弄,巫山連楚夢,行雨行雲幾相送"。
書裏淡淡提到,王勃是談過戀愛的: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摟下雙雙度。。。年少倜儻的王勃肯定也希望過自己能為一個女人奔跑,理想和愛情不同,理想對天才王勃來說不是鴻鵠大誌,而為那個柔軟的女人浪跡天涯,為她瘋狂地奔跑,是情竇初開的少年王勃的向往。愛情中的種子總是希望相互包容,纏繞,抓住。
我突然想知道,王勃在水裏緩緩下沉的那片刻,能抓住的是什麽。。?
水沒有眼淚。一個神話在深水裏宣告終結。
幾百年裏,我們仍在讀他的詩。猜測他是不是一個輝煌的穿越者?
如果他不S,他也許會衍伸他年輕的愛情,迸發出更燦爛的詩句。
如果他不S,或者什麽也不會改變,可能不會改變?他會不會和曇花一現的江郞一樣?隨著年紀的增長,智力逐漸平常?雖然這個世界永遠都缺乏優美而機智的靈魂,永遠泛濫平淡和中庸。其實最高傲的靈魂裏也有平淡,最卑微的平淡裏也有靈魂。
王勃S了。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