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第一個5年,美國公司把工作、特別是軟件開發外包到印度蔚然成風。 雖然後來發現得不償失,效率不高而偃旗息鼓,但印度人對美國的影響卻逐漸增強。
2014年2月4日,當微軟宣布將由印度裔高管納德拉正式擔任公司CEO時, 我的閨蜜受到了震動。 她當時已是微軟一個重要部門的總管,習慣了斯蒂夫·鮑默和以前的比爾·蓋茨。 2015年印度裔的皮賈伊成為 Alphabet/穀歌的掌門人。 閨蜜給我的電話中說,如果薩比赫·汗(Khan)也成蘋果的CXO, 美國的三大控製移動互聯生態就全被印度人占領了。
如今印度基因已經滲入和占領矽穀,她的話成為事實。 蘋果前些天宣布薩比赫晉升蘋果的COO。 截至 2023 年,約有 16 位印度裔 CEO 正在領導《財富 500 強》公司。 尤其在科技行業占比更高。 微軟,穀歌,IBM, Adobe, Palo Alto Networks。。。
中印兩國都是重要的科技人才輸出國,也是美國重要的人才輸入國, 兩國大多數留學生的初期發展軌跡也沒有明顯差別:都是從各自國內較好的理工院校畢業,來到美國優秀高校深造學習,而後加入矽穀科技公司,從初級研發人才開始自己的職業道路。
但在矽穀印度裔 CEO 和中高層數量井噴的同時,過去15年科技公司裏華裔這類人的數量卻越來越少, 除了華人自己創辦的Zoom、Doordash,NVIDIA等企業,其他著名科技公司的核心管理層已經鮮少看到華人的身影。 曾經的微軟兩位執行副總裁陸奇和沈向洋好幾年前就已經離職,德州儀器高級副總裁謝兵也已經退休。
印度的教育資源向頂級精英傾斜,其頂級名校 IIT【*】 工程師培養的壓力訓練非常強大;印度移民社區中,許多人獲得美國或英國高等教育並積累國際經驗;印度文化中強調勤奮、忍耐、家族忠誠等軟技能;印裔在 STEM、產品和企業管理領域占比高。 但這些因素中國人也同樣具備。
印中個人區別比較大的是語言和文化。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高等教育用英文授課、作業和交流,英文運用自如。 印度文化鼓勵辯論和表達想法、追求權力、善於表現。
不光在經濟領域中如此。2020美國誕生了一位印度裔副總統哈裏斯,2022年英國誕生了一位42歲的印度裔首相蘇納克,是UK 200多年來最年輕的首相。全球至少還有其他四個國家的首腦是印度裔。
印度現在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印裔已經是加拿大最大移民群體; 留學生人數比前十名國家留學人數總和還多。 而美國202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認同自己為“印度裔單一”的人數為 440 萬,而認同“華裔單一”的人數為 410 萬;在“新移民”和“高技能工作簽證”中印裔已居首位,在高工資收入人口中的印裔也領先華裔。
印度裔非常團結,形成自己族裔內高效的職場和社會支持係統。 在網絡上和現實中,印度人會辯論國家政治和宗教問題,但不會內訌、人身攻擊自己的同胞和辱罵自己的祖國。 美國公司裏一個印裔中層管理, 常常就會發展出一個印裔團隊, 而這在華裔中卻鮮見。
不知道再過十年,美國的職場會是什麽情況。 也許更多的華裔移二代要為印裔老板工作了。 在今天世界的政治大環境中,印度會不會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篇太長了, 以後有機會也寫寫。
【*】印度理工,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發電後的水通過隧道流出至 U 彎的下遊, 目前沒說下遊要建水壩。 上遊建水壩可以控製水量。 中國是有這類發電例子的。 中國四川錦屏二級水電站:隧道長約17公裏,埋深2500米,穿越複雜岩層,可作為技術參考。 這確實是一個大工程, 目前計劃 8-10 年完成。 相信專家的經驗吧。
BeijingGirl12025-07-26 13:25:58回複 '方玉' 的評論 : 問好方玉, 好久沒見。
我理解的這個U 型拐彎,“直弦”是40公裏長, 但是U “彎”河道有200公裏長。 上下遊2000+米落差。 隧道也不是簡單的直通, 而是“引水隧道+豎井/壓力井” 的結合。 引水隧道會比較平緩, 通常設計為1%–5%(每公裏下降10–50米)落差,確保水流速度適中,避免水錘效應;
在接近發電廠時, 水流需通過垂直或陡傾角的壓力豎井(高度可達數百米)快速下落,將勢能轉化為動能驅動渦輪機。 有點 像 美加邊境的曾經的 Niagara Falls 發電廠。
==“是否為印度人工作都不是個事了。現在這個問題應該是,將來還有工作嗎?”
Salil Gupte: President, Boeing India. He leads Boeing's overall strategy and operations in the region and holds a critical leadership position representing Boeing in India.
Shashank Jha: India Site Leader for Inform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 Security (IDT&S) and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IO) for Boeing India. This role involves overseeing strategy and operations for a team of nearly 1,500 personnel in India and supporting global IDT&S functions.
Nikhil Joshi: Managing Director of Boeing Defence India (BDI). He is responsible for leading current and future programs for BDI,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India's defense capabilities.
@all
==“凡是一個人群,都有好,中,差”
==“我們這一代華人領導讓做什麽先說困難 然後特努力的做好。烙印不一樣,先說一定做好, 也許就沒後話了”
==“我以前有位印度博士後眼都是忘上看的 就看見領導”
==“整個東亞民族,都受儒家影響,習慣於內修,而不屬於外發,或者說過於自我為中心,這個和印度裔的那種注重等級,但是善於管理具體事務的特點是不同的,”
==“京妮兒,美國加拿大以後就是印度姨的天下,不服不行”
==“聽聞華人一旦升了職,就開始欺壓華人,而印人升了職,就極力拉大幫三弟進去。”
==“我不管他們怎麽爬上去,關鍵是要有本事坐那個位置。”。
==“No ”
==“從跟印度人有限的接觸中,發現這句話總結得很到位:“印度文化鼓勵辯論和表達想法、追求權力、善於表現。” 尤其是:追求權力、善於表現。‘
==“我遇到過一個特別好的印度老板和一個特別討厭的印度老板:)”
幹出成果,華裔不比印度人差。
可是,在打工族裏,印度人比華裔更能引起西人上司的注意。”, 會說,還能讓人信任。 能熬。 @新林院
==“我遇到遇到的特別公平的老板,就是一位印度人,勤力聰明,她就罩著你~~”
創建 Wang Laboratories 的王安
創建 Yahoo 的楊致遠
創建 Zoom 的袁征
創建 Nvidia 的黃仁勳
但沒有從為西人打工開始,一步一步爬到CEO的。
而此博文列舉的矽穀印度CEO都是從為西人打工開始,一步一步爬到頂峰的。沒有自己創業的。
兩族的對比引人深思。
幹出成果,華裔不比印度人差。
可是,在打工族裏,印度人比華裔更能引起西人上司的注意。
==“看完心情複雜。當年很多老中拚命讀書考TOEFL、GRE,進名校、進矽穀,好像都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可今天回頭看,很多優秀的華人默默耕耘,。。。”
==“文章很有洞察力,尤其提到語言和文化對職業發展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