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2007年社會預言:關於中國的盛世危言

(2007-01-17 13:24:30) 下一個



作者:  中國改革論壇
               


對中國前景的預測,近十年來成為全球熱點之一,無法規避。也許正如托馬斯·弗裏德曼所說:如果世界正在趨同,中國就必須主導這個變化。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輕談崛起是一種草率;可在中國人堅持裏,似乎又不乏崛起的雄心。2006年中國社科院發表的國情報告稱:2020到204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中國基尼係數已瀕臨警戒線,貧富分化嚴重。


中國的前進從不缺乏動力,但世界局勢與中國國情中還有太多的難解矛盾和未知數。消失的地界和國界,反而讓事態變得更複雜了。1989年,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在“華盛頓共識”中提出了“小政府、大市場”的思路。這個經濟理論一度被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作為治療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靈丹妙藥。


15年之後,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雷默在英國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題為《北京共識》(TheBeijingConsensus)的論文,“北京共識”的精神內核是不斷創新、大膽實驗、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在雷默看來,這是更適合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並應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指南。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在《大國崛起》中說:“過去500年世界誕生了兩種強國模式,一種是英國模式,一種是美國模式。中國現在的模式跟它們都不一樣,有可能會創造一種新的模式。”對此,《大國崛起》總製片人和總編導任學安的回應是:“國外學者給予的尊重,讓我們很感動。我覺得中國人應該學會自豪。我們已經是一個大國了。”


多數西方學者更圓滑了,誰還會像布朗那麽衝動,因為一篇《誰來養活中國》與中國學者論戰10年?他們更願意表達好感和貼近,並試圖進一步賦予中國經驗普世價值。這種態度一方麵源自對中國形勢分析所得的信心,另一方麵則透射出對一個新興龐大市場的討好之意。


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恰是一個最缺乏普世價值觀的國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農業文明賦予中國人固守的本性,強大到稱霸不是中國人的性格,但強大到實行自決卻是題中應有之意。越是在國際關係日益相互依存的時代,這獨特的國民性和思維方式越容易引起發達國家的猜忌。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代總編輯平可夫認為:“中國因為崛起而出現的‘光榮孤立’現象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期,遠遠超過美國、印度、日本在崛起中所遭遇的難度。”因此在探索新的發展範式的同時,中國還麵臨著站隊問題。到底要不要進入大國俱樂部,或者以何種方式進入大國俱樂部,都還是未知數。


早在1971年在聯合國恢複合法席位之後,中國就曾拒絕加入關貿總協定;而1994年,中國又推開了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拋出的橄欖枝。“那是富國俱樂部,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去”。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一心想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框架中解放出來,逃離“霍布斯式”現實主義哲學。在某些中國學者看來,西方國家希望崛起的中國成為“現有國際秩序”中“負責任”的國家的說法,帶有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和文化優越感,不足為訓。中國的外交哲學應是建設國際政治新秩序。


去年11月的中非論壇是中國構建新秩序的試水之作。中國亞非學理事趙昌會說:“中非合作的意義在於開創了國際關係的一種新模式:一國對一洲,並試圖實現跨洲、跨文明的自願融合。”


雖然南非國際問題研究所董事會副主席的姆貝基表示:“中國並非第一個抵達非洲的,但可能是第一個不自以為是地自命為讚助人、導師或征服者的。”非洲國家卻不可能與歐美完全擺脫幹係。即使基於互惠互利的原則,中國也無必要卷入美歐在非洲的石油戰。


而事實上,中國單方麵與非洲交往僅是建構“和諧世界”的一小步。《尚書·堯典》裏形容太平盛世的狀態是“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把“萬邦”之中的發達國家排除在外,並不利於改善戰略安全環境。中國崛起,世界經濟中的“中國因素”越來越強勢。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經濟一旦打噴嚏,很多經濟體就要感冒。也許,中國的政策公關的最優結果是,自己不感冒,“萬邦”身體健康。


中國知識精英曆來不討人喜歡。複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最近做了一回靶心。他在《盛世中的牛市》一文中說:“中國處於5千年來最大的盛世。”這篇文章刺痛了公眾的眼睛:論壇一位網友反駁道:“謝教授的論據不具備絕對說服力,是不是盛世,也許應該留待後世評說。”


這還隻是討論中較為溫和的一種說法。麵對公眾的激烈質疑,謝百三又給出補充,提到中國現存的急待解決的矛盾,但他仍堅稱,這些問題與矛盾是前進中的事。不管謝教授如何樂觀,都感染不了憂心忡忡的中國人。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這場討論中,人文、社科知識分子基本上保持沉默。拋開一切政治經濟因素不談,僅從知識角度來說,中國還遠未達到盛世。沒有大師、沒有文藝複興的跡象、也沒有盛世百科全書式的立言立德。


2006年12月,政治學者劉軍寧在《南方周末》撰文呼籲“中國,你需要一場文藝複興”,他認為:“今天的條件也許不是絕對成熟,但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成熟。”這一說法又激起了強烈的反對。雖然人們希望看到文藝複興的盛世盛況,但它遠非通過一場工程或者運動就能輕鬆實現。熊培雲的看法是:中國文藝複興的條件還不成熟,當代中國仍“在浮躁中前進”。


理論上說,對中國經驗的整理應該產出極好的知識結果,但中國的知識精英在這一點上的作為與盛世相距甚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隻是地方知識分子、是世界知識的受體。他們的知識、思想、行為還遠沒有獲得協從羅致的力量,如何打動人心?也許諾貝爾獎真的算不了什麽,但總也拿不到諾貝爾獎的知識精英,敢說自己已經站在了世界知識的前沿了嗎?


另一個例子是,當預言地產成為時髦,王誌綱開始販賣“泛地產理論”,炮製了75%常規開發商將被淘汰的預言;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則稱,幾年內將有80%的開發商關門。對他們來說,作預言似乎完全不需要負責任。如此,知識精英麵對公眾的不信任和解構便不足為奇。


連嶽、五嶽散人等媒體知識分子成為質疑知識精英的生力軍。作為還沒有進入專家領域的意見領袖,他們最擅長以公眾評論的手段指出精英邏輯的荒唐之處。中國人再也不買精英的賬。Google請來精英李開複扛大旗,沒得到好處,卻讓地下黑客、技術民工、大學憤青、累死累活的IT打工仔躲得遠遠的。


2006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鄭也夫公開質問中國社科院:二流學者何以當選學部委員?矛頭直指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景天魁。指其與李銀河、蘇國勳、李培林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這類事件至少還跟學問沾邊。如果因為嫖娼、性交易、幫6位“妻子”出國的負麵消息而玷汙了人品,某些知識精英真是沒有臉麵再談學術、談理想、談中國文藝複興。


高盛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吉姆·奧尼爾預言:按照現在的經濟增速,中國很可能在2035年成為比美國更大的經濟體。而席卷中國的投資熱潮則使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斯蒂格裏茨相信:中國過度儲蓄的問題很快就會消失。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曆史,並不可避免地由公眾、並給公眾帶來困擾。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曾說:“當前中國環保形勢仍然嚴峻,公眾參與程度太低是重要原因之一。”問題是,不論政府如何高效率、國民如何高素質,如果公眾參與的民主法製機製不完善,則盛世也不是公眾的盛世。更何況在大多數事務上,公眾並沒有參與政府行為的意願或通道。


兩年來,中央和地方針對房地產市場出台了無數政策,下發了無數文件。但是房價並沒有因此就降下來,反而加速上漲。一個老師對自己剛剛畢業工作的研究生說:“沒想到你們都活得這麽慘了,房價還在漲。”誰也不能預言中國房價什麽時候降下來。2005年5月,房地產商王石曾判斷“房價將逐步回歸理性”,可是一年多了,房價漲得越來越瘋狂。


2006年年底,國際油價持續走低,有車一族伸長了脖子,國內油價卻同漲不同跌;在北京,80%的人反對也不能阻擋出租車漲價的腳步,聽證會不聽取民意,享有政府特許經營權的出租車公司一路強勢。如果國強而民不富、如果壟斷成為社會重要資源的主要調配手段、如果公眾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則盛世是誰的盛世?


2005年是“不確定”的年代,2006年是“速度”的年代,那麽2007年呢?2007年之後呢?我們現在滿懷國家上升狀態所特有的飽滿希望,也持有對未來變數的不安感。


從2006進入2007也許沒什麽感覺,但從2007進入2008會是一次質變----所有的傳媒都變成了預言家,都在反複暗示:2008年,全世界都會看見我們,天下圍觀中國,並發出嘖嘖讚歎;而為了這一年的世界讚歎,我們蓄謀並蓄勢已久。似乎,不需要再背《少年中國說》,已走向大國崛起;不需要再讀《相信未來》,我們已能譜寫出中國的未來狂想曲。


中國入世5年了,之前的12個預言有9個破產了(中國即將崩潰、4000萬人失業、農業滿盤皆輸、券商最大的對手是外資、家電業告別貿易壁壘、汽車工業不堪一擊、電信資費未必降、商業受衝擊最大的是大賣場、房價下調15%),1個成真(世界工廠),1個低估了(中國占世界出口份額上升到6.3%、)、1個有待未來檢驗(兩成人民幣存款業務流失)。而預言者包括世貿官員、國家政要、產業主腦、企業領袖。對此,我們除了感歎中國是個奇跡國家和市場的力量,對預言也有了且聽之且驗之的期待與清醒雙重心態。


2006年12月14日,經曆“玄奘之路”跨國自駕車考察之後,萬科的王石在blog中感歎中國:“相信自己,就像相信太陽明天會從東方升起一樣”;“現在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十個中國人就是一條巨龍”。好預言和壞預言都聽聽吧,也許,我們能走得比好預言更遠。包括經濟在內的諸多領域,有人在為停不下來的中國做好預言,有人在為問題還很多的中國做壞預言。預言和中國都將麵臨現實和時間的檢驗。


盛金融集團主任經濟師歐奈爾(JimO'Neill)日前接受歐洲一本雜誌訪問時,對中國的預測又一次引起了轟動,在此之前,他的“巴西、俄羅斯、印度以及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理論備受關注。在歐奈爾看來,在2050年的世界經濟排行榜上,中國將會是旗艦。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全球2007年經濟展望:駕馭下一波全球化風潮》認為,中國持續強勁的投資需求以及私人消費領域的快速增長應能為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保障。受此推動,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強勁,並推動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報告表示,“來自中國持續強勁的進口需求,麵向其他增長迅猛的發展中市場的出口增長,以及在市場占有率上的進一步擴大都有助於部分抵消歐美疲弱的市場需求給東亞帶來的不利影響。”


獨立投資研究、信用評級和指數服務供應商,標準普爾最新發布的《2007亞太市場展望》持同樣觀點,中國將繼續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主要動力,預期美國經濟減緩對中國經濟增長動能的削弱非常有限。報告認為中國2006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將達到10.5%,2007年中國GDP增長率預計將接近10%。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則認為2007年這個數字會降到9.5%左右,不過該報也指出:“這種減速中國可以輕鬆應對,甚至可能還會歡迎。”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日前在2006年年底的一個會議上稱:“2007年投資增速在20%左右比較合適。”2007年GDP增速放緩的一個原因是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中國的出口增速也會放慢,另外,中國政府在節能降耗方麵可能會加大力度,淘汰高耗能和高汙染企業,從而使得投資增速有所降低。但他也談到,目前中國有30萬億人民幣的在建項目規模,在建和新開工項目較多,相當於要3年才能完成;地方政府投資衝動依然很強;資金仍然比較寬裕,“2007年投資反彈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投資回落的可能性。”


“雖然中國為經濟發展過熱采取了行政和經濟措施,但貸款數量還在繼續上升,投資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的外貿2006年又增長了30%,其餘額進一步加大了外匯儲備。”德國的媒體分析。2006年11月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突破1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一。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以“停不下來”形容中國經濟的走勢,在多數密切觀察中國狀況的人士眼中,方程式中“停不下來”的部分已越來越明顯。中短期而言,在高投資率、出口膨脹和國內消費健康發展的驅動下,快速增長很可能會持續下去。文章認為:“隨著近年來銀行業的改革,金融危機的威脅已經消退。無論如何,超過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意味著,萬一發生金融突發事件,中國有充裕的後備資金。”


標準普爾最新的報告也認為中國銀行業前景向好,已評級銀行的改革努力帶來了一些切實的改進,預計政府將繼續對經濟進行調控以防止經濟過熱和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因此2007年貸款的增長將更加有序。


幾乎所有的經濟評估機構都說到了這一點,世界銀行的報告表示,未來兩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將有所放緩,該行預計中國2007年和2008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9.6%和8.7%,均低於該行對中國2006年增長10.4%的預期。惠譽國際評級表示,2007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大部分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常項目惡化。


惠譽表示,盡管幾個亞洲國家公布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強勁,但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最終會影響到亞洲的出口收入。按對美出口收入占GDP的比例衡量,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美國經濟放緩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國家。按評估師的說法,開放程度越高的國家,越容易受外部需求變動的影響。世界銀行的報告甚至警告,美國經濟降溫可能對東亞倚重出口的各經濟體帶來傷害,但這一不利影響有望因區域內經濟的良性發展而被部分削弱。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惠譽展望新一年時談到:“由於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前景不太樂觀,預計2007年流入這些國家的資本將減少。”《金融時報》的文章還談到,中國的經濟結構還麵臨全球風險。“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已增長至GDP的8%左右,而且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倘若美國或歐洲經濟急速衰退,將在兩地激起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完全有可能激起一波反傾銷訴訟。”


“處於心理崩盤前夜”是關於房地產的最壞預言。持續不斷的論爭和民間情緒,讓房地產跟酒後駕駛、泡沫和壞預言發生了關係。如果說地產商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的強勢暴發戶,那麽這個暴發戶現在雖然外表強勢,但心理優勢幾近崩潰。在地產“黃金時代”形成的習慣被土地政策所改變,地產商“英雄無用武之地”,土地的價高和難求使滾動開發的鏈條難以銜接,“下一個項目”成了心病。


地產的“暴利”以強行分肥的方式往上遊轉移,不能不說是2006年地產飆車中的一次關鍵性換檔,因為在行情看漲的情勢下壓縮土地供應,“不小心”使樓盤供應預期吃緊,結果想換低速檔卻換成了高速檔,於是地產商仍擔著“暴利”的名分狂飆突進,一任“房奴”叫罵。


土地利潤的強行轉移使地產商的身份悄然“平民化”,地產商不再是“城市運營商”,甚至由強勢暴發戶悄然“墮落”為弱勢暴發戶。“地產洗牌”的形勢嚴峻起來,地產商麵臨三條出路:要麽成為具有規模的專業大公司,“學習萬科好榜樣”;要麽成為具有特色的專業小公司,潘石屹將SOHO進行到底;要麽幹脆轉移鬥爭大方向,張寶全去搞EVD。


地產商再苦也苦不過“房奴”,眼見得地產形勢一片大好,房子卻越來越買不起----普通市民隻剩了三條路:要麽做“房奴”,太貴;要麽去集資建房,太難;要麽不做“房奴”也不去集資建房,就湊合著住,太擠。2006年的中國地產基本上屬於酒後駕駛,酩酊著闖向2007年。警察叔叔手裏捏著罰單還在納悶“它怎麽不減速呀”,看客則念叨著“多危險呀!快出事了快出事了”----地產商集狂躁症、抑鬱症、強迫症於一體的無奈的歇斯底裏,暢快淋漓的背後是一種幾近絕望的頹唐。


政府早就說了解決房子問題的三條路:高收入者去找地產商買房子去,貴賤看行情;中低收入者去找政府買經濟適用房去,交材料排號;沒錢沒房者去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去,保障基本居住。後兩條路有點窄,大家往第一條路上一擠就擠成了“房奴”。不少地方政府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後兩條路修不出什麽財政收入,還不如在第一條路上多設幾個收費站。當然政府也著急,要讓地產市場裏70%的房子都90平方米,“房奴”就別再貪大求闊了。


中國市場兀自有了些大國的醉意,人民幣不想升值還是升值,奢侈品沒怎麽消費即成大戶,慈善成了富豪時尚,當代藝術成了投資熱門,電影稍微一拍就敢去奧斯卡,房子更是稍微一賣就價格瘋漲。地產商要建和諧社區,政府要限定商品房麵積,老百姓要雇地產商給自己蓋“經濟適用房”;地產商一邊研究戶型一邊研究城市文化,政府一邊研究提地價一邊研究壓房價,老百姓一邊研究投資回報一邊研究地產商資質;開發區變成了創意產業,創意產業變成了開盤活動,開盤活動變成了生活方式----醉有醉的迷狂,但也總有酒醒的時候。酒醒的時候還有2008奧運會的輝煌等著醉意難消的中國地產。


從現在起到2008年,北京市的房價不會有大的波動。土地政策隻是影響房價的諸因素之一。雖然用地指標越來越少,但在控製增量的原則下,對已有的建設用地還可以進行適當調控。截至2005年,北京還有2億平方米的存量房,開發潛力巨大。中國房價高漲主要是受資金推動和地方財政政策的影響。中國房價2007年將進入調整期,2008年或2009年將進入穀底。


如果順著2006年房地產市場政策思路,那麽2007年房地產市場會圍繞著改變房地產發展模式、調整產品結構這個大思路進行,就得生產更多絕大多數民眾有支付能力的住房產品。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就得從銀行信貸政策、稅收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麵入手。如果能夠這樣做,那麽2007年的房地產市場將出現根本性轉變,國內房地產市場也將迎來持續穩定的發展。


2007年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將進一步得到遏製,房價漲幅會進一步回落,樓市亦將更加趨於理性。央行將於二季度再次加息;商品房成本將宣布公開;地產寡頭將壟斷大城市40%以上的市場;各大城市綜合房價整體下降;中國住宅權屬公開;個人集資建房將得到首肯;房地產開始轉向買方市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