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魯 迅《人生識字糊塗始》

(2021-02-27 20:52:59) 下一個

 

中國的成語隻有“人生識字憂患始”,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們常常給我好教訓,其一是學話。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隻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得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小孩子往往喜歡聽人談天,更喜歡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於一同吃點心,但也為了愛熱鬧,尤其是在研究別人的言語。

我們先前的學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師並不講解,隻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弄得好,是終於能夠有些懂,並且竟也可以寫出幾句來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為通,別人也以為通了,但一看底細,還是並不怎麽通,連明人小品都點不斷的,又何嚐少有?人們學話,學不會的是幾乎沒有的,一到學文,就不同了,學會的恐怕不過極少數,就是所謂學會了的人們之中,請恕我坦白地再來重複地說一句罷,大約仍然糊糊塗塗的還是很不少。這自然是古文作怪。?

因為我們雖然拚命地讀古文,但時間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說話,整天的可以聽見;而且所讀的書,從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讀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駁雜,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後,弄得亂七八糟,但蹄跡當然是有些存留的,這就是所謂“有所得”。這一種“有所得”當然不會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為通文了,其實卻沒有通,自以為識字了,其實也沒有識。自己本是糊塗的,寫起文章來自然也糊塗,讀者看起文章來,自然也不會倒明白。因此我想,這“糊塗”的來源,是在識字和讀書。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會用些書本子上的詞匯的。雖然並非什麽冷僻字,或者連讀者也並不覺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細的讀者,請了我去,交給我一枝鉛筆和一張紙,說道,“您老的文章裏,說過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麽一副樣子呀?您不會畫畫兒也不要緊,就勾出一點輪廓來給我看看罷。請,請,請……”這時我就會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鑽。

說是白話文應該“明白如話”,已經要算唱厭了的老調了,但其實,現在的許多白話文卻連“明白如話”也沒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識非識的字放棄,從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詞匯,搬到紙上來;也就是學學孩子,隻說些自己的確能懂的話。至於舊語的複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須選擇,二須有字典以確定所含的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魯冰花 回複 悄悄話 羊羊是個愛思考的人。“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後”,了不得,生命力真強。。:)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言之有理!使用電腦以後,人變得“急功近利”了;老了,人變得懶了。謝謝warning, 我也要注意,否則越來越退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