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絲馬跡”是一個常用成語。蛛絲,即蜘蛛拉出的絲,這沒有歧義。那“馬跡”又是什麽呢?
其實,“蛛絲馬跡”的“馬”,並不是拉車駕轅、四蹄如飛的哺乳動物,而是一種活動於灶台上的小昆蟲――灶馬!
這個成語的是指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灶馬爬過留下的痕跡可以查出灶馬的去向。用來比喻事情發生過程中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灶馬的學名叫“突灶螽(zhōng)”,屬於直翅目蟋螽科。此昆蟲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常出沒於灶台與雜物堆的縫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蟲為食。它爬過的地方通常都會留下一條不太明顯的痕跡,即我們說的“馬跡”。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記載:“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蟲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由此看來,“灶馬”是可以簡稱為“馬”的。“蜘蛛”和“灶馬”體形相近,同為昆蟲,兩者並舉是合適的。於是人們便將二者聯係起來,並稱為“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