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為限

部分轉載 部分自撰
正文

促進中國進口貿易發展的思考

(2010-09-21 15:31:27) 下一個
促進中國進口貿易發展的思考(轉載)

改革開放以來,進口貿易發展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中國實施的是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對進口重視不夠,致使進口貿易的發展長期滯後於出口貿易。特別是近幾年,進口增速明顯低於出口增速,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貿結構嚴重失衡。與此同時,外貿進口“高能耗、高汙染、低收益、低效率”的現狀也使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麵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如何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有效擴大進口,緩解外貿順差,進而推動經濟與貿易的平穩持續增長,成為中國貿易政策中一項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進口貿易發展的基本態勢
  
  (一)進口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進口增速趨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口貿易總額持續增長,進口增速遠遠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1980-2006年,中國進口貿易額由200.2億美元升至7916.1億美元,進口規模擴大了39.5倍;中國進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升至6.4%,進口位次提前了18位,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然而,中國進口貿易在較快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幾起幾落、發展很不平衡的特點。特別是近幾年,進口增速大大低於出口增速,貿易順差急劇攀升。2004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僅為320億美元,2007年猛增至2 622億美元,年均增長91.4%,順差規模由全球第14位躍至第2位。
  
  (二)進口商品結構日趨優化
  
  在中國的進口商品結構中,工業製成品一直遠遠高於初級產品占據主導地位,其進口比重長期保持在80%左右。但近幾年隨著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原材料進口需求強勁,初級產品的進口增速大大高於同期工業製成品的進口增速。如2004年初級產品進口增速高達62.4%,2005年(26.0%)和2006年(26.7%)雖大幅下滑,但仍高於工業製成品的進口增速15.4%(2005年)和18.0%(2006年),其進口比重也由2002年的16.7%升至2006年的23.6%。在工業製成品內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比重明顯上升,成為進口主導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比重分別由1995年的39.9%和16.5%升至2006年的45.1%和31.2%。初級產品中,資源、能源性產品進口增長較快。2003-2006年,鐵礦砂及精礦、食用植物油和原油進口量分別增長了28.3%、24%和19.3%,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的進口比重也由1995年的3.9%升至2006年的11.2%。
  
  (三)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步增長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要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口。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外資企業的大量湧入,加工貿易發展迅速,進口占比穩步上升,1994年升至41%,首次超過一般貿易(30.7%)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方式,1998年升至最高點(48.9%)後趨於下降。同期一般貿易進口比重持續下降,從1985年的88.2%降至1998年的31.1%後逐步回升。“十五”期間,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基本保持同步增長,加工貿易的進口比重基本維持在40%左右,而一般貿易的進口比重則基本保持在44%左右。
  
  (四)外資企業主導進口貿易格局,進口主體日趨多元化
  
  外資企業自1996年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主體以來,其進口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且呈繼續上升趨勢。這表明中國進口貿易增長與外資經濟緊密相連,對外資的過分依賴加劇了國內經濟發展的外在風險和不可持續性。與此同時,集體私營企業的進口比重雖低但增長較快,2001-2007年平均增長56.9%,比整體進口年均增長率高出33.5%,其所占份額也由2001年的5.8%升至2007年的13.3%。這表明中國進口主體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
  
  二、中國進口貿易可持續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
  
  (一)進口商品結構不合理
  
  戰略儲備性商品進口少。中國進口的重要資源主要用於生產,用於儲備的並不多。如中國石油儲備的最大能力僅為90天的石油消費量,遠遠低於日本(169天)。軟性技術進口少。2006年中國技術引進合同總額為220.2億美元,遠低於當年貨物進口額7 696.9億美元。由於國外主要技術輸出國對中國采取歧視性做法,核心技術進口更少。消費品進口少。中國一直以來主要靠國內生產滿足消費需求,消費品進口比例偏低(不足8%),且低檔消費品嚴重積壓與高檔消費品供給不足的消費斷檔造成國內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無法滿足。生產消耗性商品進口多。國內經濟迅猛發展與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轉變導致中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偏高。中國GDP僅占世界的4%,但能源消耗占比卻高達15%。此外,中國一些企業還進口了大量高能耗、高汙染性產品(如橡膠製品)及各種廢舊物質(廢銅),對這些產品的加工製造和回收再利用嚴重汙染了生態環境,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資源性商品進口依存度過高,能源安全問題凸顯
  
  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進入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和重化工業快速發展時期後,國內經濟對能源和多種戰略資源的需求將與日劇增,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問題凸顯。中國自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以來,石油淨進口量以每年4%的速度不斷攀升,石油進口依存度由1995年的7.6%躍至2006年的47%。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將達65%,石油供應的一半以上將依賴國際市場,國際油價波動及大國間利益爭奪將極大地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而現實情況是,中國對外依賴的絕不僅僅是石油、鐵礦石、氧化鋁等,工農業急需的原料和棉花、玉米等重要農產品亦大半依賴進口,加劇了國內經濟運行風險。
  
  (三)中國企業對進口關鍵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高科技機電及其他技術密集型產品已成為中國進口的主導產品,然而中國在引進技術設備時並未很好地實現對技術的吸收利用:國外企業為防止技術外泄通常采取較為嚴密的保護措施。中國設備大多以整套形式進口,設備問題由國外專門人員處理,技術擴散效應差,“技術進口”不能真正實現其目的。中國進口的關鍵設備大多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淘汰的產品,不便於及時掌握國際領先技術。許多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設備引進貢獻率較低,既浪費資源,又不能很好地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技術密集型產業過度依賴進口會形成對外國的技術性依賴,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存在諸多問題
  
  中國通過加工貿易進口了大量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不利於國內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生產與優化升級;由於加工貿易的管理模式和監管手段不相適應,利用加工貿易進口走私已成為走私的重要渠道;由於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在商品結構、目標市場和進出口配額等方麵存在雷同或競爭,其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擠掉一般貿易,使國家稅收減少。
  
  (五)貨物進口與服務進口發展比例嚴重失調
  
  出於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考慮,中國對一些重要的服務部門和行業(如金融)進行了嚴格的市場準入限製,使中國在服務進口方麵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2006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6908.1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1008億美元,服務貿易占中國進口比重為12.7%(僅比1984年的8.8%上升了3.9個百分點),而世界服務貿易的進口比重為20%~25%。這既說明服務進口與貨物進口相比發展速度不快,也表明服務進口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顯偏低。
  
  (六)環境監管不力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嚴重汙染
  
  目前,中國大部分環保措施不完善,環境立法不健全,環保意識不強,使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汙染有機可乘。一些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將國外淘汰、嚴重汙染環境和禁止使用的技術、設備和危險廢物等進口到中國進行生產加工,嚴重影響了中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將資源消耗高、汙染重的產業(如石棉)移至中國,造成結構性汙染。這些均應引起高度重視並加以製止。
  
  三、政策與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采取以下措施推進進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進口來源渠道與進口主體多元化,優化和調整進口商品結構(大力加強不可再生的國內短缺資源、本國急需的關鍵技術設備和中高檔消費品進口),通過多元化戰略分散進口風險。
  
  提高企業對先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能力,注重引進技術設備與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相輔相成;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進口管理,提高加工貿易中國產料件的采購率,設立出口加工區加強海關對進口走私行為的規範和監管。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口,通過引進金融、電信等知識、人力資本含量較高的服務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不斷完善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進口商品的檢驗檢疫製度,防止危害公民和動植物生命健康與安全、汙染生態環境的商品進入中國市場。
  
  結合國內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不斷合理調整進口關稅稅率結構,如對進口後會給消費或生產(包括產品本身和有關包裝)帶來汙染的產品提高進口關稅,大幅降低環保產品的進口關稅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