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歡迎來訪,敬請指點..
個人資料
正文

黃心怡:積極進取的美國女校畢業生

(2017-06-01 17:27:08) 下一個

2017-05-22 夏嫿 張西工作室 張西對話--海外留學生(18)

簡介:1993出生,福建廈門長大,2012年高中畢業赴美,在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攻讀經濟學和心理學。大一取得EMT(緊急醫療救護員)執照,曾在四川秀山夏令營支教,當了三年誌願者;大三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做交換生。期間做過市場、谘詢和金融實習,也和教授研究過兒童心理發展,起電機和哥德爾不完備定律。2016年畢業後在波士頓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工作,負責協助公司並購和發展。同年加入Redefine(注重中國女性發展的組織)會議策劃組,負責設計有關探索自我類型的研討會。

    女校,不言而喻地帶著它獨特的色彩,從日常的穿衣打扮,到感情世界的留白,再到學習就業,似乎有很多的謎在等待挖掘,黃心怡的所思所想所經曆一一為我們揭開神秘的麵紗。——編者語

    黃心怡:我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在廈門外國語學校,有英文外教。我想把自己的理科基礎打得更紮實點。高考班過得辛苦,但挺充實。白天上課,晚上熄燈後去刷題。申請季掏心掏肺思索人生,我最後在錄取當中選擇了史密斯學院,我們所有人對它的印象是,第一夫人、第一女兒什麽的。

    張西:對,各種女政治家的搖籃。

    黃心怡:這所女校當時在我父母心目中形象很好。現在中國人也慢慢地意識到,美國的女校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大家穿得花枝招展,天天跟男校聯誼,更多的是培養婦女權益意識,培養社會責任,培養開放、平等的意識,更容易理解一些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和文化環境下帶來的差別。我就這樣很平靜地度過了兩年,大三時,想多感受下美國大學的“精英”學校的教育,就申請了美國藤校達特茅斯作交換生。

張西:到男女混校的感覺如何?

    黃心怡:交換了一年。感覺對人生影響和改變非常大。這個學校跟其他學校不太一樣,那邊有很多國家公園,也有河流,所有人對野外運動很熱衷。這邊的人比史密斯多兩倍,但是達特茅斯人都有自己氣質,我認識到更多更優秀有趣的新夥伴。我並沒有像很多同學一樣,大三這一年選擇去歐洲交換,然後環遊歐洲。雖然有遺憾過,但這一年學到並見識了很多,也算是有舍有得。

    張西:在女校的環境裏,會不會覺得少了點什麽?

    黃心怡:這個問題非常好。一般大家的疑問也在這兒。一開始會有感覺,畢竟有一個轉型期,但是習慣的過程比我想象的快很多。至少大一、大二的時候我覺得沒有很多幹擾,我是很容易受到幹擾的人。在混校交換的時候我發現,男同學在課堂上有一種隨意發言的權利,就算男女人數差不多的一個課堂,男生習慣了想到什麽就舉手說什麽,而女生想到什麽,還是會猶豫一下,我發現美國人也這樣,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觀察。在史密斯女子學校,我沒有受到這種幹擾。而且,女校旁邊有五校聯盟,周末我都可以去玩。當然很多人受不了女校的安靜而轉學。

    張西:她們希望更加多元化?

    黃心怡:對。或更大的一個平台。可能很多人並不適合在一個小鎮過女校單調的日子。我剛到女校時,說話會帶有主觀印象,比如有時我會說男生怎樣怎樣,性別如何如何。有人在課堂上糾正我,要把性別當作一個流動的來看,可以偏男偏女,可以在中間那個地方,要等別人自己去定,實在不行就把他們統稱為他們這個稱呼,不能稱呼為或者,這個對我影響很大。要注意怎麽說話,很多時候很多東西挺敏感,畢竟有一個規範,包括種族之間的這種。

    張西:這讓我想到玻璃心。

    黃心怡:後來我發現,在合適的框架裏,大家還是可以坐下來很平常地討論。我的專業是經濟學和心理學,心理學課堂對我觸動很大,尤其有關政治的心理學。我們研究為什麽會有人成為狂熱的領導追隨者,為什麽會有人加入這種類型的運動,很多美國人自己經驗很豐富,給我提供很多建議,因為課堂小,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許多故事。

    張西:你們沿襲的是小課堂?

    黃心怡:通常5-20個人之內的課堂。有時有長桌,有時麵對麵。

    張西:平時穿校服上課嗎?

    黃心怡:不需要。沒有穿衣的要求。穿睡衣都可以,想怎麽打扮就怎麽打扮,有人非常精心打扮,有人非常嬉皮。

張西:女校對你來說,是打開了一扇窗戶,還是有了另一個視角?

黃心怡:它導致我的價值觀慢慢地改變。以前我會因為一些價值觀不認同,比如有人說了很帶歧視性的言論,會去糾正他們,會跟朋友探討,現在我的眼界變得更開闊了,其實很多人是因為看得不夠多,他們才會先下結論,給大家貼標簽。我很多時候根本無從跟別人爭辯。

每個社會都有一定的人有偏見或者傾向,這樣也更加突顯女校或者文理學院學生是世外桃源。對我來說,從女校走出來有更多的自信心,很多時候會選擇相信自己,覺得應該用對的方式去看待別人,或者先去聆聽、去理解別人再去下定論。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大家出來後帶有新的極端的偏見,因為在一個自我選擇的環境下呆久了,隻跟某一類型或者某一政治訴求的人頻繁打交道,出來之後就很容易有攻擊型人格。我覺得不管美國教育有多麽個人化或者更加先進,還是缺了一塊心靈的輔導。我身邊有不少因學術壓力而抑鬱的同學。人少其實更容易產生學術壓力。因為人就這麽多,大家都在好好學不能落後。我發現很多人都在通過藥物治療或者心理谘詢解決問題。原來以為這隻是女校的問題,等我到混校後,發現這類人還是很多的。白天看起來光鮮亮麗,夜裏躲在角落裏給自己療傷,這是我很震驚的一件事。我相信國內的學生應該也有。

    張西:有心理衝突的留學生其實很多。

    黃心怡:但中美兩邊的教育都沒有有效排解它的機製。有人背負了家長的不少期望,以為到了美國就可以活出任何自己,選擇權都在手上,一切都由自己決定。但我們在國內的背景就不同,並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有時候就會造成心理上的衝突。

張西:你如何幫助抑鬱症的人?

    黃心怡:很多抑鬱證患者,自己休學一個學期,去旅遊一下,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自己治愈了,這可能隻是短期的壓力導致。有些時候我看到有人出現抑鬱苗頭,我會建議對方跟教授或者輔導員去談。這邊的輔導員跟國內那種不太一樣,更偏醫學上的那種,心理谘詢師,是要收費的。但前幾次免費。其實我並不認可這種模式。學術上的這種輔導是免費的,為什麽其他的配套設施,比如心理谘詢要收費?這是我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張西:你有過學術壓力嗎?

黃心怡:當我覺得自己壓力大,或難以開解時,我就聽音樂或者跳舞。我之前看的哈佛的幸福課學習了很多積極應對和排解的技巧和心境。這個網課叫積極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當中一支,說如何往更好的一麵看。我是通過網易公開課看的,有翻譯好帶字幕的。來美國之前,我很大一部分準備,就是看耶魯哲學課、哈佛幸福課、曆史課之類的,這樣好適應我自己全英文的環境。因為我高中時學理科,但我對人文的東西很向往。到美國是一個實現的途徑,因為沒有任何選課的限製。

    張西:現在和高中時代有什麽不同?

    黃心怡:整個階段已經不同。每一天我都感覺不一樣。是價值觀的改變,什麽事情都會先放手來幹。因為是文理學院推崇廣涉獵的博雅教育,東西都不會鑽得太深。到了工作上給個話題,自己就可以開始進行研究,不怕沒有任何背景,反正就是相信就去做。另外對人對社會的包容程度加大,很多事情去辯證地看。我做不夠是在社會活動方麵,能想到但做不到,想幫助更多的人,達到更多的社會影響力,光做誌願者是不夠的。誌願者隻能幫到少數人,沒法解決更高層麵上的問題。

    張西:你是有使命感的人。

    黃心怡:我想要做更有影響力的事情,當作家,做非政府組織,從政都是可以實施自己的影響,讓更多人聽到你的聲音的方式。這樣號召別人加入你,就可以像滾雪球一樣,但又覺得現在資曆不夠。

    張西:你才23歲,太有可能了。目前從事什麽職業?

    黃心怡:我在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做企業的戰略和發展部門。其實就是兩塊任務:一是對各種收購、盡職調查做文案;另一個就是對內的戰略執行。因為我們是跟高層緊密合作,高層有很多遠景或目標想要實現,我們要想如何來把它執行。很多時都是些很煩瑣的,作為第一年最底層的分析師,就是扛起這些雜活。不隻我們公司,其他公司都一樣,頭兩年做的都是沒有什麽技術含量,要花很多時間做一些無意義,但又必須有人去做的工作,它完全是低於你的智商和能力,必須去做,還得保證把它做好。

    張西:第二年會有改變嗎?

    黃心怡:並不確定,因為我剛加入這個組,整個公司在進行大轉型,我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戰略發展部門。市場每天都在變,每個時代也都有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和挑戰,所以我沒法去借鑒曆史,這也是為什麽我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個組的原因。

    張西:它是創新的。

    黃心怡:對。隻能向前看,沒法兒向後看。這個跟確定的職位安排和上升通道的一些行業不太一樣。好處是我不過多地去想,就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曆史背景下,我也不確定能不能留在美國,計劃太長遠沒有太大意義。因為說不準哪天大的環境就變了,我就被重新洗牌。現在對我來說是蠻激動的時代,因為什麽東西都在變。我讀的幾門心理和哲學的課都是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受益非常多,我覺得有生之年會麵臨巨大的洗牌機會,也不知道現在幹的再過一兩年還有沒有用,或者說會不會被取代,但是這個時代比我爸媽的要精彩。每一年都有很多讓我開眼界的新發明、新理念出現。

    張西:你有從政潛質!

    黃心怡:其實從政也有不同的方式,我還沒考慮好。很多時候我很幸運,機會不小心碰到我時,我就把它抓住。比方說去達特茅斯學院交換,原則上這個機會隻給美國本地人。我就想,為什麽美國以外的人就不可以?然後我就找學校,才知道是財務上的原因,學校給財政補助,沒法兒轉到另外一所學校。於是我說,那我不要補助了。

張西:機會爭取到了。

    黃心怡:隻是多問了一句,就多了一個機會。包括我到這個公司實習也是。麵試時,我有很多問題沒答上來,有點沮喪。在回學校的大巴上,我覺得必須挽留一下這個機會,於是我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給麵試官,告訴他,當時我沒答上來的問題,現在想好了,而且還有我個人的許多想法。然後,我就拿到了實習,然後有了現在這個全職工作。

    張西:思考加行動力。

    黃心怡:我不知道這叫做走捷徑還是意外得到,我好像沒有花太多的努力,隻是找對了方向爭取而已。就是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些事我沒有想太多就去做,這種時候我最讓自己自豪。很多時候想太多反而導致後麵沒有精力去做了,因為工作實在占時間太多。

    張西:你每周工作多少小時?

    黃心怡:一周70個小時吧。周末節假日也要去。沒法兒對自己時間達到完全地掌控,任何時候他們一個電話或者一個短信都需要回去工作。因為公司給加班費。但其實這種按時間的薪酬製度會讓我更多去追求速度,導致有些時候會出錯。所以我希望換到另外一種激勵製度下,其實不需要給我很大的獎金,我隻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讓我作出成果的機會。比如說有一次小長假,跟朋友爬山,我們開車都到國家公園了,公司一個電話,讓我回去幫做一個文案,我隻好開車幾個小時回公司,而且因為遲到又被罵了。那時,我更需要的是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

    張西:一周工作40個小時算正常,你超負荷了。

    黃心怡:我知道。我發現身邊能夠堅持下來的人,都覺得這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的必經之路。但是我很容易過一段就改變自己的目標,因為我興趣愛好太多。我不會像我同事一樣,一直到死都要在金融這個行業做下去。但開始工作後,接觸到非常有趣的公司,有趣的人,這個我特別享受,我可以選擇這些前輩作為自己的標杆,給我之後的路一些參考。

    張西:有遇到讓你心動的人嗎?

    黃心怡:現在的男朋友跟我的生活狀態是最接近的,他比我大一歲,也在一個谘詢公司做底層,我們有時會一起加班,出去買個盒飯回各自的辦公室再接著打拚,感覺是一起打拚提攜、相互鼓勵的夥伴關係,這種狀態我最喜歡。在女校的時候,我對某些關係的理解有理想主義色彩,學校的女權文化影響也太多。但現在到了一個比較自由、靠自己的環境下,覺得還是需要一個跟我階段一致的人,都處於探索期,可以一起做事情,不僅是夥伴,也可以有精神共鳴。之前也碰到過年長幾歲很有社會經驗的人,跟他交流互動當中我可以學到很多,激勵我一直向上,成為配得上或者達到同等精神高度的人。但另一方麵我會有心理落差。在這兩個角度上都體驗過後,才覺得現在的狀態是最好的,不用擔憂太多。雖然我現在的男友是美國人但是和人種相比,價值觀相近最重要。

張西:這點很重要噢。

    黃心怡:我很幸運,爸媽都是足夠開明的人。爸爸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但他抓住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做對了生意,才會有這個資本讓我得以出國。我媽是很優秀的大學生,有自己驕傲的資本。她相信,給我營造一個好的教育很重要。她很欣賞女校裏那些前總統夫人之類的名媛或者有影響力的女子,所以,我申請女校受了她的影響,她一直想去這樣的女校深造,但到我身上才實現這個夢想。

    張西:背負媽媽的夢想,有壓力嗎?

    黃心怡:開始我覺得這是包袱。為什麽我當初要選擇來這裏,是因為家裏的緣故嗎?但後麵一想,可以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開始在學校自我介紹時,都要說為什麽來女校?我都會說,起點是因為家庭背景,但進來後發現,這個平台幫我開啟了一個非常好的大門,遠比當時我媽設想的,給我帶來的更多。父母給了我最重要的兩筆財富:一是讓我可以沒有債務的,真正達達財務自由;二是給我早期的啟發。高中時,我媽就說服我出國,她認為本科畢業再出去就晚了。而我爸對於投資的一些想法,現在還根植在我心裏。我一旦有閑錢就拿來投資,父母身上的優點,我都想辦法盡量吸收,不好的就摒棄掉。

我非常感謝父母,雖然我是獨生子女,但他們沒有把我拽得那麽緊。媽媽總跟我說,她希望我快樂,不管我現在做什麽,跟什麽樣的人交往,有什麽疑惑,她都會支持。家裏其他親戚有偏見的時候,但她會壓下來告訴我:“你不要聽他們說,我相信你做的是對的。”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張西: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安慰。

    黃心怡:對,因為有一個堅實的後盾,我知道我的根在哪兒。

    我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爺爺也教書,他們喜歡給我講各種科學的故事,想要培養我。但是我現在做的讓我有時覺得浪費了他們對我的培養。在女校所有人同一個聲音,就是追隨你的內心,但很多時候內心需要有人來疏導一下。不管我讀多少心理學的書,這隻是一個手冊,一個指引,到最後是我自己來決定到底哪一個價值更重要。無論局勢怎麽變這個根還是會埋在心裏的。我現在靠自身努力先積累資本,等到我能隨意換領域時,再做改變。比如去從政,做一些更有影響力的工作。

同樣是留學,黃心怡的軌道和其他留學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有點與眾不同就如她的家庭環境,大體的相近之外也有絲絲迥異的地方,而她本人,更是把事在人為積極進取二詞詮釋得很好!——編者語

編輯:夏嫿  責編:李明澤

張西工作室網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張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權所有,如轉載請注明轉自張西工作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