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歡迎來訪,敬請指點..
個人資料
正文

張西對話--海外留學生(5)

(2017-04-22 09:51:41) 下一個

2017-04-08 張西工作室

馬誕豪——非重點高中生為何被美國頂尖大學錄取?

簡介:1991年生於上海,兒時從事五年體操運動,入選中國上海市跳水隊。父母是土木工程師。高三留學美國,本科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工程專業, 畢業後被麻省理工,斯坦福等6所學校的材料博士項目全額獎學金錄取。從大一開始做本科生學術研究。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二年級博士生。麻省理工華人科技協會主席。2016年協辦春暉杯創業大獎。

“很多事情在決定做之前可能會基於某種興趣或者一種未知。你初步嚐試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歡。”

    2017220日是個周一,晚8點,我如約與馬誕豪訪談。2016年夏天,誕豪為北美楓香波士頓劇社在MIT劇場演出話劇《海外剩女》忙前跑後,盡心盡力,我和劇社同仁一直對他心存感激。這位陽光燦爛,彬彬有禮的年輕人有著怎樣的成長經曆?

張西:你的博士專業是

馬誕豪:材料科學與工程,側重工程應用。我現在做的偏多的是光電材料。比方說,現在的電腦處理器、筆記本電腦之類,裏麵多數電學元器件,它會發熱,用久會比較燙。如果能夠把它做成光學元器件,就是說它不導電而是導光,可以解決散熱的問題,運算速度會更快,就不存在過燙這個問題。這隻是個例子。

    簡言之是希望能夠把科學或者科技應用在現實生活中,讓大家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

張西:長見識了。謝謝。

馬誕豪:我本科最早讀的專業是石油天然氣,是勘探原油和天然氣的。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不是那麽感興趣。在我的理解中,很多事情在決定做之前可能會基於某種興趣或者對某個未知的好奇。你初步嚐試學習了一下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歡。我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最後本科畢業的專業是能源工程,和新能源關聯比較大。之後由於能源工程這個專業沒有很多博士項目,就改行學材料科學與材料工程。

每個人適應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我個人相對比較適合開放式的學習方式,有自己的想法。

    張西:你擁有一個什麽樣的家庭環境呢?

馬誕豪:我有一個充滿愛的知識分子家庭。我父母都是土木工程師。

張西:為什麽出國留學?

    馬誕豪:我小時候練體操,還被選入上海市的跳水隊。到三年級後才開始正常的小學生活,所以到初中和高二之前,都比較偏科。比如我初中是做奧數競賽的,從小就相對偏理科一點,但不屬於優秀的行列,能夠跟上大部隊,不是說出類拔萃的能夠進清華北大的那種學生。我當時英語比較差。我就想,出國是一個曆練英語的好機會,這就是出國最初的想法。從成長經曆上而言,我從小比較自由散漫,也比較調皮搗蛋。非常感恩父母能給我機會出國學習!

我最初來到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在靠近城市的一個小鎮上的私立高中讀高三,然後申請賓州法尼亞州立大學,在那裏學石油天然氣。

 

張西:後來怎麽轉專業了?

馬誕豪:剛開始出於好奇心,想學習和了解石油專業到底是什麽,選了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後,發現我的興趣不在那個方麵。所以我就轉到能源工程專業。本科主要是科學研究類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就是做實驗,在實驗室裏跟著看著學著,就我個人來講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學習過程。因為剛開始一無所知,老師不可能交給你項目和任務之類。然後就想著申請研究生院校,其實申請了多家學校,後來選擇了MIT

    張西:難道來MIT讓你糾結?

馬誕豪:對。當時我徘徊於MIT、斯坦福、伯克利幾個學校之間,他們都錄取了我。後來通過參觀學校,和老師學生交流之後,我覺得MIT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張西:你的優勢是什麽為什麽這些好學校都錄取了你?

馬誕豪:我不了解他們的選拔過程。做個猜測,每個人的特點不一樣,可能我的特點是科研經曆相對比較豐富。奇特的是,我這個專業其實是不對口的,本科的專業和申請的專業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專業,我比較驚訝他們會給我這個機會去學習,可能因為本科第一年就開始參加實驗研究。很感激教授們能給我學習的機會。

    張西:大一在實驗室能幹什麽?

馬誕豪:洗燒杯,做點小實驗之類的。其中還有機緣巧合,我遇到像伯樂一樣的老師,他們不僅給我機會,還對我未來從事科研鋪路,引路。比如我的導師,從我大一開始,每年帶我到波士頓參加年度學術會議,這個是全球性的,讓我較早有機會參與到一些比較正式和高水平的學術論壇中,這對我之後的經曆是有幫助的,我非常感謝能夠遇到貴人。

    張西:是否想過有一天會來到MIT

馬誕豪:沒有。小時從沒有這樣的憧憬,產生這類想法,也是在出國之後。每個人適應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我個人相對比較適合開放式的學習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比較好玩的事例:高中時,每年自己會做一些小科學實驗之類的,比如下雨天,如果一個人沒有打傘,在回家的路上是走路淋的雨多一點還是跑步淋的雨更多一點?

    張西:讓我判斷是吧?

馬誕豪:對,你會怎麽判斷。

    張西:跑步快,淋的雨就少;走路淋的雨多

馬誕豪:對。有時人們會有個錯覺,如果跑步,雨更加密密麻麻的往你身上打過來,好像會淋到更多的雨水,密度會更加大一點;而走路,迎麵而來的雨量會更少。來美國讀高中時,我經常會做一些類似的小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張西:你注重細節

馬誕豪:我在高三收獲很大,就是有機會自主做了個小實驗,最後去參加全州高中科學競賽,拿到一等獎。這個對我啟發很大。因為我從未想到自己會作為一名從小城鎮的高中到州府去參加競賽和科技展活動,而且得到好名次。這時我剛來美國半年多,不到一年,這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自信心。現在回頭看我的經曆和選擇,我覺得這一年是相對有曆史意義的。

 

一個人的成長經曆是需要一個引導,但不應該盲目地說是有一個非常具體的人或者目標。

    張西:剛來美國時適應嗎?

馬誕豪:我從上海坐飛機到美國中部的一個城市,從人口密度、周圍環境以及發達程度上講,其實是有比較大的文化反差。但我很快適應了,這可能與我當過運動員有關。另外,我喜歡交朋友,到新的地方即使我英語不好,仍會嚐試與人說話交流,那時連手帶腳運用肢體動作幫助自己交流,這些非常有助於讓我快速地融入周圍環境,這是我在美國自己獨立生活和成長的非常寶貴的經曆。從在家裏飯來張口的狀態到自我生活的能力,那個時候飯吃的沒有那麽可口,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覺得這個過程是對個人成長有很大的意義。

張西:是否想過回家

馬誕豪:沒有。我對新環境新狀態更多充滿好奇心。並且離開家,自己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和時間,那種自由感對我後來的成長學習是非常寶貴的。在國內,上一天的課,之後再做作業,很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作業做到九、十點睡覺,第二天背著書包上學堂,沒有自己能夠控製的時間和精力。在美國,我有可控的時間,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有機會提問、思考,有機會自己行動,討論,解答。這個時候讓我真正地覺得自由、獨立的可貴,開始想每天早上起來應該做些什麽,可以做些什麽,有嚐試的機會。現在會感慨,在人生中這種機會越早出現越寶貴,不然到人生後期經曆的話,因為落差,你可能會害怕這種狀態,變得無措。總之,越早越會有衝勁,或者說有決心。

    張西:我也天生愛自由

馬誕豪:當我自己想要做什麽的時候,這其實是很茫然的過程,因為沒有人告訴我應該做什麽,這就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包括我在申請麻省理工的自述中也是這麽寫的。我的感覺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曆是需要一個引導,但不應該盲目地說是有一個非常具體的人或者目標。如以某某人為榜樣,某某人為偶像之類我個人是不讚同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是獨特的,可能更多的從自己主觀產生的一些想法,這樣才會有突破,才不會局限於效仿、模仿。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做試卷你答的全對,最高值也就是100分,這是一種不會突破,而隻是追求正確的過程。我想說的是,其實所謂指引你的機會,讓你有不正確的可能性,讓你做這個事情不知道它一定是對還是錯的,意味著有無限可能性,這種嚐試的機會是很可貴的。

正是因為有這麽一段高中和本科的經曆和想法,塑造了每個人的不同特點。

當你需要有一個參考,有一個指引,有一個經驗分享的時候,你的交際麵是非常有用的。因為一個人能夠看到的事情是很有限的,有其他人可以跟你分享他們的想法。

    張西:喜歡你現在的研究嗎?

馬誕豪:是的。我來MIT之後換過不同的研究方向,我這個人有點急性子,有時做事情會有一種盲目的衝勁,會去試一下,了解一下之後我可能又會做改變。    

通過嚐試和體驗,自己才會知道到底適不適合。很多時候這種適合或不適合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條條框框可以規劃出來的。

    張西:為何要擔當MIT華人科技協會主席職位?

馬誕豪:其實人際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員會這麽覺得,這體現了資源有效被運用的方式方法。比如說寫推薦信,不管哪個學校,尤其是相對頂尖的學校,他會根據推薦人對你的看法、了解、描述,來判斷你到底適不適合,不隻是聽你的一麵之詞。推薦人對你的認識、表揚或者敬意都是基於你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張西:當你需要有一個參考,有一個指引,有一個經驗分享的時候,你的交際麵是非常有用的。

    馬誕豪:對。因為一個人能夠看到的事情是很有限的,有其他人可以跟你分享他們的想法,他們所看到的世界。類似於聽人家把他們的經曆象讀書一樣讀給你聽,這樣學習到的東西,能夠得到的體驗和體會,會有一個加倍的效果。當然,我也希望能夠為整個MIT,包括波士頓地區的華人華僑做點事情。雖然現在不知道能夠做什麽,我想通過一個組織,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有什麽需求,可以多參與一些活動。

讀書作為知識掌握是很快樂的事情,可能我不太適應應試教育,在國內讀書是為了高分、高考,對讀書容易產生厭倦感。出國之後發現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修養、見識,甚至談吐舉止都是靠讀書來獲取的。當你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發現讀書是一個由自己來引伸的快樂的事情。

    張西:MIT讀博士很自豪嗎?

馬誕豪:事實上,第一年有些自卑。因為本科專業和博士專業不對口,第一年成績比較差。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例如MIT作為一個學校,比較神奇,學術造詣上更像殿堂一樣。當我在裏麵學習的時候,周圍的人都非常厲害,學習能力都非常強。所以第一年沒有歸屬感。現在漸漸好了。其實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是能不能把握這個機會和很好的應用這個機遇。MIT是個好學校,就像一個聖地。斯坦福也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每個學校各有各的優點和特色MIT更擅長理工學科。而且在這個區域我們可以去上哈佛的課,哈佛的圖書館,包括波士頓所有的音樂會、博物館之類,全都是免費對學生開放的,這些公共資源是非常可貴的,遠高於一所學校的名稱或者說聲譽。我個人更看重的是學校及其周邊的資源、人的資源還有文化的積累。

    張西:漸漸喜歡波士頓了。

馬誕豪:對,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好,如果有任何感興趣的講座,我都可以參與和學習。MIT我經曆了一個落差。本科時,我是優秀生,到MIT,第一年表現平平,然後漸漸上升。我不喜歡跟別人比較,自我調節還是可以的。

    張西:這樣的心態與你的運動生涯有關係嗎?

馬誕豪:可能抗壓能力比較好。小時候因為身體不好,就去練了體操,然後發現翻跟頭比較靈活,就從體操隊被選到上海市跳水隊。當時中國的體育事業比較專注訓練,基本不上文化課,這就比較尷尬。我非常感謝父母,他們察覺到這個問題,不想讓我在文化層次有更多的缺失,於是讓我退出跳水隊,回到學校讀書。

    張西:你在青春期叛逆嗎?

馬誕豪:有。但父母對我沒有過高要求,所以沒起什麽衝突。而且因為父母對我基本是散養和放養的方式。我在初高中,每天放學後都在要打籃球或踢踢足球,然後再回家,不屬於每天學習到深夜的學生。

    張西:父母支持你留學嗎

馬誕豪:起初是我父母的想法。我中考發揮不太好,沒有進入最好的重點高中。按照一般的趨勢,沒進重點高中,下一步就很難會進入北大清華。我爸爸就提議,為了有更多的機會,讓我試試出國這條路。他的想法是高一讀完就出國,我媽媽的想法是高三讀完出國,他們綜合了一下就變成高二讀完出國。因為高三不講新知識,主要應對高考而強化訓練。

    張西:正好避開了國內的高考

    馬誕豪:對。現在看來是更合理的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英語上。不然的話,讀完高三再申請美國的本科,相對不那麽有優勢。

我是不太會給自己壓力的那種人。讀書作為知識掌握是很快樂的事情,可能我不太適合應試教育,在國內讀書是為了高分、高考,對讀書容易產生厭倦感。出國之後發現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修養和見識,甚至談吐舉止都是靠讀書來獲取的。當你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發現讀書是一個由自己發起的快樂的事情。哪怕有時讀書或學習之前不知道為什麽要讀,不知道為什麽要學,但讀完、學好之後會覺得它還是有幫助的。做事沒必要急功近利,一味尋著目的去讀書會太累,反而容易忽視讀書帶來的驚喜。

 張西:讀書是一個由自己發起的快樂的事情,對此我深有體會。

我的個人觀點是生命誠可貴。人生的學習和經驗不是一個短跑,更多是一個長跑,所以你做的事情從身體、精神和心理,隻要能夠保持一個積極的狀態,對學習、對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渴望和一定的執行力,我想一定會做得好,這是我真實的想法。

    張西:可否透露你擇女友的底線?

    馬誕豪:對彼此的父母好,心地善良很重要。這麽說可能少一些浪漫。我不是很喜歡那種太吵吵鬧鬧的,或者說天天看偶像劇之類的。我欣賞讀書人,但又不是死讀書。希望與女朋友的成長經曆或世界觀大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追求極致的話,最好女友還喜歡運動,因為我這個人閑不住。

    張西:你平時的作息時間如何分配?

馬誕豪:早睡早起。通常11點之前睡覺,早晨7點左右起床。我對自己相對比較放鬆一些。

人生的學習和經驗不是一個短跑,更多的像是一個長跑,所以你做的事情從你身體的狀態,從你精神和心理狀態來講,隻要能夠保持一個積極的狀態,對學習、對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渴望和一定的執行力,我想一定會做得好,這是我真實的想法。其實跟人所處的環境沒有任何的關係,更多是在於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隻要有這兩個清晰的點:身體健康,興趣愛好合理,就會有夢想成真的那一天。

    張西:細水長流的心態真好。

馬誕豪:我每天的目標就是身體健康,快快樂樂。學業上短期目標是和實驗項目、實驗進度相關;長期目標是什麽?博士隻是學習的一個驛站,它是一個經曆的過程,但不是全部,總有結束的那一天,希望能夠順順利利的博士畢業,這是我對於博士這個階段的目標。希望畢業的時候能夠擁有一個更加完全的,對專業知識和領域了解和比較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夠將這個成果結合於現實生活,創造出自己的產品。我個人更看重的是現實應用,而不是發表文章,或者說屬於科學界的貢獻不是我個人所關注的範圍。

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同時,把握機會,不強求。自己內心的平靜和自我的提升是我每天都會考慮的問題,而不是具體的技術性問題。

    張西:博士畢業後的去向

馬誕豪:要看哪裏能給我合適的工作。希望能夠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多經曆一些,最後還是希望能夠回國,回到父母身邊。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是獨生子女。而且我覺得國內蠻好的。

    張西:你怎麽看國內高中生擠爬藤的路線?

馬誕豪:我鼓勵大家嚐試和努力。但這種鼓勵相對來說比較平凡,就像小時候考試沒考好,家長常會說應該爭取考一百分,但是這話意義不大,也毫無指導性。很多時候每個人是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做決定的。在學習過程中,尋找自己的特點和愛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說當你有愛好和想法時,勇於嚐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需要確定這個愛好到底適不適合你,包括我自己本科也是換了很多次專業。好的學校和好的名額可能沒有那麽多,就算你第一次沒有進去,不代表說你就可以放棄努力,經曆本身也是一種激勵。

如果我說的話能夠給他們更多平靜的心態。人平靜下來才能更好的聚焦,更好的努力。很多時候心有雜念,花太多的心思去擔心事情是否能夠發生,是否可以達到,反倒無法專注於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們真的非常希望能夠進入好大學,有自己的目標去追求的話,我不跟他們說任何其他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專注地去做,我覺得會更好。無為而治。

    張西:你是否喜歡讀莊子、老子等聖賢的書。

馬誕豪:您的判斷是對的,我相對比較喜歡老子,一些《道德經》為主的核心思想。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不能說他是完全的正確或不正確,但還是蠻欣賞他的觀點。

編者

從成長過程來看,出國前的馬誕豪就是中國芸芸眾生中的學子之一,身上沒有大的閃光點。幸運的是,對他教育寬鬆的父母沒有逼著他苦讀寒窗。

他,思維非常活躍。善於思考,喜歡自由空間,有強烈好奇心,並喜歡嚐試自己尋找答案。這種自由、開拓性思維方式在學習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探索中尋找最適合自己,自己真正喜歡的科研方向。他很務實,注重科研的實用性和市場化。

他,性格開朗。喜歡主動與人交流,注重溝通和社交,建立了自己良好的社會關係。這點對於走出國門的人來講更為重要。

他,喜歡運動。早期的體育生涯,不僅增強了體質,也鍛煉了他的獨立性、環境適應性和良好的心態。

我想,這些是馬誕豪能夠走入美國頂尖大學的重要因素。

 

 受  訪:馬誕豪     訪    談:張  西

 編  輯:蘇  醒     後台編輯:李明澤

張西工作室網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張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權所有,如轉載請注明轉自張西工作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