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過早
胡榴明
三餐中,武漢人講究過早,就是吃早點、吃早餐。過早的時間拉得很長,從清早太陽還沒冒頭,直到日頭當頂,精確到時間是上午6點到中午12點,隨時隨地都有人過早,不是在家做而是在路邊攤上賣,從小我就不在家吃早點,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點的習慣。三鎮路邊攤生意非常發達,三步五步就有一攤,白煙繚繞,香氣四溢,以我住過的城區而論,幾乎是沒有哪一條街邊沒擺攤子,寧可交通雍塞道路油膩,賣過早的攤子不可以少。
當然,這說的是城管製度出台之前的事,現在擺攤不是那麽容易了,路邊擺倒是沒少,隻是常常被攆得雞飛狗跳牆,跟舊時代躲兵亂似的。
每天早上,如果你起床早,站大街邊上看看:滿大街的早點攤,滿大街的人來往,滿大街的買早點的人,滿大街的邊走邊吃的人——獨具一格的市井風俗圖,別的城市沒有。
從小到大,我們都這麽過早,攤子上買了,趕去上學上班或做其它事,誰有閑工坐下來慢慢吃?何況多數早點小攤並不給人準備桌椅板凳,不邊走邊吃也不行呀!
武漢人的能耐是,不光是點心類食品,諸如米耙、麵窩等,拿了在大街上和公交車上吃,連碗裝食品如熱幹麵、牛肉米粉也能端在手裏橫行街巷和公交工具,一隻手端碗一隻手拿筷,一邊走路一邊埋頭朝口裏拔拉,吞咽速度飛快,三下五去二,一碗麵下肚,修養好的方便碗筷扔街邊垃圾筒,修養差的隨手一扔,前幾年公交上丟棄碗筷,有的還是人家店裏的瓷碗,近三年來這現象整頓徹底,隨手扔垃圾的沒有,邊走邊吃的人依然如故,隻是再不許他們再登公交。
先前,我不以為意,從小到大的城風民俗,自己如此,以為天下人如此,後來跑去別的城市,我等一行拿小吃在街頭堂而皇之,走也匆匆,吃也匆匆,偶爾抬頭四顧,四周無人類似,反倒是覺得人家奇怪。
推測這樣的民風一定和商埠有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碼頭文化”。
當年漢口,天下第一等商業碼頭,轉口貿易貨棧,每天從早到晚,進港的船隻,出港的貨物,商人談生意,工人抗碼頭,船員掌船,碼頭上上上下下,街巷中來來往往,繁忙,繁忙,事多人才忙,特別是早晨,百事開端,一刻千金,誰有閑心慢慢悠悠吃早餐?就這樣,武漢人過早,邊走邊吃,成為習慣,成為市風民俗,家門口吃,小巷子吃,大街邊吃,碼頭上吃,吃喝行走一陣風,肚子吃飽了,要去的某個地方也就趕到了,一切打點妥當,然後,一條心做該做的事!
民風傳承,從古至今。
早點品類數之不盡,揀幾樣大眾化的來說:熱幹麵、熱幹粉、熱幹豆絲、牛肉麵、牛雜麵、牛肉米粉、牛肉豆絲,糊湯米粉,米粑、麵窩、油條、發糕、油香、炸糍粑,豆皮、生煎小包、燒賣(燒梅),小湯圓米酒、雞蛋清米酒、糊湯米酒、豆漿、豆腐腦甜的和鹹的……
江漢平原原本就是大糧倉,盛產米和麵和豆子,豆絲是綠豆加米磨成漿攤皮切絲而成,這種大米和綠豆混合食物,之中綠豆的份量若是少了,做出來的豆絲口感差很多,因綠豆比米貴,有人投機取巧,老漢口人嚐得到味道,哄他們不過。
牛肉粉麵是清真口味,回民口味,漢口牛肉麵館的生意最先都有回民經營,六渡橋三民路有回民聚集區,還有一座清真寺,我曾去裏邊拜訪過阿訇。那一帶滿街都是鹵牛肉的香味。所以,漢口福慶和的牛肉麵和牛肉米粉好吃程度可和西北回民地區有得一比。
便宜很重要,對於荷包不鼓的中國平民來說。怎麽個便宜法呢?當然隻能是和他地作比較。
數十年,我走了南北東西好多個城市,各地小吃都有特色,比較來說,武漢小吃的價格在同級城市中是最低的,譬如上世紀末我在北京、青島、福州、廈門、貴陽、昆明、西安等等吧,譬如說吧,外地吃一碗餛飩的錢在我們武漢可以吃三碗,尤其是很窮很窮的當年,旅遊途中又累又餓,吃起來舍不錢又吃不飽肚子,萬分想念漢口的早點攤,平時老說自己生長的城市如何如何的不好,逢此饑餓僚倒之時,這樣的想法化為灰燼,人行千萬裏,還是家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