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藝術史家說,這是一個“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來自東方的藝術大師張大千伸出手來,在法國風景旖旎的尼斯港附近,緊緊握住了西方藝術的精神領袖畢加索那隻粗大的手掌。
值得紀念的一次峰會
“哢嚓”一聲,兩位藝術大師會晤的影像被凝固在膠片上,成為重要的曆史資料,也為後世留下了難以窮盡的話題。
我們不妨從三個角度對這一事件加以解讀:
一、從回溯曆史的角度看,這是一位東方的藝術衛道士張大千,對崛起的西方現代藝術開創者畢加索的拜會。
眾所周知,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東西方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作為東方世界的泱泱大國,中國曾經創造過無比輝煌的曆史,但在經曆鴉片戰爭以後,在西方列強堅船利 炮的攻擊之下,老朽的大清帝國轟然倒下,以致被人取笑為“東亞病夫”。而張大千就是來自於這樣一個國度的藝術家,他的藝術繼承了數千年不曾斷絕的中國傳統,也是那個時代裏中國畫畫得最好的藝術家之一。
而在英國率先經曆工業革命後,歐洲掀起了技術、產業等一係列社會革命,歐洲一下子成為整個世界的發動機。風水輪流轉,中國衰敗之際,正是歐洲崛起之時。畢加索正是在這個時期擔當起西方藝術界的領袖。
所以說,把張大千拜會畢加索這一事件放置在曆史的大背景下,人們感受到更多的是曆史格局的變遷,並由此產生的滄海桑田之歎。這正是西方文化界所熱衷的話題。
二、換一個角度看問題。1956年6月的這次會晤,地點是在法國尼斯港畢加索的“加尼福裏尼”別墅。是年張大千57歲,而畢加索75歲。聯係 到兩位藝術家的實際狀況可以看出,張大千去拜會畢加索,算是一種禮拜。
此時的張大千,正作為一名自由的藝術家在世界遊蕩。自由藝術家的身份,就意味著張大千必須自食其力,而畫家的名氣越大,他的畫價就越高,這是張大千想要在西方世界“跑江湖”、造名聲的絕佳妙法。
而1956年的畢加索,已經完成了藍色時期、古典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的藝術探索和創新,先是功成名就,繼而德高望重,卓然成為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標誌性人物。所以在張大千三次求見之後,畢加索終於答應與他相見於自己的海邊別墅。
三、我們從現在的角度看,畢加索與張大千的會晤,其實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文化交流活動。縱然,藝術家的炒作與炒作藝術家,對於藝術家的聲名遠播以及對市場 的影響力作用巨大,但是歸根結底,藝術家還是要以自己的藝術作品來立身存世的,而畢加索與張大千都是彼世的匡時俊才、威名遠播至今的東西方藝術大師。
畢加索為什麽不敢來中國?
畢加索與張大千的這次會晤,還引出了一個重要話題,就是畢加索對張大千所說的一番話,至今令中國人的心髒怦然加速。
畢加索說:“我不敢去你們的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齊白石是我們所崇敬的大師,是東方一位了不起的畫家!”
畢加索不僅這麽說,還搬出一大捆畫來讓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可令張大千瞠目結舌的是,這些畫裏居然沒有一幅是畢加索自己的真品,全是畢加索臨摹的齊白石的畫!
畢加索接著說:“齊白石真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中國畫師多神奇呀!齊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卻使人 看到長河與遊魚。那墨竹與蘭花更是我不能畫的。”他還對張大千說,“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的藝術,你們中國的藝術!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麽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東西方兩位藝術大師的會晤,卻扯出了第三位藝術大師,而且評價如此之高。半個世紀之後,我們今天重新來回顧這件並不算太遙遠的往事,這裏有個還原現場的問題。
畢加索誇張大千,溢美之詞再多再高也不為過。因為張大千畢竟也是世界有名的中國大藝術家,人家千裏迢迢來你家裏看望你,而且三次求見,你畢加索給張大千戴個大帽子再吹噓得多一點,這叫“禮貌”,也叫“捧場”,俗話叫“給麵”,本沒有錯誤。但是,齊白石是第三者,跟畢加索八竿子打不著,所以畢加索在這種場合沒有必要去為齊白石“捧場”。
由此可見,畢加索於1956年誇 讚齊白石的這番話,的確說的是他心裏話,像是幹幹淨淨的毛巾一條,沒有多少水分。藝術本來就沒有國界,是金子總要發光。“淩霄羽毛原無力,墜地金石自有聲”(臧克家句)。無論在齊白石生前生後,國內國外,他的藝術和影響力,都是擔當得住畢加索這番評價的。
在中國藝術史上,齊白石既是一座藝術高峰,又是一個奇跡。
也就是在張大千拜會畢加索同年的稍早時候,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將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授予齊白石。齊白石在國際知名度上,成為與畢加索比肩、分別代表著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藝術大師。
同年9月1日,在北京台基廠9號中樓舉行隆重授獎儀式。國家文化部長茅盾先生代表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金評議委員會將榮譽狀、一枚金質獎章和500萬法郎授予齊白石。郭沫若致賀詞,齊白石 請鬱風代讀致詞。周恩來總理出席大會。是日會後,放映彩色紀錄片《畫家齊白石》。
是年,齊白石已經92歲了,垂垂老矣。 (孫煒)來源:《人民政協報》
(E-mail ZT)
http://s07.flagcounter.com/count/9tt/bg=FFFFFF/txt=000000/border=CCCCCC/columns=8/maxflags=248/viewers=0/label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