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的目的,有許多人以為能多賺錢,我想他跑錯路了。因為做一個真實的醫生,是賺不動許多錢的;除非用不正當的方法,當然例外。要賺錢,還是學別的,比較可以多賺錢。若然有人因為喜歡科學而學醫,那我想也不是最好的目的;因為科學不是全能福人的,而醫生是福人的職業;也許一個人懂了醫道,做許多害人的事。若然有人拿服務人類,為公眾利益為目的去學醫,這才是最好的。取這種目的人,才是人類的服務者。”1931年3月6日晚上7點,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院長顏福慶應邀給滬江大學醫預生作《現代醫學教育的趨勢》演講,最後他想與學生談談“學醫的目的”,於是有了上麵這段醫學人生的感悟。“為公眾利益為目的去學醫”,七十年前的這番話,今天的醫學生聽來恐有震聾發聵之衝擊。而對顏福慶而言,他的人生就是以培養、造就能為人謀福利的醫生為目的,他堅信這樣做了“精神上的愉快一定多的”。
顏福慶(1882-1970),字克卿,上海人。著名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他以自己的醫學人生書寫並創造了中國現代醫學史上的多項第一:年方二十七成為耶魯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博士的亞洲人,他是協和醫學院所聘第一位中方教授與院長,1913年參與創辦湖南湘雅醫校,是為第一任院長,1914年與伍連德、俞鳳賓共同創建中華醫學會,當選首任會長,1928年在吳淞創建中國第一所農村“衛生公所”,指導鄉村衛生建設。無疑,他是對中國醫學現代化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之一。當然,他留給世人印象最深的是,1927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央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成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後改稱為上海第一醫學院,2000年與複旦大學合並後,定名為複旦上海醫學院。2007年上海醫學院成立八十周年之際,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錢益民執筆的《顏福慶傳》,以此紀念他對中國醫學現代化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現代醫學建立,始於上個世紀西方醫學的傳入,在引進近代的科學診療方式同時,西醫顛覆了中國人千百年以來信奉的身體知識和對疾病的認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衛生習慣和生命倫理觀,新型知識和觀念導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醫療實踐和公共衛生運動的推廣喚起公共意識的覺醒,從而構成中國現代化的一部分內容。近期海內外學術界紛紛將研究的重點挪移到討論近代身體知識傳播、衛生概念與公共衛生體製建設的領域,以拓展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新視角。關注研究中國醫學現代化問題的海外學者,以往他們隻知道中國近代醫學史上有個伍連德,他是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創始人,並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公共衛生和流行病領域,從事觀念史、思想史和製度史的研究。但很少有學者注意到顏福慶在中國醫學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創立方麵的貢獻,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現代化進程中的影響力。這種忽略是有曆史原因的,一方麵是因為顏福慶本人留下的資料很少,且以英文為多。與伍連德相比,他沒有自傳,也沒有大部頭專著;另一方麵他是一個行多於言的社會活動家和醫學教育家,在一個注重結果的功利主義社會裏,顏福慶在醫學領域也沒有突出成就和重大發明貢獻,也未曾出任中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領導人,這導致他在當代社會的印象和認知度遠低於當年聲望和社會影響力都在他之下的名醫,難以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與興趣。不過,這種研究缺失的局麵已隨著《顏福慶傳》一書出版而有所改觀。
《顏福慶傳》與其說是在細述顏福慶八十八載醫學人生,不如說向世人展示中國醫學現代化發展的艱難曆程,它記錄了以顏福慶為代表的中國醫學先賢們的科學信仰和醫學價值觀,這是一部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的奮鬥史。
中國現代醫學發展始於醫學教育的創立,步履艱難。顏福慶的一生恰好經曆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由傳入、創建到獨立發展的全部過程,他的醫學人生正是這段曆史的最佳寫照。顏福慶的生活與工作多與西方文化聯係在一起,他不會寫中文,普通話也講不好,演講多數用英語,平時喜食西餐。然而,盡管顏福慶在西方受教育,又供職於外人創辦的醫學院,不僅參與創辦中國最早的中美合資醫學院,並榮膺湘雅與協和兩大醫學院的院長職務,他還曾被國聯衛生官員認為是最能代表和理解西方醫學的中國人,受到在華外國醫生和國際衛生組織的尊重。但謀求醫學獨立,創建中國人自己的或是中國式的醫學事業,卻是顏福慶歸國後孜孜以求的目標。1935年,他在中華醫學會大會發言:“我們越早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醫學院,我們就能越快地清除現在中國現代醫學被喚作是‘西醫’的恥辱。”他以為消除恥辱的辦法就是建立中國式的現代醫學教育體係,掌握醫學教育的話語權,培養本土現代醫學生。為此,他化了近十年的時間醞釀創建以醫院、醫學院和醫學科學研究機構三位一體的“醫事中心”,以現代醫學教育的代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為模式。顏福慶多方遊說募捐籌建醫院和學院的資金,從洛克菲勒基金會、著名企業到滬上富首都在他的計劃之中。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去世,社會各界送來巨額喪儀,顏福慶居然有本事說服三姐妹贈予建造中山醫院,“喪儀用於辦醫院,這是替老太太造福”。當年社會形容顏福慶到處募捐的行為就像是個“猶太人”。1937年4月1日,國立上海醫學院和中山醫院新大樓在上海西南區落成,這是兩所風格型製完全一致的姐妹樓,漢白玉欄杆、紅柱、金黃色琉璃瓦歇頂,屋脊獸吻,簷下架上彩繪畫案,濃彩重墨盡顯中國皇家宮殿之氣派,但建築內結構安排和實驗室功能規劃,卻是按西方建築的標準設計建造,以符合現代醫學教育與研究所需。那天,顏福慶驕傲地宣布“上海醫事中心”正式成立。《申報》和滬上英文媒體相繼作了報道,《大陸報》評價:“這所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醫學院,與歐美同類醫學院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醫學中心之一,它將成為中國的新驕傲。”
醫學院的校訓是“醫學為人群服務”,但它並不是隻停留在文字上的標語,顏福慶告誡醫學生畢業後不要去私立醫院工作,應當去公立醫院為低收入的平民病人服務。並鼓勵學生去農村開展公共衛生保健工作以緩解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建院初期,師資奇缺,學生也不多,顏福慶卻創建了國內第一所鄉村衛生公所,要求學生必須去農村衛生所實習,開展農村公共衛生教育,並形成規章製度。他甚至將優秀學生直接送到農村進行培訓,以達到醫學服務社會和大眾之目標。蘇德隆是“文革”後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副院長、顏福慶的學生,做學生時他的興趣在臨床醫學,但顏福慶硬是將他送到了上海縣顓橋鄉去辦農村衛生所,從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和傳染病研究,蘇德隆日後成為享譽世界醫學界的血吸蟲病和流行病專家,著名的公共衛生學家,卻是與顏福慶堅持農村衛生實習的努力分不開的。《顏福慶傳》的作者采訪多位顏福慶的學生,論及顏福慶辦醫學院宗旨時,醫學為人群服務的“公醫製”思想已成為他們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因是傳記作品,作者會偏重於曆史過程的敘述,甚至於細節與個人情感的描寫,這就有可能掩蓋傳主學術思想方麵的成就,比如,顏福慶之所以能獲得國際衛生組織的認可,原因就在他身上所呈現的獨立、自尊與自信的精神,而這點在書中卻表現不足,似有些遺憾。但這並沒有影響《顏福慶傳》出版後獲得多方好評,而新出版的英文版,將顏福慶的事跡推廣到英文世界,會讓更多關心中國醫學發展的學者了解這段曆史。
(作者:高晞。來源:《文匯讀書周報》2011年6月3日發布時間:2011-06-07.
《顏福慶傳》 錢益民等著 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我在看病前, 先做一下功課: 把看病要用到的醫學英語生辟字搞懂,其它的就簡單了. 總之, 盡量不找華人醫生看病.
現在社會跟幾十年以前大不一樣了, 以前的醫生可能大多有醫德, 現在的醫生大多不敢恭維.寫文章發文章最好與時具進,談談現在社會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