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再世

一個中國醫學生(CMG)在美國的生活。。。
個人資料
JoshuaChow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的知了,家鄉的蟬鳴(多圖)

(2011-05-13 22:40:08) 下一個

沉靜了十三年之後,成千上萬的知了群出現在美國南部數州

地下冬眠了十三年之後,成千上萬的知了群這幾天出現在美國南部數州(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佐治亞州)時,又一種自然奇觀出現了。

這是繼上個月在這一地區的龍卷風和這個星期密西西比州的水災之後的另一種自然奇觀。





除了密集的120分貝的男性知了的求偶聲之外,知了會落在你的頭發上,衣服上,和午餐盒上。然而,知了對人類是完全無害的。

科學家們稱這種知了為大南方種或第十九種(the Great Southern Brood or Brood XIX),他們隻有四到五個禮拜的時間來研究它們,而它們下一次這樣成群結隊地出現將要在2024年。

這種知了有紅色的眼睛,它們既不會叮人,也不會咬人。它們叫的時候會嚇你一跳,但它們對你是沒有任何害處的。



農夫和園丁們卻有他們擔心的理由。他們會用保護網來防止知了對他們的樹木或莊稼的入侵。知了的吸管會深入植物的枝莖來吸取養料。

雌性知了會挖一個比鉛筆還細的溝槽來下蛋。蛋在六到八個星期後孵化。太多的幼蟲會壓彎和妨礙小植物的生長。

大種南方知了有突出的眼睛和堅硬的棕色的殼(皮)。

不是所有的人都害怕這些成千上萬的知了群的。魚夫們就很開心,因為知了的蛋和幼蟲是最好的魚餌,用它們能釣得大魚。

四麵八方飛來的"魚夫們"已經開始在這裏匯集,當知了產卵之時,就是瘋狂的釣魚季節的開始。。。


[附] 家鄉的蟬鳴(TZ)

小時候,在鄉下常聽得蟬鳴。炎炎夏日裏,“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屋前屋後的小樹林“知了”聲一片,就連夜晚也是蟬鳴不斷,小村莊沉浸在沒有紛擾沒有喧嘩的安逸和靜謐中。

有了蟬聲的時光,世間的清靜無以複加地襲來,不然,會稽若耶山下的若耶溪怎會“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定是仕途失意的王籍被如畫的山水熏染,目睹林泉美景,塵念頓消,幽寂而生歸隱之念。悠悠蟬鳴,聲聲寂寥,如咽如泣,“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唐人司空曙一闕《新蟬》道出了遠在他鄉的孤寂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人非草木,自多情。而蟬呢,從卵到若蟲再到成蟲,完成整個生長周期需要三年的時間,於昆蟲而言,三年已是一個極其漫長的等待,卵孵化成若蟲後便蟄伏在地下,吸附在樹根上吸食樹汁為生,二到三年後,甘於寂寞的若蟲發育成蟬,其間蟬一般要經過五次蛻皮。雖然蟬的生長期很長,但它的生命卻很短,大約隻有二十幾天,多年的潛心修煉,隻為那一季的鳴唱,烈日當空,蟬無疑是大自然的傑出歌者。而其操守又顯另類,晉代陸機在其《寒蟬賦•序》中謂蟬有六德,“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則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應該是出於對蟬的敬意吧,為人立世,何如此耶?

蟬是卑微的,棲身高高的樹上,人們甚至肉眼看不到它,也並不在意它,但陣陣蟬鳴卻又昭示它的寂寞。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蟬脫胎換骨,走到樹上,“知了,知了”聲回響雲天,它知道什麽呀?是不是在黑暗中徘徊久了見了陽光就開心?是不是預知來日苦短而愁緒滿腔?“本以難高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是它的寫照嗎?蟬靠人居,卻又不食人間煙火,默默地堅守在樹的一隅,守望藍天,守望陽光,樹的高端是它一生的歸宿,聲聲蟬鳴是它對人間淒婉的告白。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從炎夏到爽秋,蟬鳴未已,則是抹不去的寂寥在秋風中飄散,此刻的蟬聲不再嘹亮高亢。許是來日無多,蟬的一生終將走向盡頭,淒楚、迷惘、無助,隻有微弱的叫聲在枝頭絲絲縷縷的回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蟬聲哀徊,日月輪轉,短暫的時光裏,蟬意盡在天地間釋放。我們無法挽留四季的蟬鳴,也隻能在那麽僅有的幾天聽一聽蟬的話語,何況,秋的蟬鳴已是蟬的絕唱。從寂寞中來,再回到寂寞中去,聽蟬人也是寂寞的,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夕陽晚唱,一曲知了歌,都付煙塵中。

蟬兒本是無情物,隻是人間許多情。無論是酷夏還是初秋,無論是早晨還是黃昏,總是要聞聽不絕於耳的蟬鳴,若是身在異鄉,一聲聲蟬鳴會喚起濃濃的思鄉之情,白居易《早蟬》詩“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寫滿了寂寞的人無盡的鄉愁,這鄉愁啊,是心靈天空揮之不去的雲朵,是陣陣蟬聲裏感應天地的唱響。

聽蟬,總有幾分感動;聽蟬,徒增幾許感喟。

或許,本來就無所謂寂寞的,隻是純粹無雜質的蟬鳴似天籟灌滿心間,讓我們有了心靈的感悟,才有了澄澈的思想和寂寞的情懷,也就不能不想到唐代虞世南那流傳千古的詠蟬詩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上海的的知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最常見的通常被稱為“蟬”的那種,個頭很大,一般喜歡趴在樹的上部,叫起來基本上是“嘶~~~” 一種音調,捉它需要一根長一些的竹竿。第二種被我們稱為“啞兀子”,並不是指這種知了不會叫,而是它的叫聲就是類似上海話“啞兀子,啞兀子”的發音,跌宕起伏。這是一種小個、褐色的知了,和樹皮的顏色比較接近,一般喜歡趴伏在樹的下部,反應比較遲鈍,很好抓的。有時候趴得低,用手都能抓到。第三種被我們稱為“啞嘶它”,同樣因為它的叫聲就像上海話中“啞嘶它”的發音。這種知了特別漂亮,綠色的身體,淡藍色的翅膀,個頭中等,細長,既不象蟬那樣胖,也不象 “啞兀子”那樣嬌小。不過這種知了非常難抓,特別敏感,稍有東西接近它,他就會飛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