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再世

一個中國醫學生(CMG)在美國的生活。。。
個人資料
JoshuaChow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把填海垃圾變成藝術珍品:淺評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片《垃圾地》(Waste Land)(多圖)

(2011-03-04 17:52:45) 下一個

次,如果你的一個惜物又有藝術細胞的朋友告訴你“垃圾是藝術”時,你應該同意他(她)的觀點,而大可不必與他(她)爭個不休。因為有時垃圾向藝術的轉換是真實的:垃圾是藝術!那藝術又是什麽呢?如果你把一段音樂的音符,畫家手裏的各色顏料,和字典裏的單字隨機地混在一起,再重新排列組合,你就創造了藝術。來證實這個定義及觀點,我們可能就要拿今年最有創意的紀錄片《垃圾地》來舉例了。這個紀錄片的導演露西.沃爾克(Lucy Walker)把我們帶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充填地Jardim Gramacho,也就是巴西裏約熱內盧(Rio)的垃圾集散地。

露西.沃爾克的電影《垃圾地》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英雄般的藝術家Vik Muniz,他活生生地把純垃圾轉化成了藝術品。你會完全沉浸在電影裏,會想著他應該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麵或得個諾貝爾獎。Muniz生於巴西的聖保羅,現居住在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從地板到天花板,他的房間裏堆滿了各種書籍。無疑,他成了這個大膽計劃的理想的候選人,他的藝術和努力改變了裏約熱內盧一些絕對貧困的以揀垃圾為生的人的命運。Muniz有奇特的創造力,他曾經用果凍和花生醬複製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他用Bosco巧克力糖槳畫出了《最後的晚餐》;他讓莫奈的畫有了新的意境。電影裏沒有提及藝術家的這些背景,而是主要集中在藝術家的那些更離奇的創作上。

這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工作。藝術家來到了裏約熱內盧的最大的垃圾場。這裏的人們大都住在擁擠的木棚裏(每月租金八美元)。當垃圾車運來堆積如山的填海的垃圾時,這些人便開始工作。象“環保人士”那樣,這裏的人認為垃圾中的很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和再利用的。他們說服商人以計件的方式收購他們在垃圾裏揀到的衣服,食品,罐頭,玻璃,塑料等等。這些人在垃圾地裏過著赤貧的生活,但他們卻有著出人意料的堅韌。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這塊垃圾地裏摸爬滾打了二三十年,他們很開心地幹著他們熱愛的活,而且也在這裏有很多朋友。他們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工作。

電影中最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揀垃圾的男人能簡單地和你討論尼采的哲學;另一位則急切地發表他對馬基亞維利的《小王子》的看法,那是一本他在垃圾裏揀到的書,他是把書曬幹後通讀的。影片中的一位婦女曾是飯店裏的廚子,她在這裏燒著用垃圾地裏揀來的食品,喂飽著她周圍的垃圾工人們。

Muniz在這裏的工作是:他為那些揀垃圾的“環保人士”照像,然後把照片用投影機放大,並投照在地上,讓垃圾工人們用揀來的瓶蓋,頭發,和垃圾來裝飾這些照片。Muniz再翻拍這些場景,把照片縮小到博物館展品的大小。Muniz把這些作品拿到倫敦收藏家的拍賣會上拍賣。比如:有這樣一幅《馬拉之死》的複製品,《馬拉之死》描繪的是法國革命家馬拉被殺手刺殺在浴缸裏的曆史事件。畫麵上表現的是馬拉在浴缸裏剛剛被刺的慘狀,雙眼閉合,仰躺在浴缸裏。他的左手仍握著便箋,臉上露出憤怒而痛苦的表情。構圖中無情的水平線隻用無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在這個作品裏,最令人吃驚的是垃圾工人們用垃圾來襯托死者的膚色。





Muniz還讓幾個垃圾工人到倫敦,和他一起參加拍賣會和博物館裏的現場表演和展覽。在倫敦的拍賣會上,富人們買下了很多他們的作品,其中之一是美國新表現主義黑人畫家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這位畫家在二十七歲時,因海洛因過量而死。有一幅作品賣了五萬美元,Muniz分文不取,把錢如數捐給了巴西揀垃圾者協會。







從那時候起,生活發生了變化。那些見過了市麵的垃圾工人再也不說他們要永遠在那塊垃圾地裏生活了。後來,他們中有人去了餐館工作,有的去了秘書學校。有一個小女孩說她想成為一個心理學家。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Muniz給他們帶來的變化中得到好處的。一個十八歲的婦女,有著動人的美麗的微笑,正懷著她的第三個孩子,她感到的隻是無力的被拋棄的宿命,她是走不出那塊垃圾地的。。。

這部紀錄片在世界各地上映時票房很高,並獲得許多大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