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31)
2012 (120)
2013 (207)
2015 (1)
2016 (85)
上次去洛杉磯的蘇浙匯是在七月底,一共品嚐了八道地道的新式上海菜,包括:水晶蝦仁 (Crystal Shrimp);菲黃鱔絲 (Stir Fried Eel with Yellow Chives);熱熗腰花 (Saute Pork Kidney);上海小排骨 (Shanghai Style Pork Ribs);苔條黃魚 (Seaweed Fried Yellow Croaker);和千張鹹肉 (Salted Pork with Bean Curd),外加兩個點心:蔥油餅 (Scallion Pancake)和上海粗炒麵 (Shanghai Style Chow Mein)。回來後,在自己的Windows Live上發表了博文。部落格的文字和圖片都被很多網站引用,其中最有名的是:名品網(MPlife.com)和白領街(olstreet.com)。
這次,孩子們又想起來要吃蘇浙匯的上海菜了。除了水晶蝦仁,苔條黃魚,和蔥油餅和上次雷同外,我們又點了一些新的上海菜。有八寶東坡肉,蔥爆牛柳,三鮮魚肚,草菇雞肉,海蜇羅卜絲,和餐後甜點:桂花酒釀芝麻湯團。再吃那新式家鄉菜,美味依舊。
《食經》裏寫道:惟有火候,善均五味。一切的美味都離不開這八字諫言。新式的上海本幫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較早時候的本幫菜口味較重,後來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別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幫菜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吸取別幫別派之長,菜肴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幫”之特色。
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嚐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複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裏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作為漢族佳肴,後流行於江浙。
周末也沒有特價午餐,很貴!要不是孩子們堅持,我也會去其他地方吃,那個"得月樓"很不錯,我們在那裏吃了好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