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鯉魚塘的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故鄉的回憶

(2014-08-28 19:30:36) 下一個
故鄉的回憶
2014年8月22日
 
 
今年小兒子高中畢業,升大學。年初就訂出計劃,夏天帶他回國看望爺爺奶奶,外婆及親屬。我個人的小算盤是帶他回我從小長大的家鄉小鎮,進行革命教育,憶苦思甜,讓他見識見識他老爸當年生活的山溝溝。一轉眼,夏天就到了。由於工作關係,我兒子先期回國。我在上海辦完公事後,於6月28日在重慶我父母家與我兒子會合。第二天,由我弟弟開車,我母親,我和我兒子,四人在濛濛小雨中,開往我1978年上大學前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 重慶市巴南區JL鎮。
 
以前的巴南叫巴縣,據說久遠時期是巴渝的中心。1997年重慶變直轄市之前的1994年,改叫巴南。我猜測可能是當年的巴縣位於重慶的正南麵,長江水從巴縣縣政府所在地的魚洞流向重慶市區的朝天門(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所以改叫巴南。我當年生活的JL鎮,位於重慶的東南,由於地處夾皮溝,發展空間小。八十年代,整個鎮遷往幾公裏以外,地勢平坦,我當年上巴縣第八中學的所在地,如今的新JL鎮。我們要去的地方其實是JL的老鎮。
 
如今從重慶去JL,可以走渝沙(重慶-長沙)高速,隻要半個小時左右。我特地告訴我弟要走當年的老路。以前的老路就是一條土路,如今已變成柏油馬路,但路仍然是彎彎曲曲的。沿途的山水以前基本是光禿禿的,如今已是漫山遍野綠樹成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陰雨中,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翻山越嶺,順利達到目的地。
 
車就停在我們家小時候住的郵電局的舊樓前。我很驚奇,留下的老鎮,基本保持原樣,環顧四周冷冷清清,沒有人影。以前住的兩層老樓,一半被拆掉,建了聯在一起的三層新樓。據母親介紹,如今的主人是我以前認識的郵局的老職工。我看著樓,給我兒子侃侃而談,我以前住的那間房,房前的小壩子,就是當年大家夏天納涼的地兒,夏天熱,許多時候基本上要到淩晨幾點才能回到房間睡覺。新樓和舊樓之間是原來郵局的營業室,大門右邊的牆是讀報欄,當年郵局一開門,讀報欄前就聚集不少鎮裏的民眾,從這裏了解國家大事。房前的小壩子其實是郵局送報刊的摩托車房的房頂,JL區下屬的十個公社(鄉)的報刊信件基本上靠那輛摩托車送,我有時會搭便車去學校上學。
 
營業室左邊的小門是以前的報刊收發室,我當年就是在收發室裏吸取外部世界的精神營養。說起來其實有太多的故事,我不知道是我從小就喜歡讀報刊,還是報刊的內容和照片深深吸引著我,或許兩者都有,反正為了讀報刊,我跟當時收發室的員工有個協議:我每天下午,當長途客車到達鎮裏時,我要幫他先把報刊郵件包裹搬回收發室,幫他分揀完報刊和信件,才可以坐下來安心翻閱報刊雜誌。當年最喜歡讀的有《參考消息》和《人民畫報》,那時的《參考消息》不是公開發行的,記得一個區就幾份是給區委和區政府的小頭頭們看的。我是近水樓台,先睹為快,了解了許多國際國內的消息,漲了不少姿勢。看《人民畫報》基本上就是被外部的世界所深深吸引,頗有身居深山老林,放眼世界的坦蕩胸懷。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那間小小的收發室改變了我的世界,改變了我整個人生的軌跡,讓我一路走向北京,走向美國,去追逐我人生的夢想。由於這個原因,我兒子還特地爬到窗戶上看了看那間收發室,如今早已空空蕩蕩,死氣沉沉,毫無生氣。
 
郵局前麵的土坯房是以前的糧站,如今已是危房,空空如也。當年鎮裏民眾的口糧都是到這裏購買。記得那時20多斤的月供,哪裏吃得飽?記憶最深的是1978年3-4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也是我準備高考的時候,家裏口糧斷頓了,我母親不懂啊,用發青的土豆給一家人充饑,結果讓我和我弟弟食物中毒,送醫院治療,差點把命給交待了,也算是福大命大,活了過來。
 
靠糧站的下麵是以前的食品站,如今也是人去樓空,當年“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還曆曆在目。當年的食品站,主要的功能就是收購農民的豬牛,農民的雞鴨鵝和蛋,絕大部分運往城裏。我們小鎮裏豬肉人均月供半斤肉,一斤雞蛋,就是當年蛋白質的吸收量。那時鎮裏各個單位每個季度都會開一次全區會議,可以到食品站拿會議指標,人均半斤肉,相當於一個月的肉啊,吃那麽“多”肉,那是大快朵頤,打牙祭啊。記得有一次我老爸他們開會,吃會議夥食,不讓我去,我抄起一把鍋鏟就向我老爹砍去,幸好讓大家給拿下,要不後果不堪設想。可見,我當時想吃肉都想瘋了。我78年高考的時候,由於學習比較玩命,有時也感覺力不從心,跟父母提了一個特殊要求,就是高考前一個月,到食品站買破殼雞蛋,每天早上給我煮一個荷包蛋吃。現在回想起來,我父母當時真的偉大啊,滿足了我的要求,讓我順利考上大學。要是沒有那30個雞蛋,也許我考大學的事,就雞飛蛋打了。
 
小鎮雖小,也是五髒俱全,區委,區政府,銀行,醫院,稅務所,供銷社,小食店,獸醫站,小賣部。許多房子都還在,隻是已經破破爛爛,沒有人住。在稅務所房前,我停下腳步,回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老爸在這裏被鬥,幾歲的我,晚上一個人在稅務所房前的黑板報木架下坐等我父母,那時小鎮沒有電燈,隻點煤油燈。一個人黑燈瞎火的,要等上2-3個小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熬過來的,為此我還得了一個外號,叫“夜螺螄”。想起來真的好怕,可惡的文化大革命在我幼小的心靈刻下的傷痕,現在回想起來,都難以忘卻。
 
在供銷社門市部門前,勾起當年在這裏買布做衣服,買尼龍襪子,和其它日用品的情景。當年我父母是上有老下有小,家裏經濟很不寬裕,我一直到初中畢業時暑假做平工,掙1塊6分錢一天,買了一生中第一雙新尼龍襪子。之前的冬天,沒有襪子,穿解放鞋,下麵墊稻草,我媽在供銷社托關係買的包裝布(包布匹的白布),剪成條,裹在腳上避寒。那時的冬天很冷,年年都沒有穿暖過,腳手是年年長凍瘡,手背上爛掉的凍瘡至今都還依稀可見。條件雖艱苦,但確實也培養了自己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德。
 
看到當年的區醫院,就想起自己得鼻竇炎的經曆,至今對當年那個醫生誤診還耿耿於懷。當年可能是感冒,引起流大量的清鼻涕。去看當時醫院耳鼻喉科最好的醫生,她診斷後,告訴說沒事,感冒引起的,開了藥。回家吃了一段時間,沒有好轉。就又去看醫生,她還是說沒事,過一段時間就好了。我那時還小,大人說什麽就信了。過了幾個月,發展到我的鼻涕都是那種黃黃的濃鼻涕,難受的是鼻涕堵的我很難入睡,感到鼻涕往肚子裏流,並產生惡心的感覺。一直到我無法忍受,當時正好有重慶市大醫院的大夫到鄉下巡回醫療,我媽帶我去看,才確診為鼻竇炎。開了藥,並配合用鹽水清洗鼻孔,病情才有明顯緩解。期間,有中醫用祖傳秘方配製了一種往鼻孔塞的藥膏,用過一段時間,最不好受的就是那個刺鼻的氣味,弄得鼻子疼,眼淚直流,那個難受勁,不可言語,但效果明顯,讓我基本恢複正常。
 
冷冷清清的街麵上,長滿了青苔,除了我們4人,街上沒有行人。有兩家打麻將的,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不相識。當走過老街的時候,很意外地見到小時候從小學到高中的同學。他父母仍然住在那裏,我同學那天正好回家看父母。由於街上無人,我們的出現引起他們一家的注意,出門一看,正好都還認識,都是老相識。大家相見甚歡,喜形於色。當年生活在這裏的人就他父母舍不得,沒有離開,其他的都離開了這個地方。許多房子都已坍塌,無法居住,但街名號碼,仍然屬於當年的住戶。由於還要趕路看看當年的學校,聊了一會兒,匆匆告辭。
 
當年的小學校建在一個半坡上,所以叫半坡小學。從山腳下,有一條石板路通向小學,並直達山頂。我叫上兒子,順著石板路台階,逐級而上。想起當年這條石板路,冬夏幾乎無人走路,大家都順著路邊而走。由於當時許多孩子冬夏都赤腳,石板路要麽燙得可以煮雞蛋,落腳處哧哧冒煙;要麽冰冷得腳下結冰,所以大家都在邊上的土裏走。把莊稼踩踏了,農民也是好無奈。來到小學的舊址,早已麵目全非。當年的校舍全無蹤跡,變成一個小公園,其實就是一個壩子,有石桌和石椅。邊上的操場如今成為一片苞穀(玉米)地。當年的半坡小學變為一片樹林。誰能想到,當年這裏一片鳥語花香,生機勃勃。清早朗朗的讀書聲,課間廣播體操的音樂聲,回響在半山腰裏。小學邊上有一顆古老的大榕樹,它是當年夏天,人們歇腳納涼的地方,想起小時候一幫同學常常在這裏,爬到樹上打秋千的情景,歡聲笑語,摔倒在山坡上,其樂無窮。
 
改革開放30多年,故鄉冷清的街道,破舊不堪的房屋,以及周圍的山山水水,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保持完整的原貌。四麵環山封閉的地勢,小鎮沒有得到開發,得以幸存下來,對我來講,乃是不幸中的大幸。讓我有機會重溫昔日自己熟悉的街道和生活,勾起許多美好回憶,兒時歲月的印記像日記一樣被輕輕地翻閱著。童年在這裏的生活,雖艱苦清貧,但看著麵前當年爬過的山,走過的路,趟過的小溪,在田裏捉泥鰍黃鱔,山裏打蛇偷吃農民的水果。童年無限的歡愉和喜悅,簡單快樂的生活,令人回味無窮。。。。。。

-完-

1。開車進入家鄉小鎮


2。先前居住的小樓,兩扇大鐵門的小平房是當年的摩托車房


3。糧站的土坯房


4。糧站和遠處的小山崗


5。前麵的那片水田,小時候常去捉泥鰍黃鱔


6。空空如也的報刊收發室


7。廢棄的居民樓


8。小鎮的馬路


9。先前的食品站


10。小鎮主街入口


11。打麻將的街民


12。主街入口處不遠的小巷老街:小鎮民居街


13。老街一瞥


14。這片菜地曾經是老郵局所在地-老爸文革挨鬥的時候,全家住在這裏。


15。老街一瞥


16。老街的街牌


17。老街一瞥


18。主街中段,左邊是供銷社百貨店,右邊的三層樓房是當年老爸被鬥的地方


19。右邊的三層樓房是供銷社小食店和副食品店。文革期間有人從三樓跳下摔死在大街上。


20。供銷社副食品店大門


21。主街一瞥


22。小鎮裏的大橋:當年人們在橋下洗衣,挑水吃。夏天發大水,常常淹過橋麵,洪水直接衝入主街


23。現在小攤的位置是當年的第二小食店和照相館


24。主街的一頭,右邊磚房是當年的獸醫站


25。供銷社倉庫


26。供銷社倉庫大門


27。供銷社職工宿舍


28。半坡上的老醫院


29。馬路也是上學之路


30。山窩窩裏的小鎮-圖中間淺紅色的樓房就是當年居住的地方


31。上半坡小學的石板路


32。當年半坡小學舊址


33。當年半坡小學的操場


34。半坡小學旁邊的百年大榕樹


35。當年小鎮裏唯一的工廠 - 輪胎翻胎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鯉魚塘的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untao' 的評論 :

兒子感覺我住過那裏不可思議,不相信。“No Way!” 。看過後是更加佩服我。我兩兒子可以說是我的忠實粉絲。
suntao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字,就是不知道下一代的觀感。
鯉魚塘的魚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網友賞讀和跟貼!
陽光照耀 回複 悄悄話 也勾起了我小時候老房子和老街的回憶了。
ily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好圖片,好地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