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武帝成功的奧秘

(2010-09-07 12:36:26) 下一個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至前87年),漢朝第6代皇帝。景帝之子。初封膠東王,後立為太子,16歲即皇帝位。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共計54年。宣宗時諡號“武”,廟號世宗。武帝在位50餘年,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多有建樹,充分展示了武帝勇於開拓進取的雄才大略,與隻知守成的文、景二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麽,漢武帝成功的奧秘究竟在哪裏呢?綜觀武帝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由於這位睿智君主,不失時機地實行實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才使得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中國開始以一個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國家聞名於世。武帝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麵:

一、文以治國

漢武帝在位54年,大小戰爭就打了近50年,所以民間認為漢武帝就是一個窮兵黷武的皇帝不乏其人。據有關史料記載,武帝即位以後,為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領域全方位地變改,實施了一係列新政,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間主要進行了四項改革:

(一)“舉賢良,明教化”。漢朝在武帝以前,薦舉人才尚未形成製度。武帝登基後不久,就下詔舉賢。消息傳遍全國,國內學子振奮。或舉薦,或自薦,各地賢良之士,紛紛匯聚京師。武帝十分重視,親自出題、閱卷、麵試,從中選拔了大批人才。建元元年五月,武帝詔賢曰:“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特別值得一提是,他從中選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學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據說,為了刻苦攻讀,他三年不出門,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親閱其試卷,被其驚人的論點、嚴謹的邏輯和優美的語言所折服。在其試卷上批了“賢良之首”四個大字,並命速傳董仲舒進宮當麵策問,即天子麵試。

策問的當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亂等三個方麵的問題,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一一從容作答,史稱“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說,君主受命於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而儒家的仁義禮樂,是推行天道的具體方法。國家的治亂關鍵在於國君。國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方法正確,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天下就會大亂。

董仲舒提出“使諸列侯二千石,各擇其吏民覽者,歲貢各二人”的主張而被采納。這一主張包括歲貢和定員,對象有吏有民。歲舉人才,統稱為“賢良”或“賢者”,實際包括才能之士和德才之士,薦舉時如果側重在某一方麵,則又稱為舉茂材、孝廉等。察舉製度初行時,有些郡國實行不力,武帝又下詔督責。據《漢書》記載,自建元元年至元封五年,朝廷大規模征召人才即有6次。各方麵突出人才的湧現和任用,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為西漢王朝的強盛提供了根本保障。

舉賢良是選拔和任用封建統治所需要的人才。“明教化”則是通過倡導、勸勉的手段,統一人們的思想,造成忠於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綱紀倫常的社會風氣。建元元年,武帝下詔說:“古之立教,鄉裏以齒,朝廷以爵,挾世導民,莫善於德。”提出在鄉間和朝廷尊守封建秩序是有道德。武帝又將明教化與舉賢良結合起來。按照封建綱常倫理標準薦舉的人才,既能為封建政權服務,又能作為鄉裏的表率。為了切實達到“明教化”,武帝還采取了興太學,郡國學等具體措施。漢武帝是第一個興辦太學提拔人才的皇帝,也是從漢武帝開始朝廷才大規模地進行人才培養。

(二)尚法尊儒。尚法尊儒是武帝統治國家、駕馭群下的根本政策。尚法尊儒是把提倡仁義道德與依靠嚴施刑罰結合起來。尊儒的目的是為了明教化,即用儒家學說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武帝繼位第二年,便采取丞相衛綰的建議,對所舉賢良中有法家、縱橫家之言的,一律罷去。任命好儒術的竇嬰為丞相,田吩為太尉、趙綰為禦史大夫等。而愛好黃老學說的竇太後把趙綰、王臧下獄,又逼武帝將竇嬰、田吩免職。但竇太後死後,武帝立即任命田吩為丞相,大批征召儒生。董仲舒建議:“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無一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治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武帝采納董仲舒的這一建議,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居於獨尊地位。

常言道:一統江山易,聚攏人心難。要想把人心統一起來是非常難的。漢武帝在文治方麵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尊儒。武帝以前幾代君主都無一例外地提倡黃帝、老子之學,主張清靜無為,因循守成,無為而治。如,漢高祖劉邦不崇尚儒學。文景時期是崇黃老之學,到竇太後一直是尊奉黃老的,到漢武帝才開始提出來尊儒。

儒學從漢武帝時期才開始由民間思想成為官方思想,成為影響中國人的核心思想。這一政策的實行,雖然不可避免產生束縛人們思想,禁錮人們頭腦的弊端,但對於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傳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任用。

“尊儒”與“尚法”相結合,實質是把君王的權術和嚴施刑罰作為根本手段,不過是用儒術加以修飾而已,這正是漢武帝治國之創舉。

(三)推恩削藩。吳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把諸侯任用官員的權力收歸朝廷。王國治權雖減少,但擁地仍大,依然能構成對朝廷的威脅。為了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下“推恩令”,使諸侯得以將邑戶分封子弟為列侯,由皇帝製定這些侯的名號。按照漢製,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推恩令下後,王國紛紛請求分邑子弟,“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這樣,王國轄地不過數縣,其地位與郡相當,諸侯王強大難製的問題,進一步解決了。

隨後,因淮南五劉安和衙山王劉賜被告謀反,武帝又製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嚴懲犯罪的官吏,嚴禁朝臣外附諸候王,限製諸候王結黨營私。從此以後,“諸候惟得衣稅食稅,不與政事”,漢製每年八月,舉行飲酎大典,諸候王和列候獻“酎金”助祭。元鼎五年,漢武帝借口列候所獻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奪爵106人。經過一係列打擊,諸候王、列候五的勢力大大衰落。

此外,漢武帝還繼續采取遷移郡國豪富,懲治地方豪俠的措施,有效地打擊地方勢力,加強朝廷力量。

(四)推行諸多有效的經濟政策。

漢武帝與政治上強化皇權的措施相一致,在經濟上實施治水勉農、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更錢造幣、算緡告緡等一係列重大措施,促進了西漢王朝經濟快速發展。

1、興修水利。武帝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元光六年春,漢武帝采納大司農鄭當時的建議,調卒數萬,開鑿了從長安到華陰(今陝西華陰)300多裏的直渠,引渭水入渠通黃河,溉田萬餘頃。其後,又發卒數萬,引汾水入河穿渠,開發了5千頃荒地。後又開鑿由征縣引洛水到商顏的龍首渠,灌溉萬餘頃土地。

武帝也極為重視黃河的的治理。元光三年五月,黃河在濮陽(今河南濮陽)匏子決口,移道東南注入钜野澤通淮河、泗水,泛濫成災。武帝令主爵都尉汲黯、詹事鄭當時發卒10萬修堵,未果。元封二年,武帝東巡,派汲仁、郭昌發數萬人大治黃河,並親臨工地督促,沉白馬玉璧,作《匏子歌》。決口終於堵住,黃河恢複故道,此後幾十年不再為患。

2、重視農業生產。武帝提倡發展農業生產,任命趙過為搜粟尉,推行二牛抬杠的耦耕法、“代田”法、人力曳引犁作法等。征和四年,武帝巡行齊魯故地時,還“耕於钜定”,躬自示範,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同年任命由千秋為丞相,封為富民候,表達使民富裕的願望。

3、整頓商業秩序。漢武帝在治水勉農的同時,著力規範了某些極其重要的商業秩序。譬如原來煮鹽、冶鐵,不受法律限製,私人經營,使權利都在豪富、王候和朝廷貴臣手裏,成為他們剝削農民、擾亂社會經濟的工具。漢武帝把這些權利收歸朝廷,實行鹽鐵官營,分別在產鹽區設鹽官,雇工煮鹽,在產鐵區設鐵官,經營采冶鑄造,發賣鐵器。鹽鐵官統屬於中央的大農。鹽鐵專賣,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摧毀了地方勢力在經濟上對朝廷的壓力。

4、均輸平準。均輸平準也是漢武帝推行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均輸,是由大農派出幾十個屬官到各個郡國,對各地應上交京師的貨物,不再像過去那樣長途輸送,而是根據各地對貨物的需要沿途出賣,然後買回京師所需要的貨物。平準,則是在京師設立平準官,統一掌管由天下運至京師的貨物,根據市場行情賣出或買進,以求物價較為平衡。這樣,大商賈便無法囤積居奇,操縱物價。

5、更錢造幣。更錢造幣最初是漢文帝實行的一項經濟政策。漢初,黃金以斤為單位,錢重三銖,稱為“莢錢”。文帝時,改鑄四銖錢。並準許諸候王國鑄錢。元狩四年,武帝把鑄幣權收歸朝廷統一鑄造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當時規定使用三種貨幣:皮幣,用一尺見方的白鹿皮製成,邊緣繡有花紋,值錢40萬白金(銀與錫的合金),分為圓形,有龍形圖案,麵值3千錢;方形,有馬形圖案,麵值5百錢;橢圓形,有龜形圖案,麵值3百錢。三銖錢,次年改鑄五銖錢,規定由上林三官(水衡都尉所屬均輸、鍾官、辦銅)專鑄。五銖錢,五銖錢的法定麵值與所含金屬量的實際相符,工藝高超,仿造極難,而且主要的鑄錢原料——銅為國家壟斷,私鑄者無利可圖。五銖錢通行天下,其他錢幣一律廢止。自此,鑄造錢幣也為國家專有了。

6、變革稅收製度。算緡與告緡是漢武帝製定的稅收製度。算緡是漢代所行的稅法之一,對商人、手工業者、高利貸者和車船所征的賦稅。課稅對象為商品或資產,“緡錢”為計稅單位。元狩四年武帝下令“初算緡錢”。顏師古注引李斐曰“緡,絲也,以貫錢也。一貫千錢,出算二十也。”據《漢書,食貨誌下》記載:“諸賈人未作貰貸買賣,居邑積賦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物自占,率緡錢三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算一。……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責令商人自報財產。陳報不實者,罰戍邊一年,財物沒收。告緡是指告發富戶隱匿財產,逃漏稅款的賦稅製度。《史記·酷吏列傳》:“出告緡令,鉏豪強並兼之產。”張守節正義:“武帝伐四夷,國用不足,故稅民田宅,船乘、畜產、奴婢等,皆平作錢數。第千錢一算,出一緡,賈人倍之。若隱不稅,有告之,半與告人,餘半人官。”結果,很多商人被沒收了財物、田宅和奴婢。雖然算緡、告緡帶有侵奪商人利益的性質,但朝廷得民財以億計,從大局看,增強了朝廷的經濟實力,緩解了財政危機。

漢武帝利用國家力量,實施新的稅收政策,抑製了大商人的兼並和投機活動,增加了朝廷的經濟收入,為其建功立業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起到了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的作用。

武帝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打了近五十年的仗,說明他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皇帝。大凡提到漢匈戰爭,人們一般就會想到衛青、霍去病。認為衛青、霍去病是將將之人。殊不知,真正的將將之人隻有漢武帝一個人。如果說衛青、霍去病是元帥的話,那麽漢武帝就應該是大元帥。武帝是一個非常具有軍事天才的國君。據《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間記載,漢武帝親自要教霍去病學《孫武兵法》,霍去病不學。武帝要教霍去病兵法,如果自己不熟悉《孫武兵法》,他能教他嗎?事實上整個對匈作戰的決策、部署、攻擊方向、出兵時間、兵力配備,所有這一切都是漢武帝親自部署的。漢匈作戰的三大戰役,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全部是漢武帝親自部署和指揮的。所以在軍事史實上,絕對不能忽略了漢武帝這麽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他能夠成就他一生的武功,除了魄力以後,他是整個漢匈作戰的最高統帥。自漢武帝即位之初,就拉開了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序幕,不論是漢朝,還是爾後的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在所有的戰爭中,隻有武帝這個時期打得最頑強、最勇敢,並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曆朝曆代都無法超越的。

誠然,漢武帝的武以安邦,並不是由於他的統治受到了威脅,而是對周邊“敵人”主動出擊,不僅旨在消除“敵人”對邊境的侵攏、掠奪,而且帶有一種開疆拓土的性質。主要有三項重大舉措:

(一)徹底蕩平匈奴敵對勢力。武帝初年,繼續實行文景時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但邊界衝突仍然此起彼伏。麵對匈奴一次又一欠的武裝挑畔,武帝決定改變既定國策,擯棄從漢高祖開始行了將近七十多年的“和親”政策,變被動“和親”為主動“進攻”。不久,武帝即著手準備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用雁門富豪聶壹計謀,命聶詐降,漢30萬大軍在馬邑設伏,準備一舉消滅匈奴主力,後被發覺未果。元光六年,武帝開始派軍隊進攻匈奴。從此30餘年間,雙方多次發生戰爭,其中最大的有三次戰役。

1、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武帝派衛青率大軍出擊,北抵高闕,迂回至隴西,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收複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五原郡,並從內地移民10萬到那裏定居。

2、元狩二年春(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率師遠征。霍去病帶兵出隴西,過焉耆山(今甘肅山丹縣境),西入匈奴境內千餘裏。同年夏,霍去病由北地出擊,又越過居延澤,攻至祁連山。匈奴渾邪王率部降漢,漢朝廷在河西地區先後設立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

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決定發騎兵10萬,令衛青、霍去病率軍分別從定襄、代郡出擊,預約會師絕漠。匈奴單於以精兵待漠北,被衛青擊敗,遁走。衛青北至寘顏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南麓)趙信城。霍去病出代地兩千餘裏,封狼居胥山(今烏蘭巴托東側),臨瀚海(即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匈奴經過漢軍這幾次沉重打擊,匈奴主力向西遠徙,“漠南無王庭”,此後再無力進行嚴重騷擾。

西漢王朝對匈奴的戰爭,既擴大了疆域,又使漢初以來北方農業地區受的威脅基本解除;同時使得中原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在邊疆地區廣為傳播,有利於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二)加強西域各國的交流。漢代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日新疆及其以西地區(包括中亞乃至更遠的許多地方),稱作西域。漢武帝時,西域有36國,以後分為50餘國。各國語言不一,互不統屬。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南、北二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沿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月氏原是河西遊牧民族,被匈奴所攻,西遷蔥嶺以外。武帝聽說月氏有報複匈奴之意,建元三年便派張騫率100多人向西域進發。途中張騫被匈奴俘虜,扣留10餘年。後設法逃去,至月氏,月氏已“無報胡之心”。張騫歲餘而還。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張騫這次通使,親到大宛,大夏、大月氏、康居,又傳聞毗鄰的6個大國,曆時10餘年,介紹了漢朝情況,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的資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又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了烏孫國,又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及諸旁國,其中不少國家陸續派人隨副使到長安,開啟了西域各國與漢朝交往的時代。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翻過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和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貫通亞歐的大通道,綿延1000餘公裏,後人稱為“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的開辟,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揮出重大作用。

(三)妥善處理與西南夷、東甌、南越的關係。西漢時,在今四川西部,西南部、貴州西部、雲南省及甘肅南部一帶,分布著許多語言、習俗不同的少數民族,當時稱為“西南夷。”秦時,巴蜀與邛、筰、冉、駹已有交往。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派唐蒙由蜀出使夜郎,漢朝在此建立犍為郡。武帝又派司馬相如出使邛、筰,新設置10餘縣,屬蜀。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漢兵從蜀南下,攻下且蘭,設置牂牁郡(今貴州黃平西),漢兵以邛都為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東南)、筰都為沈鵝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發兵臨滇,降滇王,以其地為益州郡(治今雲南晉寧)。武帝開通西南夷和設置各郡,加快中原先進文化向邊疆地區的傳播,推進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發展。

武帝時,東南地區居住著越族,包括閩越、東越、南越(粵)。閩越王無諸,越東海王搖,都是越王勾踐的後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王發兵攻東甌(東海王所都,今浙江永嘉),武帝遣莊眾發會稽兵浮海救之,未至,越兵退。東越請舉國徙中原,遷四萬餘眾到江、淮間。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王擊東越,武帝發兵救助,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餘善被立為東越王。後餘善又與南越勾結,被越繇王居股所殺,漢朝將東越居民徙居江、淮間。

建元三年(公元138年),閩越王派兵擊南越,武帝命嚴助率漢軍救援。六年,嚴助又受命出師南越,南越王太子子嬰喬宿戍長安。後嬰齊之子趙興繼位為南越王,上書武帝,“諸比內諸候,三歲一朝,除邊關”。南越相呂嘉起兵反,殺趙興、太後及漢使終軍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派路博德、楊僕等率軍攻入南越,俘呂嘉等,越人貴族受漢封為列候。南越的桂林監居翁,也諭告西甌四十餘萬戶口,一起歸漢。漢以南越、西甌及其相鄰之地設立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鉏、九真、日南等九郡。

漢初,朝鮮王滿即與漢朝有藩屬關係。漢武帝還因朝鮮王衛右渠襲殺漢遼東東部都尉,派兵從海陸兩道攻入朝鮮。衛右渠被他的大臣所殺。漢朝廷在衛氏統治區設立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裏,開創了“五個”第一:即,第一個用儒家思想統一中國文化的皇帝;第一個興辦太學提拔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奠定現代中國版圖(西域〈新疆〉納入漢版圖)的皇帝;第一個開通“絲綢之路”的皇帝;第一個頒布“罪已詔”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以他的“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創造了西漢王朝的“鼎盛之世”,這對於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封建帝王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可以說,漢武帝的睿智、魄力、膽略、自信、氣度,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曆代帝王之最。同時,他更是一個令炎黃子孫揚眉吐氣的最偉大的皇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