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享怎麽教小朋友學中文(3):也說“聽說讀寫”(孩子四歲)

(2010-08-03 13:15:08) 下一個
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一般情況下,聽懂比會說容易,讀懂比會寫容易。這是因為聽和讀屬於接收,說和寫屬於產出,對腦力資源的要求,產出要大大多餘接收。從另一個角度看,聽說隻是口頭語言技能,讀寫才跟文字打交道,是literacy skills。所謂的‘文盲’,就是隻會聽說,不會讀寫的人。看清楚了這四種語言技能的特點,再回來看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大部分聽得比說得好,說得比讀得好,讀得又比寫得好呢。這其實是非常符合孩子語言習得的規律的。孩子不會說話,甚至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在聽父母講中文了,會說話以後才開始講中文,基本上是聽到什麽話,自然就會說什麽話。隻要有足夠的輸入(input),孩子的聽說是無師自通的。孩子大一點了,才慢慢開始認字,抓得住筆了,就開始“畫 ”字。而這些讀寫的過程,都有記憶的要求,因此顯得不那麽自然,需要一個習得的過程。好在對記憶力超強的孩子來說,隻要方法得當,保持興趣,學習讀寫也並不是難事。

有的父母認為讀寫,尤其是寫字太難了,孩子不願意學,就算了。現在我給媽媽們講一個故事,說說為什麽讓孩子學會讀寫(能用電腦大字也可以)是一件值得我們努力的事情。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有一個非常好的女兒,女兒談戀愛的時候,遇到了困惑,從大學發來郵件跟媽媽傾訴。媽媽受寵若驚,非常欣喜女兒這麽大了還願意跟自己有這樣的交流,於是懷著暖暖的愛意,非常投入地給女兒回了一封信。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女兒回信說,信太難了,看不懂......可憐那位媽媽呀,欲哭無淚。

相信現在的年輕媽媽們英文都好得不得了,將來孩子大了,跟他們用英文交流沒有什麽問題。這位媽媽的英文也是near-native的,但是某些時候,在某些境況下,我們還是渴望用母語交流吧。沒有那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所以還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一直把漢語當母語,能跟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充分地交流,這應該是天倫之樂的基本吧。我們的孩子在異國出生長大,是天生的bilingual,如果把漢語丟了,豈不是太可惜。

有的父母覺得在美國沒有環境,學得太辛苦,(尤其是孩子抵觸的時候),將來他們自己想學了,扔到中國去也就會了。環境當然很關鍵。扔到中國生活一兩年,聽說可能真的很快就會了,那讀寫呢?讀寫的習得跟聽說不同呀。不是那麽容易泡出來的。前麵說過,讀寫的習得依靠很多的記憶,而孩子小時候是記憶力最強的,這時候不學,越大可就越難了。

上麵講到,對於母語學習者,隻要你提供足量的input, 孩子掌握聽說是無師自通的。那現在說說教讀寫有什麽有趣有效的辦法。這些辦法是我教美美(四歲)用的,遇到不一樣的孩子,父母老師也要懂得變通。

一、符合常理的辦法:循序漸進
大家憑直覺就知道,學習應該循序漸進,沒有學會走,當然不能學跑。美國的語言習得理論中一個影響很大的理論就是“i+1。i 指的是input。是說你要求學生學習的材料應該是比他已經會的東西難一點兒,且隻難一點兒的東西。如果沒有難一點兒,就沒有挑戰性,學不到新東西。如果一下子太難,給的太多,那就是i+3, i+10,這樣會讓學生沒有成就感,破壞學習效果。就好像拔苗助長。所以,我們教孩子的時候,要控製好input這個環節。不要貪多,要穩紮穩打,環環相扣(interlocking progressing。也就是說,要介紹,學習新字的時候,一定要以舊字為語境,為墊腳石,鋪好了路,築好了台階,孩子自然走得遠,走得高。下麵幾個具體的辦法,都是以這個總體的原則為依據的。

1、廣泛聯想
孩子學“口”,可能你跟本不用教,孩子自己就會寫,一邊寫一邊會說,是個“square。孩子對square的認知,就是她已經具備的知識,你告訴她,這個字念“口”,就是嘴巴,是那“+1”的部分。聯想是人腦自然的一種學習和記憶機製,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新東西跟已經在腦子裏的就東西聯係到一起的過程。如果你給孩子一個字,讓他無法,或者很難跟他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聯係起來就會讓孩子感到吃力。

我們教漢字從筆畫簡單的獨體字開始,一是因為這些字同時大多是象形字,指示字,非常容易跟實物聯係。比如,人、羊、田、日、月、一、二、上、下什麽的。二是因為這些字會用來組成很多別的字。學會了日月,學“明”就不難,學“朋”也不難。在日月的基礎上學“明”,學 “朋”,學“明月”就是循序漸進,就是“i+1。那麽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學“朋友”。有了朋,孩子會一下子記住“友”。你若給孩子念“床前明月光”,你把“明月”留給孩子念,他會很有成就感,也會很高興你教他“光”。

有時候你也可以幫助孩子聯想。聯想是記憶的法寶。比如你想教孩子認“ 哭”,如果孩子沒有自己聯想到一滴眼淚從兩個眼睛裏流出來,你當然可以告訴她。美美學會這個字以後,馬上就願意寫,一邊寫一邊說:兩個口,下麵一個“大 ”,還有一滴眼淚。可以看出,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愉快自然,不費力的。媽媽需要做的是給孩子input,孩子是天生的好學生。

2、及時重複
除了聯想以外,我們知道記憶的另一個法寶是“重複”。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要給孩子提供“及時”的重複,形式多樣(因此有趣)的重複。比如今天用卡片學了五個字,一定不要學完就了事,一定想辦法在今天結束之前,在不同的語境下,(比如讀故事書,或者做遊戲)讓孩子見到這幾個字,並等他讀出來(你千萬不要著急自己念出來“你看,這是不是那個“樹”字呀)。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會讀得出來,這說明他已經記住這個字了。可是,如果你等到三天以後,讀故事的時候遇到這個字,孩子忘了,讀不出來,你可不要怪孩子,不是孩子的錯,是父母的錯,因為,你已經錯過了重複的時機,也就是說你的重複做得不夠及時。這時,你可千萬別指責孩子,“你怎麽回事兒,不是前天剛教過你嗎?!”

對於那些孩子早就牢牢記住的字,比如人口手,上中下,天地人,日月星,是,有,的,和,我,爸爸,媽媽,等等,在閱讀中不斷重複也是好的。

3、親子閱讀
我給美美讀中文圖畫故事書時,一般在合適的時候采用指讀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把字音,字形和字意結合起來。那麽什麽時候是合適的時候?如果孩子選了一本文字太難的書,我一般會放棄指讀,讓她欣賞圖畫和故事就好了。因為文字太難,絕大部分是生字的話,input太overwhelming,孩子不可能記得住。但是如果文字難度適合,我會等她看完圖畫以後給她指讀,這時孩子往往會跟我一起讀。如果遇到孩子認識的字,詞,甚至句子,我就光指不讀,等著讓孩子來讀。這是非常好的複習,也常常能達到及時重複當天新字的作用。孩子讀對了,我會發自內心(當然誇張的時候也很多,所謂“溢美之詞”嘛)地讚賞鼓勵。孩子非常有成就感,也就接受甚至喜歡這種閱讀的方式。我們讀完了書,如果不太晚,也會討論討論故事的內容。這時候,就不隻是學中文了,也是孩子想像力和心靈成長的時候。

二、看似有悖常理的方法:誦讀經典
這個要感謝“家有春秋”媽媽的介紹。我這兩天學習了很多這方麵的東西。下篇寫寫我這兩天的學習心得。現在要去接孩子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