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2)

(2014-08-05 08:51:03) 下一個

此致乃到此結束

  幾乎所有識字的中國人都寫過信,幾乎所有寫過信的人都會用此致敬禮作為結束語。敬禮的意思比較明白,此致到底什麽意思,此致和後麵的敬禮到底是什麽關係,卻是眾說紛紜的問題。其實,這是從古文傳承下來的一種用法。這裏的,其作用在於概指前文,而字在這裏的意思是結束連用,表達的意思是我要說的事情到這裏已經說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麽下發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發布命令的公文時末尾要用此令”……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煞尾語。

  所以,從慣例上講,信件的結尾,此致敬禮都必須單獨成行。


笑納並非笑著納

  笑納一詞,接受收下之意,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而有人把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笑納了。

  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客人可以笑納嗎?要對方把遠方客作為禮物收入。這不成了笑料了嗎?把人作為禮品請對方笑納,這多少有點不人道了吧!把笑納改為笑迎,才是正確的。


蓬蓽生輝是謙辭

  蓬蓽生輝又可說成蓬蓽增輝蓬蓽生光蓬閭生輝,其中,蓬草,即用荊條、竹子等編製成的籬笆等物。蓬蓽連用,是蓬門蓽戶的略語,比喻窮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寫道: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雖然隻是詩歌中的比喻,但也說明他當時的生活很貧苦。

  蓬蓽生輝是個謙辭,表示的是簡陋的房屋也發出了光輝。是謙詞,多用於對他人來訪或題贈詩人字畫等表示感謝的意思。所以,這個詞隻能出於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則就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首當其衝非首先
首當其衝原為當其衝,出自《漢書·五行誌下》:鄭以小國攝乎晉、楚之間,重以強吳,鄭當其衝,不能修德,將鬥三國,以自危亡。意思是說鄭國是個小國,身處晉、楚、吳三個大國之間,處境十分困難,一旦國與國之間有衝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鄭國。

需在注意的是字。在現有所有的詞典中,編者都將這個解釋為要衝。可是,有一種說法卻認為,字不能作要衝講,應當理解作戰車,攻敵、攻城的戰車。因為字在古代還有一個義項:戰車。的作用是用來衝擊敵陣或撞擊敵人的城牆,類似於今天的坦克,在正麵向敵陣推進,步兵可以躲在其後麵,用它作為掩護,殺向敵人。而於對方來說,首先麵對它的人,當然要麵臨巨大的危險。這種說法,也有一點意思。


烏紗為何那樣
  烏紗帽最早出現在東晉。鹹和九年(公元334), 東晉成帝一時興起,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統一戴一種用黑紗做成的帽子,是為最早的烏紗帽。到了南朝劉宋時,有個叫劉休仁的名士別出心裁,製造了一頂用黑紗 抽紮邊沿的帽子,也叫烏紗帽。因為樣式獨特,這種帽子很受民間追捧,很快風行一時,不分貴賤、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隋朝時,烏紗帽成了等級的標誌,烏紗帽 上的玉飾數量有嚴格的級別限製,一品官紗帽上的玉飾可以有九塊,而六品之下的紗帽則不允許有任何玉飾。到了唐朝,烏紗帽更是搖身一變,身價倍增;據《唐 書.輿服製》:烏紗帽者,視朝及燕見賓客之服也。《唐書》說得很清楚,烏紗帽是重要場合———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所必須戴的,是正規場合禮儀所必需。在這一刻,烏紗帽完成了從灰姑娘到白天鵝的轉變。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為防止大臣在朝廷之上交頭接耳,就下了一道變態的詔書。命令所有的官員都要在烏紗帽兩邊各加一隻尺餘長的翅子,並 裝飾以不同的花紋以示官階。這樣,在朝堂之上,如果有人交頭接耳,兩隻帽翅自然擺來擺去,有時甚至可能會把對方的紗帽碰掉,出於禮儀的考慮,朝廷之上,交 頭接耳的自然也就少了起來。
  烏紗帽最後一統天下是明朝的事情。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必須要戴烏紗帽,穿團領衫。並且規定,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就越窄,反之就越寬。從此之後,烏紗帽成為了官員的專利品,普通百姓不許染指。從明朝開始,烏紗帽正式成為做官的代稱。


勞燕最慣是分飛
  勞燕代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是伯勞的簡稱,和辛勞無關。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因此,它們的姿勢是分飛而不是紛飛
  伯勞俗稱胡不拉,是食蟲鳥類,大多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為我國較為常見的鳥類。因為較常見,所以也就被寫進了詩裏。和伯勞一起走進詩裏的還有燕子。譬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
  當伯勞遇見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認,共同構成了全新的意思,在傳統詩歌的天空下,伯勞匆匆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瞬息的相遇無法改變飛行的姿態,因此,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和西飛的燕子,合在一起構成了感傷的分離,成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飛勞燕最常見的姿態,天空沒有留下勞燕的影子,但曾經飛過,曾經朝著不同的方向飛過。


梧桐何以引鳳凰

  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是人們普遍崇拜的象征祥瑞的神鳥。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鳳凰的華貴和祥瑞之氣使得龍的傳人們爭相附鳳,還成為俊傑之士的代名詞。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梧桐乃古之嘉木,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梧實不食。由此可見梧桐是多麽的高貴了。由於鳳凰隻在梧桐樹上棲息,所以人才也往往歸於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


亂七八糟兩戰亂

  亂七八糟這個成語同曆史上兩個重大的事件有關。

亂七,指的是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漢初,劉邦為了鞏固皇權,在鏟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一批劉姓子弟為王。但是,隨著諸侯王的勢力不斷擴大,到漢景帝時諸王勢力嚴重地威脅著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幾乎占天下之半。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下令在眾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諸王強烈反對。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取得了勝利。

  八糟,同晉朝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有 關。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把皇室子弟分別封為諸侯王。司馬炎死後,即位的惠帝司馬衷為人庸愚弱智,朝權落入他外祖父楊駿的手裏。這引起司馬炎的妻 子賈後的不滿,她便暗中用計,殺掉了楊駿及其同黨,又設計殺死了司馬瑋。後來,為獨霸朝野,賈後又將皇太子司馬廢為庶人後毒死。趙王倫趁機發動兵變,進攻 洛陽。因為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所以這次戰亂史稱八王之亂


蛛絲馬跡螞跡

  如果生活在農村,在一些老式廚房中可以經常看到蜘蛛。這些蜘蛛在廚房頂上結了很多蜘蛛網,這自然就是蛛絲了。在這老式廚房中還有一種小蟲子,叫做灶馬。灶馬爬過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很明顯的痕跡,這就是馬跡。灶馬爬過的痕跡與蜘蛛網經常在一起出現,兩者又都是不很明顯的,所以說蛛絲馬跡應該是灶馬的,而不是作為家畜的。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所以,灶馬又可簡稱為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那麽,既然是廚房裏的蟲子,為什麽不清除掉呢?原來人們相信灶台上有灶馬,是豐衣足食的吉兆,甚至把它叫做灶爺馬,把它當作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的坐騎。如此說來,這倒是很有趣了。


弄璋”“弄瓦莫混淆

  生男孩子一般被稱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弄璋弄瓦典出《詩經·小雅·斯幹》。生下來個男孩,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好看的衣裳,讓他拿著玉璋玩;生下女孩,就讓她睡在地上,穿上小裼衣,讓她玩紡具()。讓女孩生下來就弄紡具,是希望她日後能紡紗織布,操持家務。璋是上等的玉石;瓦則是紡車上的零部件。璋為玉質,瓦為陶製,兩者質地截然不同。璋為禮器,瓦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樣。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凸顯了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由此可見,即使早在《詩經》時代,重男輕女也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無事不登三寶殿

  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佛指大知大覺之人;法即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之人。三寶所在之殿當然就是三寶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場做法事的地點大雄寶殿;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還有僧人休息的禪房。這三處地方,是清靜高潔的佛教重地,進出的都是佛門弟子,俗人不可隨意亂闖。

  那麽,發生了什麽事善男信女們才應去三寶殿呢?按照規矩,初一、十五拜佛誦經當然要去;新年、節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戰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儀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也必然要去;軀體康複、考試中舉、生兒育女因許願還願也要去寶殿……可見,無事的話,誰會去三寶殿騷擾呢?

  當然,現實生活中,有事相求當然要登三寶殿的。遇到棘手的問題不好辦,找人托關係,請客送禮時笑著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實在是有點對不住佛門了。


豈可隨便就出家

   在古代要皈依佛門,必須經過合法的途徑。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持有度牒。度牒就是國家認可的出家資格證書,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 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規僧人,留居本寺或行遊他方都不會被為難,可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為增加 財政收入,官府經常出售空名度牒。《水滸》上說魯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內藏了真長老的書信,可見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錘似粗莽手腳的孫二娘也有溫柔的一麵:她取出度牒,縫個錦袋盛了,教武鬆掛在貼肉胸前———可見這本護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出家絕非一件容易事,不是自己宣布出家就出家了,隻有手持度牒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和尚,否則就是非法出家。


太監不等於宦官

  在清朝之前,宦官太監是兩個差別比較大的概念。

  宦官一詞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太監一詞,直到遼代才出現。戰國時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而後來的太監則必須是閹人。宦官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而太監和宦官發生聯係隻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監作 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 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監是高級宦官,他們直接管理 一般宦官。因此,在明朝,太監和宦官的關係可以這樣界定: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發展到了清朝,太監和宦官才成為同義語,才成為可以互用的 兩個詞。


道人未必是道士

   佛教是在東漢初年才正式傳入中國,當時盡管道教以原始的形態在民間廣為流行,但並不像佛教那樣有比較係統的理論與嚴密的組織。但是,道教源於古老的巫術 與神仙方術,加上與先秦諸子中的道家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其傳播植根於民眾,傳播範圍也比較廣泛。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佛教隻有借而行,采用了很多道教的名詞與說法。比如,佛教又稱為浮屠教,僧人也因之而叫做道人了。唐宋以降,隨著佛教地位的上升,佛教有了足夠的資本來同道教抗衡,於是便逐漸放棄了以前借助道教傳播的招牌,取消了道人的稱謂,才轉用從古印度梵語中音譯的和尚等稱謂詞語。


不孝本有三,無後為最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著名的儒家格言。《十三經注疏》注釋道: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就是:依據禮教,有三件事情可以稱作不孝: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拿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儒家認為,在所有的不孝行為之中,無後乃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最重視的是倫理道德,他曾明確地要求做子女的對待父母應該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句話包含了三個層麵的內容:父母在世時,子女應該能;父母臨終時,子女應該能;父母安葬後,子孫應該做到香火不絕,祭奠如儀。


五福臨門哪五福

  五福的說法,出於《尚書·洪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亦即壽、富、康寧、好德、考終命。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生命即將結束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隻有五福全部擁有才是完美的,其餘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在傳統文化裏,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仁善、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古代中國人認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三長兩短捆棺材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古時棺木不用釘子,人們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的。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到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生活中經常使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果連棺材都絕跡的話,那麽把三長兩短指作棺材的說法也會像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的皮條一樣消失。那個時候,恐怕知道三長兩短來曆的人會更少了。


未亡人限製性別

  未亡人,舊時寡婦的自稱。如果是一個男人死了妻子,不論這個男人多麽悲痛欲絕,他都是沒有資格成為未亡人的。未亡人隻能是寡婦,不能是鰥夫,這就是未亡人的資格。


附庸也可有風雅

  的本義就是方圓不足五十裏的小國、小城,因為太小,這樣的小城沒有資格直屬於天子,而隻能附屬於別的諸侯國。因此,附庸準確的意思就是,屬於其他諸侯國的

  根據古代禮製,天子的領地要超過千裏,公、侯的領地方百裏,伯的領地方七十裏,子、男的領地方五十裏。方五十裏的領地就顯得實在有些不入流了,這樣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沒有資格參加天子的朝會,附屬於別的諸侯國就是它的宿命。

  附庸風雅本來是個十分中性的詞,無非是附庸之地的而已。當以大為美的審美觀發展到極端,對盲目崇拜後,文化就這樣被整齊劃一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複雜,耐人尋味。


雞丁前麵冠宮保

  宮保雞丁的發明者丁寶楨,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員,他是鹹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尤其喜歡吃辣。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時,自己創製了一種以雞丁、紅辣椒、花生米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肴。這道美味本來隻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寶楨發明了這道菜,但是知道為什麽被冠以宮保的人就不多了。.

  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鹹豐皇帝以後,這些個虛銜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來命名,所以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資曆深、官位高,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朝廷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因為丁寶楨的太子太保宮保之一,他發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宮保雞丁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何為宮保,就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宮煲雞丁


靈柩不是棺材

棺材靈柩兩詞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隻是為裝殮死人用的東西,一般用木材製成;而後者是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簡單來說,棺木裏麵沒有裝人屍體,而靈柩有了死者屍體。可見棺材靈柩兩詞並不是一個意思,千萬不可亂用。如果有人作古,親人可以為他去買副棺材;如果是說去買一副靈柩,等於說買來一個有屍體的棺木,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計無人會做這種蠢事。


東西緣何稱東西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好學多問,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有次兩人在巷子裏遇到,朱熹問道:你提著籃子去幹什麽啊?盛溫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門買東西。當時還沒有東西這一說法。朱熹不解地問:東西?這是什麽意思?為何不買南北盛溫和並沒有直接解答,笑著回敬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會明白了。

  朱熹想,,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等;西,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等;,代表一切一切有用的物質。朱熹很快就明白了,原來盛溫和是用了詼諧的語言說,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南北就不對了,籃子裏怎麽可以裝水和火呢?


虛歲到底如何

  其實,很多時候,所謂虛歲這個概念一般隻用於男人,此即男進女滿, 意思是男人按虛歲計算年齡,女人按實歲計算年齡。況且在實際的計算中,虛歲也不僅僅就是周歲加一歲那麽簡單。虛歲的具體計算方法是這樣:一個人一出生就算 一歲;如果恰好這人出生在農曆年年末,那麽不但一出生就算一歲,並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歲,如此算來,這個孩子到了滿實歲一歲時,按虛歲就已經是三歲 了。

  因此,在計算虛歲時,春節是個特別重要的時間點,每過一個春節,虛歲就應該加上一歲。如果一個人的生日是陰曆的臘月中下旬,那這個人還沒有滿月他的虛歲就到兩歲了。那種單純認為虛歲就是周歲加一歲顯然是不完全正確的。


紅得發紫受豔羨

  作為服色,的地位本不如在漢代稱為,被視為正色,而是間色,又稱雜色。在上古時代,間色是被人看輕的,而紫色尤其被視為一種惑人的邪惡色彩。在正統思想觀念影響下,紫色的地位不如紅色。

  當然,紫色雖遭到貶斥,卻頗符合古人審美習慣。也就是說,紫色還是有自身的美,且受到人們喜愛。這就奠定了其地位變化的基礎。

  那麽,紫色的地位是如何上升的呢?這應當是與上流社會的風尚有關。《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著這樣的故事,說的是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於是國人都喜歡上了紫色。那個時候,紫色衣服的價錢是素色衣服的五倍。齊桓公有點擔心,就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衣服,紫色衣服很貴,現在全國上下都喜歡穿紫色衣服,該怎麽辦呢?管仲說:大王想製止這種現象,何不試著不穿紫衣?齊桓公依言而行,三天後國內再無人穿紫衣服。

  在這種情況下,紫色得以與朱()色同為尊貴之色,甚至紫色的地位超過了紅色。唐宋兩代規定,三品以上高官服紫,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服朱,宋代五品、六品服朱色。這樣,這兩種顏色就變得越來越尊貴。

文字來源: 2014-08-03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