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提筆忘字”的漢字文化危機
(2010-07-27 18:59:54)
下一個
正視“提筆忘字”的漢字文化危機
日前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激起千層浪,“由於使用拚音發手機短信及電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寫漢字。”(7月26日《解放日報》)
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群體,以及和網絡親密接觸的青年一代,“提筆忘字”的感受或更為深刻。隻會“打字”而不會“寫字”,全拜網絡時代所賜。當虛擬空間給予人們太多的寫作自由和效率時,我們對祖先留下的方塊字越來越陌生了。和拚音文字不同的是,方塊字不僅僅是語言的抽象和文化的載體,更是書法藝術的符號。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漢字特有的藝術審美也會喪失殆盡。繪畫大師畢加索說過:“如果我生為中國人,我會做書法家,而不是畫家。”
《中國青年報》4月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這意味著,我們正在成為打字時代的“新文盲”,傳承數千年的漢字書寫傳統正在遭遇危機。
這不是危言聳聽。若現代人書寫能力嚴重退化,隻能用鍵盤敲出虛擬的字形,然後通過打印機或印刷界流水線樣地製造出字形統一的文章,其內蘊氣質已經流失一半。因為沒有手的書寫,心腦傳導的路徑被阻斷,思想的淬煉也就不那麽深邃,經由電腦組合的文章就少了人味和靈氣。
何況,祖先用雕、刻、鐫、書、畫等各種方式給我們留下了千古華章和精彩藝術等文化遺產。如果現代人沒有了書寫的能力,又能為後代子孫留下什麽文化遺產呢?難道是一盤盤裝滿比特的硬盤?當我們津津樂道於今天的技術先進時,殊不知在自負中悄然使漢字傳承形成了阻隔和斷層。因此,流連於打字效率而書寫能力退化的現代人,不僅數典忘祖,而且貽害子孫。
時光永是流逝,時代總在前進。文明文化當然也與時俱進地緊跟時代的節拍,但是技術的升級和演化不能以打折文明文化為代價。當國人隻會打字不會寫字時,漢字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價值已經被折損了。救贖漢字,擺脫這場文化危機,是當代人的使命。
眾所周知,學生階段,“提筆忘字”的尷尬並不明顯。畢竟,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多必須是用筆書寫完成的,寫字依然是一份基本功。有此托底,書寫能力還不至於退化。關鍵是成人社會,辦公自動化已經成為主流,從業者基本上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在此環境下,人們的書寫能力很容易退化,是滋生“新文盲”的淵藪。因此,在辦公自動化的同時,能否預留傳統的辦公模式,讓人們能夠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書寫漢字。譬如,在公文處理上,保留文本書寫的流程;在日常的信息溝通中,有意識地維持紙質溝通等。
還有就是,能否通過法製規定和製度約束,對國民進行漢字書寫能力的國家測試,以確保國民的漢字書寫能力。在形形色色的國家考試中,盡量用紙質試卷考試而少用電腦考試等。
中華文明能夠一係傳承5000餘年,靠的就是方塊漢字的文化凝聚力。故而,對於漢字,現代人不能止於識記,更要熟練書寫,這是曆史責任也是文化使命。
漢字五筆輸入很好,但是沒有配套的鍵盤。
國家對此有責任。應該立法推行基於筆劃的輸入法。看看法國是怎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