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開緩緩歸

A scorpio with faults. Striving to be content with what I have, and what I don't...
正文

滄浪往事之大公園

(2005-07-28 14:45:55) 下一個

網上google到了一篇寫大公園近況的文章。等我慢慢來補全我記憶中的大公園。

蘇州公園換新顏

文 洪 高 岩

    一片位居古城心髒部位的綠地,一座不收門票的公園,一個晨練、休閑的“絕佳去處”。《蘇州市誌》記載:蘇州公園“是蘇州第一座現代公園,俗稱大公園。”考證公園淵源,可以推至春秋。而從唐宋始,該園已“春日民眾可入遊樂”。
    翻閱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蘇州地圖,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較疏曠。時值西風東漸,遂有人建議在此建“市民公園”。一塊日後在蘇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閑地”開始引起了開明士紳的關注。

    “五四”運動後,各界人士倡議造一座包含圖書館、會堂、音樂亭等科學文化娛樂設施俱全的公園。民國14年(1925年)江陰旅滬巨商奚萼銘慨捐5萬銀元開始了籌建。先由蘇州工專土木科學生測繪平麵圖,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國園藝家若索姆規劃設計。是年7月末,先在園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兩層、四麵鍾樓的圖書館。館東側臨池為“東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園東南辟池名“月亮”,池邊修廊,紫藤紛披,又植樹4000餘株。20年代城內外古典園林極少開放,公園被民眾譽為城內唯一清靜地。1927年4月組織蘇州公園籌備委員會,請顏文?設計噴水池,又鋪草皮植樹,同年8月1日落成開放,轟動全城。1931年,繼續開鑿北部池塘,植荷養魚,栽植李根源所贈楓樹200株,土山頂建四麵亭一座,名民德亭。至此,後人徜徉了幾十年的蘇州公園大致建成。

    建國後教育局接管公園。1953年6月,蘇州市政府撥款數千元整修,在毀於日軍炮火的圖書館原址建竹亭,北草坪辟為幼兒樂園,涵社改少兒閱覽室,為當時市內麵積最大的園林。此後公園結構屢經調整,但公園始終保持南半部花壇、噴泉的人工式,與北半部山水自然式中西合璧的規劃布局。可以說,半個多世紀,蘇州公園已經成為蘇州市民的文化載體之一。

    新世紀之初,蘇州公園改造重建,並以亮麗的容顏笑迎萬千市民。
    在改造工程前前後後的八個月裏,蘇州公園並沒有閉門謝客。這是因為古城區難得有這麽個佳處,平時有數千市民來此晨練、休閑,節日更是多達萬人。雖然施工難免要減少入園人數,但開著總或多或少讓部分市民有個去處。
    家住婁江新村的一位老人便是風雨無阻,每個黎明與蘇州公園準時有約。他一半目的是為了晨練,另一半也當個改造工程的目擊者,看著蘇州公園一天天“變臉”。及至開園那天,他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多少話匯集成一句:“政府又為我們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啊!”
    而更多與蘇州公園久違的市民則在第一眼見到這熟悉而又陌生的“老朋友”時,瞳仁裏多的是一份驚訝:“真沒想到變得這麽漂亮!”
    換來市民一片讚譽的,不僅是政府的1800萬元投入,更有設計專家的殫精竭慮和工程建設者們從春到冬每個日夜的付出。
    蘇州公園變了。最大的變化在於減去了有礙觀瞻之物,增加了更具美感、更具休閑功能的設施。
    首先是原來那沉悶的圍牆被拆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鑄鐵欄杆,園中美景與街景有分更有合,感覺上連成一片,一眼望去賞心悅目。東側南側的欄杆還往裏收進2米,人行道更加寬敞,而且圍牆內一排挺拔的櫸樹與人行道的樟樹相互呼應、相得益彰。細心的市民或許已經注意到,南大門圍牆拆去,但四根牆柱猶存,連同柱上刻有“蘇州公園”字樣的石板。重建時剝去外層,專家發現裏麵的磚和泥灰均為初建時之物,幾經論證決定保留,以保存一段曆史的記憶。而那四個不知是誰題寫的園名,也被按照原手跡放大,醒目地刻錄在門側一段充滿質感的石牆上。
    要說減去的,還有不少。如今我們已看不到荒蕪的野草、破舊的椅子和雜亂的道板和水泥地。更多的是增加了服務設施。

    “停車難”一直是蘇州公園的老問題。一到假日,民治路上千車雜陳、交通受阻。改造方案確定,在公園內建兩個分別為700平方米、900平方米的地下車庫。選址在公園東南部,因為這裏原是空地,便於施工。如今,市民可從這裏新開的兩個邊門直接推車進入地下車庫,而車庫頂上則是一大片透著光亮的玻璃頂棚。市民停車後從另一個門走出便可入園。

    蘇州公園夜間也要迎客,照明係統需要重新設計,新增了50盞路燈、200盞草坪燈以及形狀各異的庭院燈、低燈、投光燈、水下燈。入夜的蘇州公園璀璨如夢。
    一個人性化的設計可能一般市民不大注意,那就是新增的幾十個電源插座。因為考慮到一些晨練的市民要帶錄音機來,以前隻能用幹電池,現在就近有了電源插座。
    循著市民需求就是設計要求這一原則,蘇州公園新增的服務設施還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廁所、避雨亭、科普畫廊、報廊等等。原來的座椅不僅破,而且少,僅能坐400多人。而如今達到了可容3000多人同時有座。
    說變,蘇州公園又沒有變。公園的兩大特色:中西合璧的布局和所有大樹及曆史建築都在改造中被精心保留。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的領導說,根據市領導確定的改造原則,設計施工最大程度地保持住了原有特色。在改造過程中,市領導多次聽取工程進度情況的匯報,並赴現場視察,解決工程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確保如期完成。
    在改造前夕,方案曾經多次公示。市府領導甚至邀請了幾十位普通市民座談,為的就是使改造更加方便市民。不少意見反映,由於園內的空地功能模糊,綠地不明確,晨練時人多,無從下腳時難免就踩上了草坪,因此,此次改造的一個重點就是綠地空地明確,“軟地”“硬地”分開。公園開辟三個廣場,當中荷花池南側新辟下沉式“芙蓉廣場”。北門廣場位於入園路末端的兩側,有層次的地坪,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護樹花壇分列其間,化零為整,可適合多種形式的晨練。東門廣場,以保留的歇山式裕齋(即老年之家)為主體,南向一塊數百平方米的地磚平台,用顏色地磚勾勒出宋平江圖所示蘇州街道,河流形成的棋盤式格局,以及原吳子城的位置,暗示了公園的曆史內涵。而在廣場周邊,花圃和草坪井然有序,既方便了晨練的人們,又使公園環境更加優美和諧。
    蘇州園林講究的是“疊山理水”,作為位於城市中心的蘇州公園,在改造中首先在“水”字上做文章。園中的荷花池近年來水質退化,出現了富營養化的趨勢。要從根本上改善水質,一靠疏浚、二靠淨化。借鑒古城河道改造的經驗,園中蜿蜒的河道清淤後鋪上了通透的草坪磚。水池的底部除了近岸的區域鋪了鵝卵石外,中央仍然保持泥地以種荷花。此外,投資三十幾萬元引進了一套循環淨化水設備,四五天就可以將池水淨化一遍。荷葉田田,魚翔淺底,臨水當風,人們讚歎,公園不負“蘇州”二字。

    公園中心的芙蓉廣場,寬廣平坦,中間凸出的圓形平台上,12隻石球頗有時代氣息。至於池畔那大塊梯形條板,名曰親水平台,自然是用作水上活動的場所。這裏與隔池的湖心島土山、民德亭互為對景,右側的和平橋,富有歐式建築特色的茶室,構成了活動的中心,那粉紅色的牆體在綠樹的掩映下,更是嫵媚動人。
    綠色是公園的生命。蘇州公園大樹林立,成為鋼筋水泥的建築群中最有生機的景致。保留大樹、種植花圃、規劃草坪就是設計部門最用心的工作。改造的原則是增加色葉樹、體現多樣性。設計思路最出彩的是恢複了南大門內的模紋花壇,足有1000餘平方米,為對稱規則式,北向有高大雪鬆為屏,用紅花木、灑金千頭柏、常綠瓜子黃楊等製作的圖紋,新穎別致,充分體現出建造初期的法式庭園風格。原來此處灌木雜亂的現象一去不返。

    為了保留原來的大樹,園林工人們動足了腦筋。為了東門口的一棵楓樹,門柵欄一退再退;為了園西北的幾棵香樟樹,新建的廁所式樣一改再改……綠化環境的調整也是改造的一個主題,重點突出植物造景,美化環境。如今喬木、灌木、植被層次分明,黃土不露天。而季節景觀更為突出,梅花、海棠、櫻花、杜鵑、楓樹、銀杏,還有紅葉桃、紅葉李、烏桕等色葉樹種,以及四季青翠的成片竹林,再輔以各種時令花卉的立體盆栽,四季常青、月月有花。
    蘇州公園,古城中心的一顆綠寶石。占地64畝,係春秋吳國子城遺址,元末為張士誠王府,後遭火焚,遂淪為荒地,稱皇廢基,又稱王府基。1925年始建,1927年落成開放,為法國式花園與中國自然山水交融的布局風格。七十餘年的曆史滄桑,園之設施陳舊,環境粗放,功能退化,晨練之人擁擠不堪。為合乎民意,順應我市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之趨勢,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其進行全麵改造。投入一千八百餘萬元,由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設計施工,並於二零零一年五月八日破土。改造工程保持原有中西合璧之布局特色,保留大樹及民德亭、裕齋等曆史建築;重點調整綠化環境,增建花壇,體現植物多樣性;改建茶室、健身館等主體;更新燈光、排灌、道路係統;新建地下車庫、親水平台及芙蓉廣場;疏浚荷池,完善池水淨化、體育娛樂等基礎設施;降低圍柵,融公園、街景於一體。工既竣,公園環境一展新容,比昔日更為優美,可謂舊貌換新顏。市民稱世紀更替,氣象萬千,留芳後世,此為一例。特勒石以誌紀念。
    這是“蘇州公園改造記”的碑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