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病相憐

(2010-08-25 12:13:26) 下一個

同病相憐

- 給一位女士的回帖

止戈

我很理解這位女士的心情和處境。我談談我的經曆。我曾經是“留守女士”(當然也有男士),留守的意思就是留在家裏(國內),守著孩子。後來又成了“陪讀”。對這個詞我的理解是,把自己的什麽都“賠”了,包括國內的學曆,工作經曆,朋友圈子等等,還得讀書,有時還不止一次兩次,像我,來美後讀了三次書。

一家三口在一起是不容易,我是在我丈夫來美四年半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按陪讀出來,還不讓帶兒子(我會另外寫這個過程,用我家鄉話說,現在想起來還下淚呢)。在哥哥姐姐的幫助下,十個月後我們一家三口才湊到一塊兒。我在國內有很好的工作,來美也是想讀個碩士學位,和讀完博士的丈夫一塊回國,家人想讓我很快出來,則是擔心我們兩地分居,時間太長不好,所以先讓我來美。因為兩邊的老人都靠不上,隻有求姐姐哥哥幫忙照顧五歲的兒子,兒子離開媽媽不適應,還給哥姐們添了很多麻煩,嫂子因此還要和哥哥離婚。

我也心甘情願為丈夫兒子作出犧牲。丈夫上學期間,我上不起學,斷斷續續打工兩年。丈夫做博士後,我開始上學,那時我已經 36 歲。看到兒子越來越適應美國學校,想到回國後兒子不適應國內上學的辛苦,也跟不上了,才考慮留下來。我在學什麽專業這個問題上考慮了很久,作了一番掙紮後,選了一個公認 fexible 的專業,改行了。因為我丈夫搞得專業就業麵窄,而且做一個博士後還找不到工作,在我來美國的十三年裏,我們跨州大搬遷有四次,從西北到中西部,從東部到南部,現在在西南部。其中一次是父子倆在家裏打包,等我考完試後第二天啟程搬到新的一個州。還有兩次丈夫先到新地方,我等著兒子學期結束,再搬家。還有其他,所以相夫教子我也做到了。

這些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想有我的一份比較固定的工作。我的美國學曆的確幫我在不同的州和城市找到了工作,在工作中我學到了新的知識,積累經驗,結交了朋友。但是,因為比較好就業,所以幹這一行的人也多,特別是很多本地人在中學時期就在這方麵打工,有多年的經驗後,上一個學位,就比我們強。現在我們所住的地方是個偏僻不發達不開放的,多元化州裏的一元化的小鎮(這也是托了我丈夫專業的“福”,我們會來到這裏),也就是美國人說的 Red Neck 集中的地方,加上經濟不好,我在這個地方 因為 overqualified (一位當地美國朋友的話)而失業了。外國人是個原因,我的簡曆上不停地變換公司工作(至少兩次是因為搬家)對我傷害很大。也是因為經濟不好,這種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而我對這種工作的熱情和興趣也越來越低。

看出來這位女士很有事業心。如果你現在是兩難,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感到的是痛苦。有事業心是好事,不能因為我們是妻子或是母親就失去我們自己。為爭回我們自己的一小塊天地而又不失去已經建立的家,那就得付出額外的辛苦。我的丈夫和很多男士一樣,在這點上他不理解我,在我一次次丟掉工作,又一次次全力再找時,他居然沒有意識到一份工作對我來說有多麽重要,直到幾年前我“離家出走 ”,自己到另一個城市尋找機會 。即使在那種情況下,他用“我也是為了家,我也沒有辦法”,就把我打發了。兒子對我“祥林嫂”似的抱怨也已經厭煩,“你就去做義工好了”,這是他的辦法。而我已經聯係了當地幾個做義工的地方,那些人連電話或信都不給我回一個,我估計是幹這一行的人多,失業的人多,不需要義工。所以說,不要指望丈夫和兒子能理解你為他們做出的犧牲,即使他們理解了也不解決問題,難受和空虛的是你自己,渴望工作但又不能或沒有工作的滋味我嚐過,還不止一次。但問題還得自己解決,自己想辦法。

我猜想這位女士也就是三十多歲吧,或許你能從我這個“過來人”的經驗教訓中得到借鑒。因為不了解更多的情況,如果沒說到點子上,就當沒說。還有就是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不同,你酌情考慮。

1 。 如果你和丈夫感情好,愛兒子,為了家你不可能回國工作。如果你回去的話,你的丈夫成了“留守”了。對雙方來說,那種日子不好過,對夫妻感情和對兒子成長都不利,還會出問題。不回國是前提,把這個想通了才好做其他事。但也不要疏遠和國內朋友聯係和溝通。這些年來我不是在相夫教子,就是疲於奔命地找工作,丟掉了朋友,和單位失去了聯係,結果有心和他們合作做點什麽事都困難重重。

2 。好日子不能複製,隻能重新創造,這裏主要指你國內的工作。你說你國內的工作很好,你很喜歡,單位給你保留著職位說明這個“好”是雙向的,單位也想讓你回去。但時過境遷,過去的一切是否都和你記憶中,或你回去“走馬觀花”看到的一樣,都可以重來呢? 我最大的錯誤就是想複製,雖然表麵很理智地在麵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但內心深處在留戀舊的,熟悉的,親切的過去,抵觸新的,陌生的現實。 因為搬遷太多,剛建好的家,剛順手的工作,二,三年就又動一次。留戀過去的情緒就變成了對新地方的抱怨,走到哪兒抱怨到哪兒,“罵”到哪兒。但是如果有可能都倒回去重新來,一切都會那麽好嗎?

3 。實質性問題,學什麽專業這個不好說,我在這方麵做得很不好。我現在總結的經驗是:做自己喜歡的 - 不要太勉強自己,我把這放在首位,因為做你不喜歡的工作的同時,接觸的那些人你也不會喜歡。還有,哪些專業是否好就業不是絕對的,用不了三十年河東就會變成河西。隨意性強的 - 不太受地域限製,大城市,小地方都能用的上的最好。如果你丈夫的工作不會讓你們搬來搬去,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計。有長足發展的 – 現在能做,十年二十年後還能做,因為有事業心的人不會早早退休。能有收入不是第一重要,但還是很重要的。經濟是基礎,無論是國家,家庭還是個人,對於女性來說更是如此。作為一家之主(女主人),在經濟上做出貢獻是權力也是責任,別人也不應該剝奪。

沒想到寫了這麽長,看上去有點抑鬱,或有點更年了。借此機會我也發泄了心中的鬱悶。無論如何我都希望這位女士把握好自己,有個愉快幸福的生活。

附原文:

兩難!

作者: Yingxin 2010-08-23 08: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絡 -- 貝殼村

蘭兒,站在公園的綠草坪上,仰望著藍天獨自默想。一隻鴿子飛到她的麵前,兩隻眼睛直愣愣地盯著她手裏的麵包,渴望著能分享一點麵包渣。蘭兒低頭 把麵包掰成若幹細末撒落在地,不料數隻鴿子從天而落,黑壓壓的一片,還真是讓蘭兒嚇了一跳,不由得倒退幾步。看著鴿子們的吃態與爭食,蘭兒體會到強者為王 的含義。

蘭兒結婚 6 年,兒子在英國出生, 5 歲了。和丈夫互敬互愛,感情也好,基本上沒有互相惡語相傷過。相夫教子的生活主題是蘭兒婚後的標準模式。現 在,時間相對充裕了,重返工作的念頭與日加深。但是文科出身的蘭兒,在英國幾乎沒有合適的工作。到 BBC 謀職嗎?年齡,英語水平。。。絕對沒可能。

工作,是人的一種需要,自我價值的體現。做媒體出身的蘭兒,至今在國內還保留著自己的白領工作,文化部的下屬,國家公務員,工資待遇也好。

蘭兒左思右想,工作與婚姻應該選擇哪一個?

家庭中,女人沒有經濟收入,地位可想而知。即使一時沒問題,久了,就難說了。

工作是自己的,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婚姻是兩人的事,不是自己一人可以掌控的事情。

在英國,雖然可以找到一些類似勞工的工作,錢也不少。但是,蘭兒覺得如果如此選擇,就是毀了自己。除非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情形下。

蘭兒想回國繼續自己的工作,但是,婚姻就會有問題。丈夫不願意回國,兒子也喜歡這裏。

明年 2 月份是國內工作的最後保留期限。

選擇哪一個,想,想。。。。。

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兩難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