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杜卡( Paducah ,又譯帕德尤卡)是美國南部肯塔基州最西北部的一個市。說是市,充其量也就是個擁有人口 26000 的鎮, 距離最近的大城市開車至少也得兩個小時。 1999 年,我們又一次離開了朋友和熟悉的環境,搬到了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因為是個小城市,我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來後的幾個月嚐試著交華人朋友都沒有成功。突然有一天,一個電話打到家裏,電話的另一頭是個說普通話的女士。她自我介紹說她是簡太太, 比我們早些時候搬到這個地方。再聊,發現我們住同一個區,而且孩子歲數相當,都在打網球,所以相約某天在網球場相見。那天在網球場上不僅認識了簡先生和他們的兩個兒子,還認識了同他們一道來的陳先生一家,陳太太和他們的兩個乖巧女兒。原來陳家也屬同一區的居民,大女兒和簡家兩個公子上同一個學校。經過幾次接觸,發現除了簡先生來自香港外,其他家長分別來自國內不同的省市,屬不同大學的七七,七八,七九屆,這下聚在一塊兒話就多了。簡先生雖然普通話說得不靈光,但大都聽得懂,每次我們“憶苦思甜”, 他要麽靜靜地聽,要麽就讓簡太太翻譯成粵語,要麽我們就講英語。再聚幾次後,我們就自稱是“三家村”了。
實事上“三家村”的活動也不頻繁,因為各家都有忙不完的事,工作,孩子,老人, 等等。但一年內總要輪流坐莊,聚在一起吃幾頓飯:像中國的春節,美國的獨立日和感恩節,在這幾個節日前後的哪個周末。 不論在哪一家相聚,其他兩家都要帶上自己最拿手的,或是上次聚會上引起反響的菜。陳太太的家製涼粉,清爽可口,軟硬恰到好處。簡太太的粵式點心和湖南雪丸,受到所有家長和小朋友的青睞。作為張家主婦的我,當時隻是盡情享受,既沒有主動學,簡陳二主婦交流時,也沒有用心聽,所以現在隻有想起來流口水的份兒。我們是北方人,擅長做麵食,每次主要是做包子,餃子等。因為大家都準備好多,每次都是吃不了,大家都象征性地客氣一下,然後用來時盛菜的盆子盤子,把各自家喜歡的菜“兜”回家。聚在一塊也不光是吃,聊天,看錄像,打乒乓球,放煙花,打羽毛球,有不少活動,幾乎每次都要到很晚,大人小孩睜不開眼時才散。
除了在個人家外,我們也在公共場所聚餐。來到帕杜卡不久,有一個香港人在當地一家飯店的基礎上,開了一家自助餐廳, 經營美式中餐。比起當地其他中餐館來,這家的飯菜雖然最接近地道中餐, 但總是讓人覺得意猶未盡。簡太太一家也來這家餐館就餐,因為都說粵語,溝通方便,簡家和餐館的老板成了朋友,同時也方便了我們。一次我們要為另一位華人朋友送行,就去了這家餐館。在簡太太預定了“包間”坐下不久,服務員就笑吟吟地端來一鍋特意為我們做的酸辣(不甜)到位的酸辣湯。雖然是自助餐,但那天老板還是囑咐大廚給我們炒了兩個菜。
最讓我們“三家村”村民們興奮的是 2002 年六月在帕度卡舉行的一次國際女子網球挑戰賽。這次比賽是由我們所在社區的網球協會主辦,因為是國際性的,賽前我們就得知有中國運動員參加。正式比賽的前一天,我們見到那次的領隊王先生,李婷,孫甜甜和她的教練張教練,鄭潔和晏紫及王教練。能在我們這麽個小地方,觀看中國的這四位優秀網球運動員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選手比賽,真可謂千載難逢的機會。看了她們精彩頑強的比賽後,很多美國朋友對我們說,沒有想到中國人也打網球,還打得這麽好。正是對網球運動的愛好,加上對這幾位運動員的近距離接觸,從這以後我們格外關注她們參加哪個賽事和比賽情況。 2004 年雅典奧運會上,李婷和孫甜甜勇奪女雙冠軍, 2006 鄭潔和晏紫獲澳網公開賽冠軍,都讓我們興奮和雀躍。我想在帕度卡看過她們比賽的網球愛好者,也會為她們取得那樣驕人的成績感到興奮。他們或許會對人們說,他們曾親眼看過兩位中國姑娘打球。
2005 年我們一家搬離了帕度卡,“三家村”隻剩下兩家。簡家和陳家想吸收新的村民,但去那個地方工作生活的華人有限,加上年齡差距,背景不同,都不如我們原裝三家談得來。再後來,陳先生受所在公司派遣,要到德國工作至少兩年,他們留下上大學的女兒,帶著小女兒,三人去了德國。前不久又聽說簡先生退休了,他們一家計劃搬到有親戚的東部弗吉尼亞州。
“三家村”解體了,就像人們常說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想他們和我們一樣,回憶幾年的相識相處是美好的。雖然我們的職業不同,對生活,對教育孩子等有不同的看法,但也不妨礙我們互通信息,友好的往來。現在每每看到超市賣栗子,就會想起當年在帕杜卡時,隻要有一家看到新鮮便宜的栗子上市,就立刻通知另外兩家,在漲價之前,大家買了回去慢慢享用。如今我們三家聯係少了,但彼此通氣,知道各家生活穩定,各位都身體健康,三家高中畢業的孩子都上了美國優秀的大學,更有簡家大公子入住了一所很好的醫學院。
眼看 2008 就要過去了,我借此小文祝我們原“三家村”的村民們,我們所有的親人朋友們,以健康的身心,迎接新的一年 .
附相片:“三家村”的孩子們與中國女子網球選手晏紫,李婷,鄭潔和孫甜甜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