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上的精湛詮釋
——看電影《關連長》
連長,雖然是一個低層軍官,但卻是戰鬥部隊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是率領士兵衝鋒陷陣或者是防守陣地的第一線指揮員。通常他手下有三個排長,十幾個班長,一百一十幾號人馬,他本人不僅要勇敢無畏,也要有相當的頭腦,能夠根據瞬息萬變的情況獨立指揮作戰。因此,能當好一個連長的人才會在日後成為一個優秀的指揮員。也就是說,連長當好了,當營長,甚至當團長也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往往就體現在連長的水平上。有過硬的連長必然就會有過硬的連隊,這個連隊也必然是一支無堅不摧、無敵能克的軍隊。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一部影片講述的就是一個連長的故事,而且這部影片的名字就叫做《關連長》。這部影片是新中國建國之初,於1951年上映的。是由中國電影的天才石揮執導並主演的。影片改編於一篇同名短篇小說,小說的作者叫朱定,當時隻有二十歲,是一個革命青年。石揮發現這部小說後,親自由上海到了北京,很快就同作者商討並落實了購買小說版權,改編成電影劇本的事宜。
電影劇本是由楊柳青改編的,這個人是石輝的大哥,之後不久石揮再一次自導自演的影片《我這一輩子》的劇本改編也是出於楊柳青之手。短篇小說《關連長》隻有幾千字,可是最終能夠改編成一部生動感人的電影劇本,一定是有許多細節是再加工創作的了。石揮又從導演的角度,把這個劇本拍成了一部一小時三十八分鍾的影片,讓關連長成為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成為一個令人過目難忘的銀幕形象。
按理說,關連長隻是一個小人物,可是石揮以一個藝術家的頭腦,敏銳地意識到正是因為這個人物很渺小,所以他身上的那些精神與品質才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與說服力。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個革命軍隊裏的連長的所思所想,所作所謂,自然也能夠折射出這支軍隊的素質。當年解放上海時,解放軍是在夜裏進城的,當早上市民起床後,驚訝地發現一支陌生的軍隊,寧肯夜裏就露宿在街道上,也決不去擾民。解放軍的這個舉動一下子感動了千千萬萬個上海市民,他們奔走相告,口口相傳,這支神奇之師的美譽便不翼而飛,有口皆碑了。
石揮就是當中的一人,他目睹了這支軍隊的壯舉,因此對這些軍人頓生了崇敬之情,同時也充滿了好奇之心。又因為他是電影人,他自然會有一種要把這支愛民的軍隊搬上銀幕的強烈願望。所以當他發現朱定的小說時,他如獲至寶,馬上就開始實施他的這個美好的願望了。為此還到部隊裏深入生活,細心體會軍人的內心世界。最終拍出了這部出色的影片。可是,沒有想到的是,他卻踢到了鐵板上。好心沒有好報,電影公映後,遭到了嚴厲地批判。
當時給這部電影羅織的罪名是,宣揚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進而上綱上線到是醜化人民軍隊。這個罪名可不輕,石揮就是一個藝術家,並不是黨內人士,又不像趙丹在黨內有好朋友。拍攝這部片子的又是一個私人電影公司,按理說,他們在建國伊始就能夠願意拍攝這樣一部片子,是非常值得讚許的。可是卻費力不討好,從此為石揮的藝術之路蒙上了一個無法抹去的汙點,在新中國自導自演的第一部影片就遭遇了滑鐵盧,石揮心裏是多麽的沮喪與不解是不難想象的了。其實,石揮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也許是命該如此,是禍躲不過。《關連長》上映之前,《武訓傳》被先褒後批的戲劇性變化,就足以宣告了《關連長》在政治上不會有什麽好下場的。果然,《關連長》連《武訓傳》都不如,上來沒有得到一句讚譽之詞,立即就被無情地槍斃掉了。所有的媒體都異口同聲地批判這部影片,沒有給予它片刻的喘息時間。也難怪,中國最高領導人批判武訓傳而發出的責問之聲,還如同炸雷般地響在那些人的耳邊,誰還敢沒有記性!對於這部說著山東方言的電影作品,還有什麽好說的,一定是要寧左勿右地先批判它一頓才是穩妥的。石揮縱然有一腔謳歌新型軍隊的願望,也沒有用。他生不逢時,沒有趕上對的時間與機遇。
可是觀眾的反映卻是截然相反的,沒有人不說這個關連長很可愛,很偉大。他不僅要消滅敵人,更想到要怎樣保護好老百姓,特別是當他知道敵人的團部指揮所,是利用一個孤兒院做掩護的時候,關連長很掙紮,眼看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距離上級交給的完成任務的最後時間已經迫在眉睫了,他不能再猶豫了。在消滅敵人,完成任務與保護孩子的兩難中,他堅定地做出要先保護孩子的決定,為此他不允許對那座建築物采取炮擊的預先作戰方案,而是寧願拚刺刀,與敵人短兵相接去完成任務。這就是影片遭到打壓批判的關鍵原因,然而這也正是這部影片能夠不同凡響,而大放異彩的不朽之處。
當時向《關連長》發難的一個理由就是,那些孩子如果是剝削階級的後代,也需要那麽仁慈地對待他們嗎!這個發問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很恐怖的,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還是問得出口的!而且是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就像是真理在手的樣子。所以,當石揮以一個藝術家的真誠無偽,同他們麵對麵的時候,還能有什麽辦法呢?連招架之功都沒有,隻能屈辱地去認罪檢討了。可是,今天看,這正是藝術家的高尚情懷!在石揮的眼裏,一個革命的軍人也必然應該如此。當一個軍人能夠保護人民,尤其是能夠保護兒童,而不去保護時,就是莫大的失職,是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的嚴重過失。
影片中塑造的關連長就是一個這樣的軍人。影片一開始,文化教員來報到了,通訊員到處找關連長,最後在一群孩子堆裏發現了關連長,當時他正跟他們玩,給他們講故事。後來關連長與文化教員談心時,也說過,革命是什麽,不就是為了下一代,讓他們能夠過得更好嗎!而且在訓練中,關連長是十分注意保護老百姓的利益的,看到戰士們打鬧,踐踏了老百姓的莊稼時,他就大發雷霆,狠狠地批評了違犯紀律的戰士,並表示要領著他們向老鄉道歉。正因為有這些鋪墊,所以到了後麵,當關連長在陣地上看到孤兒院的孩子與老師們,被敵人挾持在指揮所裏當人肉盾牌的時候,他就不能置孩子們的安危於不顧了。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戰爭片,可是卻又是一部充滿了人性之善的情感片。關連長和連裏的戰士們說的都是山東話,關連長就是一個山東大哥,真誠樸實,心地淳厚。看上去他是一個粗人,大字不識幾個。可是他的心卻不粗,性格也不粗俗,更不是蠻橫不講理的人。他也有缺點,遇事容易壓不住火,但是他又知錯就改,非常尊重戰士。所以他的威信很高,戰士們都從心裏愛戴他。關連長是一個真實的人,他不僅僅是一個軍人,還是一個充滿了愛的人。他愛戰士,愛老百姓,愛孩子,不是愛人如己,而是愛人超過了自己。
為了保護孩子他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然而卻被他卻成了被批判的靶子,莫名其妙地被戴上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大帽子。這頂帽子戴在一個出身貧苦,又為革命出生入死的人身上,真是極大的笑話,也是一個莫大的悲哀。但是,關連長並不能因為被這樣地批判了,就被永遠地打壓下去了。在觀眾的心裏,關連長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原則,又有情感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健全的人。
石揮在舊中國有話劇皇帝的稱號,並演出了多部電影。新中國誕生了,他沒有跑去香港,而是留在了上海,他滿心歡喜地迎接新政權,一心要用新思維,新觀點,為新社會拍出一些好電影。他不僅有這樣的願望,他也有這個本事,並且也做到了。《關連長》就是他在《我這一輩子》之前精心打造的一部經典之作。兩部電影都是石揮的嘔心瀝血之作,特別是《關連長》更有時代感,在中國電影史上,這是一部描寫軍民魚水之情影片的開山之作。
這部影片當年被批判的種種理由,恰好都是它的精華所在,在今天也越發顯出它的超越與不凡。今天人們所強調的,正是六十三年前石揮通過《關連長》就早已經強調過的。人道主義的精神沒有什麽不好,也根本不是資產階級所獨有的,即便是一個沒有文化如關連長那樣的人,照樣也可以擁有它。即使是在戰場上,在千鈞一發之際,關連長所表現出來的,正是因為這種精神而產生出來的信念與力量。
因此,關連長這個藝術形象不僅沒有醜化解放軍,反而為解放軍增光加彩了不少。正因為有關連長這個人物,人們才對這支軍隊有了更深的認知與感情。關連長的存在與否,應該是正義與非正義之師的試金石。以藝術上的精湛詮釋,石揮不僅締造了關連長這個角色,也放大了他在人性上的偉大之處。正是這個原因,讓這部影片充滿了新意,也讓關連長這個人物越加得真實可信,又感人至深。
一部上好的影片卻被無情地批判了,隻能證明了那個時候的不正常。關連長沒有錯,石揮也沒有錯,但是他們卻是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為此《關連長》被塵封了幾十年,石揮也在五十幾年前就了斷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關鍵是所造成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也是長期的,這也是在以後的歲月裏,能夠引發文革這種浩劫的一個深層原因。這樣的慘痛教訓有一次就足夠了,絕對不應該再有第二次。《關連長》未死,石揮永在。
電影《關連長》鏈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uE6KBB-y0E
石揮早成名了60年。。。這是他的光榮,也是他的悲哀。。。
----石揮的人道主義情懷是無可挑剔的。但是老毛的無產階級理論是堅決反對人性觀的,認為那是資產階級的糟粕。所以石揮所表現的“關連長”在中共軍隊中並不存在(曾經存在過也會被消滅掉的)。
悲呼,偽人當政、天才不存。
非常感謝!加上“電影”一詞作定語,再去掉了“演員”兩個字,後麵的“演出”換作“主演”,頓時就字通句順,而且語境也更準確了。
另外,正是因為難以相信,才越發說明這部片子的立意是超前的,石揮的人道主義情懷是令人欽佩的。這也是他作為藝術家所擁有的一種境界。
-----------------------------------------------------------
。該片由中國的電影天才石揮執導並主演。(有點Picky, 請原諒。隻是原句的語法太off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