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綴

定格瞬間 記錄心情
個人資料
點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愛得起,也輸得起——看電影《走出非洲》

(2013-10-21 16:03:37) 下一個







愛得起,也輸得起
——看電影《走出非洲》
 
早在《英國病人》出現之前,在北歐丹麥,在黑非洲的肯尼亞土地上,也有一段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的故事,名為《走出非洲》。雖然兩個故事毫不雷同,但是感人的力量卻也是別無二致。並且,兩部影片都獲得了殊榮,前者贏得九項奧斯卡獎,後者也把七頂奧斯卡桂冠戴在頭上。兩部影片的問世時間相差十年,兩部影片裏故事的結尾時間也相差十年,但由於後者是一部自傳體故事,時間跨度將近二十年,所以兩個故事的時間差應該是十到三十年。
 
如果兩部影片還有可比性的話,那麽《英國病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劇,而《走出非洲》則是一部看似悲劇,但又是一部對往事充滿了不舍之情的正劇。前者充滿了震撼,後者則是在回首與回味中重溫了一種充實與眷戀。所以,兩部影片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麵,都是生活的存在,沒有排斥性,也沒有可比性。就好比有的愛情就是轟轟烈烈,有的愛情就是平平常常,如此典型化的兩種表現形式,包攬了愛的所有變異與特征,成為大千世界裏最不能缺少的壯麗景觀。
 
從故事內容來看,《走出非洲》的片名並不恰如其分,但是卻極有蠱惑性,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氣派,很像是一部史詩性的文獻大片。其實,它僅僅就是一部有關愛情與事業的一種劇情片,雖然有著非洲景物的背景為襯托,但確實沒有什麽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什麽引人入勝的懸念,更沒有什麽峰回路轉的驚喜。劇情平淡,節奏緩慢,甚至是有點平庸與笨拙。然而,正是在那些貌不驚人的描述當中,卻塑造了一位鮮活生動的女性。開頭時,更多地看到的是她有些小機靈,甚至有點兒用青春賭明天的架勢。可是劇情拉開之後,便越來越清楚的看到這位女性身上有許多閃亮的品格與氣質,著實不能不令人對其刮目相看。
 
首先,她很勇敢,意誌又堅定,而且智商也夠用,在被動中她有本事將局麵扭轉過來,成為主動。情人欺騙了她,作為報複,她轉而向情人的弟弟示好,以金錢作交換,引誘他上鉤,達成了一樁婚姻交易。她不至於糊塗到會對沒有愛情的嫁娶寄予厚望,但是她能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在家裏坐當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還不如先飛出家門,到遙遠的非洲大地去冒一次險。誰說愛情不可以因時而為?誰說看上去不靠譜的婚姻就不能地久天長?雖然她的丈夫是她用計謀與利益換來的,她隨他一起到非洲可是想著要與他白頭到老的。她十分欣喜自己被嫁出去,向往著她的這個婚姻會逐漸走入正常。她覺得做一個婚姻裏的女人,做一個男人的妻子這件事讓她很興奮,很自豪,所以當她剛到非洲時,逢人就告她是某某人的妻子,雖然那時還沒有履行結婚儀式,但她的激動已無法掩飾。
 
不過,她可不是一個可以被人隨心擺布的主兒。她很有主見,絕對不給丈夫造成一個錯覺,以為她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雖然她有原則,但又決不固執。當她得知丈夫在沒有同她商量的情況下擅自改變了農場的經營方向後,雖然非常氣憤,不過她還是能夠以大局為重,認真思考當中的合理性,最終欣然接受,並且積極推進之。在同丈夫的關係上,她發現丈夫的心思並不在家裏,也不在她的身上時,雖然她很痛苦,但是所做出的應對還是非常理智,很有彈性。她沒有堅持去改變丈夫,也不是回敬以冷戰,而是任由丈夫去做他願意做的事,反而還感謝他很誠實,向她說出了心中所想。此舉不僅給足了丈夫的麵子,也讓丈夫大大地出乎意料,以至於頓時對她產生了一種敬重與感激之情,眼睛直勾勾地注視著她,口裏念念有詞道:“我喜歡你,很喜歡。”
 
像每一個正常的妻子一樣,她不會樂見丈夫的不忠,可是她又能夠隱忍不去大吵大叫,更不會大打出手。就連她被丈夫傳染上了梅毒,也沒有對丈夫惡語相向,反而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應該趕快去看醫生。當然,她的忍耐也不是沒有限度的,當新年的鍾聲敲響,在歡樂的人群中她卻找不到應該與她接吻慶賀的丈夫。回家的路上,在汽車的後座上她發現了被一個女人遺忘的內衣。這時她還是壓住了氣,隻是語態堅定地告訴丈夫他不必再住在家裏了。她向丈夫下了逐客令。顯然,這是對付一個風流成性的男人最正確的決定。但是她還是把他當作朋友一樣的與其相處,丈夫需要錢還是會找她要,她也不計較,有求必應。
 
她不僅把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對當地的村民有著發自內心的關懷與感情。她去見當地酋長,穿著隆重,彬彬有禮,言語得體,有時還帶著不薄的禮物,表示出了對酋長的充分禮敬。她看到村裏的少年人腿上生瘡流膿,她不僅心生悲憐,堅持要這個少年去她那裏擦藥。為了能說服他去醫院,她言詞懇切,又很幽默,想盡一切辦法地鼓勵這個黑人少年有勇氣去醫治腿疾。她在忙碌之中還不忘要讓村民兒童識字讀書,為此她建了校舍,把孩子們招聚來,聘請神學士給孩子當老師。她的愛心都被村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所以她在當地的威望很高,村民們都喜歡她,愛戴她。
 
她與丹尼斯相識後,便成了朋友。由於其間的過程也不算短了,他們漸生情愫,成為戀人。做為女人,她希望能夠跟所愛之人結成連理,能夠朝夕相處,共同生活。她的這個願望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這也成為她與丹尼斯的戀情無法維係下去的重大障礙。如果說前次她向丈夫下了逐客令是因為原本那個婚姻裏的愛就很寡淡,再經過丈夫的折騰,那有限的愛已經被傷害得麵目全非的話,那麽這次她讓丹尼斯離去,則是完全出於對愛的尊重與執著。當她發現丹尼斯並不會進入婚姻裏的時候,她痛楚之極,也失望之極。無奈之下,她隻好忍痛割舍了這段讓她看不到出路的戀情。
 
她的果決,她的堅毅,她的不同凡響之處在這裏被表現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從少女時代開始,她就試圖做自己命運的掌握者,到了非洲後又經曆了這麽多,隨著閱曆的積累,她也越加成熟。她渴望有愛,但卻不想隻是愛而沒有歸宿。她不僅要做一個戀人,更要做一個妻子。雖然因為得過梅毒,她不會再生育,但不影響她要與那個被稱作她丈夫的男人廝守一生。達不到這個目的,她就毅然鬆開手,放棄了這段感情。她的清醒,她的灑脫,她的睿智,她的當機立斷,均讓人不能不肅然起敬。
 
因此,就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當她的咖啡豆工廠被大火燒掉之後,她在這塊土地上就再也沒有了賴以流連的理由。不僅她的愛情,她的婚姻沒有了。她的事業,她的農場也沒有了。既然如此,她還留在這塊土地上做什麽呢?在滿目瘡夷的廢墟麵前,她很冷靜。她做出了決定,她該回去了,回去她的故國故鄉,那個生她養她的地方,她從那裏出來,再回到那裏去也是理所當然的。
 
此時此刻,母親和家裏人給她的投資款的付諸東流,固然讓她心痛難過,可是同農場裏的村民比起來,金錢上的這些損失又算得了什麽!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她走後,那些村民怎麽辦?他們到哪裏去居住?總不能讓他們流離失所,無地可居吧。所以,她謀劃著要給村民們再找一塊土地,以供他們生存居住。可是這件事情談何容易,大英帝國的每一寸海外領地,都是英國皇家的財產,不可能免費提供給那些村民居住使用。
 
困難是有,可是她不怕,因為她有毅力,再說屈服也不是她的性格。而且她認為村民本來就是那塊國土上的主人,他們有權利得到一方賴以生養的土地。本著這個信念,她逐一拜訪了所有有關的權力部門,竟被一一拒絕。無奈之下她決心背水一戰,趁著新任總督履新儀式之際,向新總督跪求陳情,希望他能夠網開一麵,為她農場裏的村民通融出一塊居住之地。貴族出身的新總督哪裏有這個氣魄能答應這樣的請求,倒是總督夫人很有點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她做主答應了下來,因她的精神感動了這位夫人。
 
在關鍵之時,丹尼斯出現了,他聽說了農場被毀於一旦的消息,他來就是要告訴她,他可以幫助她。可是她謝絕了。理由是,她要“有價值地活著,不想成為被丹尼斯收養的難民”。丹尼斯的局限在此時又不可救藥地暴露無遺,他沒有力勸,也沒有堅持,而是點到為止,就不再說什麽了,就等於是聽任了她的意思,任由她放棄已在非洲建立起來的生活,返回老家。也許這是民族性上的顯著不同,在丹尼斯的意識裏根本就沒有為了朋友,為了心愛的人可以兩肋插刀的概念。他真是太客套,太尊重對方的意願與感受了。她不用他幫助,他就真的不出手相助,並絕然地不再談論此事。
 
這也許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私吧,至少是一種自我保護了,丹尼斯始終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當然,情分還是有的,他答應她,當她啟程回國時,他會來送她,直接把她送到上船的港口。她欣然接受,可是,誰也想不到的是,這次相見竟成了他們的永別。丹尼斯的小飛機失事了,他在空難中離開了這個世界。聽到這個噩耗後,她錯愕,震驚,一時間無淚,無語,無表情,整個人像是被五雷轟頂般,木然呆坐,一動不動。
 
葬禮上,她深情地回顧了她所了解的丹尼斯,在結尾時她低聲說道:“丹尼斯不屬於我們,也不屬於我。”接著,她抓了一把土,緊緊地握在手裏,轉身便默默地離開了。丹尼斯看似比她的前夫好了不少,是一個很幽默,也很解風情的人。然而在本質上,這兩個人實際是一樣的。前夫不以家為重,不把妻子放在心上,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丹尼斯則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完全是一個遠離現實的另一類不負責任的人。就像丹尼斯的朋友柯爾所說:“他喜歡送禮物,卻不是在聖誕節時送”一樣,他隻要愛的內容,不要愛的形式,他不接受婚姻,抗拒這個形式。他隻願意對每一天的事情負責任,卻不想對一生作出承諾。
 
歸根結底,他隻能做情人,不能做丈夫。他也滿足於隻做情人,不做丈夫的人生角色。也是她看得準,她直言不諱地點到了要害:丹尼斯“看似什麽都不要,事實上卻是什麽都要”。也就是說對自己有利的都要,對自己不利的都不要。他隻要來去自由,卻不要因為愛而必須承擔的任何責任。從危害性上講,丹尼斯比她的前夫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更迷人,更有偽裝性,也更會誤人前程。幸好她頭腦清醒,始終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丹尼斯的魅力迷住了她一時,卻無法迷住她多時。她寧缺勿濫,沒有婚姻,就連愛也放棄。
 
不用說,影片中的兩位男主角是同一類人中的兩個極端的個體,他們共同點都是相當的自我。他們想的都是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會為了對方放棄自我,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麵對這樣的男人,女主人公也很會條件反射般地捍衛自己的權益。她抵達非洲的那天便與丈夫匆匆完婚,但是當晚兩人的交談卻很不投機,眼看著就要不歡而散,不過做丈夫的還是在最後一分鍾克製了自己的憤怒,也許他是想新婚的第一天不應該就弄得如此劍拔弩張吧,於是在離開餐桌時他勉強親吻了妻子。由於他有氣,所以這一口親下去就像是一種施暴或是懲罰,狠狠地,重重的,十分生硬,又十分滑稽。這時的她像是想起了什麽,也掰過丈夫的臉,狠狠地回敬了丈夫一個凶巴巴的吻。這是一個很有些誇張的橋段,很突兀,也很喜劇化,充分張揚了他們的個性。
 
編導在這裏要詮釋的是,丈夫畢竟是個貴族,一定還要有些紳士風度。妻子呢,則是順水推舟,給了丈夫一個台階,同時也堅持了她的女權意識,在男女平等上絕不示弱。這場戲,也暗示了他們是多麽不協調的一對兒,正像丈夫在他們的唇槍舌劍時所回擊的:“你花錢買的是一個男爵夫人的名分,而不是我這個人”。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他們的婚姻裏也埋藏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就象不定時的炸彈,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發生爆炸。事實上,很多女人交出了愛情之後,就成了男人的附屬品,其根源就是逐漸放棄了自己的權利意識和相關權益。影片中的女主角在這一點上卻從沒有迷失自我,不過她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她始終都要像個男人一樣,家裏的事,家外的事,凡事都要她親力親為,勞碌勞苦,沒有休止。她是一個女人,卻比一個男人還累。
 
從藝術手法上看,《走出非洲》更像是一部舞台劇,人物間的大段對白,超出了電影的特定模式,但是並沒有因此而帶來枯燥乏味。相反,劇情更顯雋永,也更有可看性。加之如詩般的畫麵,別具特色的黑非洲自然景物,再配以動感低回的音樂,還有名氣十足的帥哥靚女影星的演繹,令這部影片洋溢著濃鬱的文藝氣息,成為愛情劇的另一類經典。並且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這部影片均具有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鮮明特征,它的特殊性與不可複製性,讓這部影片成為一部獨一無二的與非洲生活有密切關聯的佳作。
 
女主角最初到來之時,因為急於找尋丈夫,而貿然進入到女人不可進入的殖民者俱樂部的酒吧裏,結果被趕了出來。可是當女主角結束了在非洲的生活,就要離開的時候,卻接獲俱樂部的邀請,希望她能接受祝酒。當她走進那個酒吧時,所有的男士都起立迎接她,她端起一杯威士忌,一飲而盡,以表謝意。影片開始時,她隻是一個剛剛遠嫁到非洲的一個普通女子。影片結束時,她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女人,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與尊重,包括這些當初拒絕她入內的男士。這其間,彈指一揮就是18個春秋。
 
往事多美好,在非洲的時光,就是她青春燃燒的歲月。在那裏她得到的歡樂與滿足多過沮喪與失意,因此她對那段經曆充滿了珍惜與深情。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那裏的野生動物與如畫般的風光,都成為她鐫刻在心的珍藏。所以,她的故事有悲情,但是不悲哀。她的農場,她的事業,功敗垂成,但是沒有什麽大不了。她贏得起,也輸得起,雖敗猶榮。在感情上,她愛過,追求過,努力過,爭取過,等待過,成功過,也失敗過,不過她並不計較,更不患得患失。她是一個拿得起來放得下的人,自然是愛得起,也輸得起。與所愛之人,做不成戀人就做朋友,不當丈夫,也不是對頭。她的豁達,她的平和,她的獨立,還有她的大度,大氣,與人為善,為她贏取了人生的嘉獎。
 
她回到丹麥與皚皚白雪為伍,但卻不會感覺寒冷,因為非洲的陽光和非洲人的真誠都溫暖在她的心裏,那裏的一切都讓她曆曆在目,終生難忘。她的故事也是一種綺麗的景致,讓他人為之驚奇,為之感動,為之讚佩。她就是凱倫·柏利森女士。懷揣著憧憬,她走進非洲。甘苦具嚐之後,她又走出非洲。進的果斷,去的從容,波瀾不驚,淡定以對。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既普通,又不普通,既平凡,又不平凡。或許可以這樣來形容她,這是一位有著傳奇般經曆的堅強女子,她的事跡,她的回望,就像是一束束焰火,臨空綻放,耀眼奪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egchen' 的評論 :

Meg好,多謝你的感言與鼓勵!一部經典般的電影作品能給我們帶來的美學衝擊與感受真是太多了。我們理解的再多,也隻是當中的很小一部分,並且每個人都會有側重點不同的感悟,這就應該是文學藝術的價值與魅力吧。

朋友間的每次交流,都會讓我們的視角與思考有所擴大與提升,很有得著與學習。你的反饋尤其如此,非常感謝。。。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twadk' 的評論 :

多謝鼓勵和反饋!這位朋友就生活在女主角的故鄉,真是令人驚羨。她不僅有美好的人生經曆,還能夠把它寫下來留存世間,真是太有貢獻了。也確實要感謝編導與製作團隊,奉獻了這麽好的一部影片,不僅使人們能夠從中得到感動與激勵,也是對她本人的一種極大肯定與禮敬。。。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inaNemo' 的評論 :

多謝交流!我們的認知一定是因時因地,因所見所聞所經曆的不同而不同的。一部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更是蘊意無底,會讓我們什麽時候看都會有新的看見與感動。這部影片就有這樣的深度與魅力。。。


megchen 回複 悄悄話 問好點綴君!又是洋洋灑灑的一出色大篇,謝謝你的分享。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喜歡的就是它不緊不慢的敘事風格:抒情而詩意。這部電影是根據丹麥作家的自傳體改編的,所以旁白很多。

你對丹尼爾的評價非常有意思:丹尼斯“看似什麽都不要,事實上卻是什麽都要”。我倒從來沒有這樣(朝深度)想過他,覺得他想要過的生活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飛機沒有失事,可能他也不會與女主人過安定的婚姻生活。不是愛她不夠而是無所牽掛的生活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我自己年輕單身的時候有過一段時間就跟丹尼爾的想法和想過的日子是一樣的,所以能理解一點點他的感受吧。看這部電影時,非常喜歡這個人物。

演員梅麗爾沒有作家本人那麽養眼秀麗;真實的丹尼斯沒有Redford那麽英俊但靈氣逼人。看過他幾張照片,能理解女作家為什麽會愛上多才多藝的他。
ytwadk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影評,謝謝分享,很幸運我現在就住在電影女主角的故鄉,而且離她的故居不遠,從對丹麥人的了解和讀後你的評論,對電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應感謝電影製作人員,畫麵,演員和音樂,使她的經曆更錦上添花。
ChinaNemo 回複 悄悄話 看完先生影評才發覺少年時看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看懂。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