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綴

定格瞬間 記錄心情
個人資料
點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段被定格的曆史——說說電影《1942》

(2013-07-01 14:56:40) 下一個







一段被定格的曆史
——說說電影《1942

 

 

“我籌備過三次,2000年、2002年、2004年都沒能拍成,最後一次是在2010年,我們真的開始做這件事了,把電影拍出來。”——— 馮小剛

 

 

在中國影視界,馮小剛絕對是個異數。他並非科班出身,出道時又名不見經傳,可是沒有人能夠漠視他身上的才華。就像他會畫畫,很有美術上的天賦,因此也就必然會有一種藝術上的悟性與能力。所以他能從央視的一名舞台美工做起,直到躋身於影視劇的導演行列。一路走來除了他自身的天分與努力,也是遇到了很多提攜他,幫助他,信任他的貴人與伯樂。所以他一天天壯大起來,在影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要角兒,一個大腕級的人物。與他同時期的導演相比,他是一個典型的後來居上者,那些曾經遙遙領先於他的名導,大導,沒有多少時間就煙消雲散,成為曇花一現的過氣人物,被他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唯獨從最低層起來的他卻愈戰愈勇,有如日中天之勢,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影視界的標誌性人物。他的作品也越來越成為中國當代影視製品的代表作,既叫座,又有娛樂性,同時也有相應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特別是自2007年以來他所拍的三部影片,《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和《1942》,每一部都是嘔心瀝血之作,每一部也都代表了馮氏作品已經進入了一個對曆史和人性進入深刻思考與反省的階段。馮小剛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提升了他的作品。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的電影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電影史上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嚴格地說《1942》不同於《唐山大地震》,不是一個完整概念上的劇情片,裏麵雖然有故事的主線,也有相關人物及其命運的來龍去脈,但是這部影片首先更是一部史實片,由於人物眾多,場麵宏大,劇情慘烈,所以在巨大曆史背景下的這部作品,所有的故事與人物都是為了圖解這段曆史而加添的注腳,都是一些遠距離的鏡頭,都是一些粗線條,不需要細膩的雕琢。惟有那段真實的史實以及它背後的真相,才是編導要著意表現的主體。因此《1942》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將天災與戰爭融為一體,將底層黎民百姓與國家上層人物貫串在一起說事兒的先例。這種大而化之的表現手法,讓曆史上的這場災難更客觀,更立體,更有鮮明對比性地呈現在今天人們的麵前,從而讓人們可以最大程度地從溫故而知新的啟迪中,為在當年那場災難中,死於饑餓的300萬生命獻上應有的祭奠。

 

那個發生在以河南省延津縣為中心的巨大悲劇,雖然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但卻是一個吃人的老虎口,時過境遷後的人們可以不知道這件事,但是作為曆史中的一個章節,卻不可以被遺忘。影片正是以此事件為載體,全麵揭示了有關各界人等在這個悲劇麵前的不同反應與表現。曆史在電影畫麵中被定格,被聚焦,被分解,被審視。人們被吸引在鏡頭前駐足品味,或是搖頭歎息,不勝感慨。或是悲從心來,怒不可遏。積弱如病夫的中國,到了公元1942年還是那麽得不堪一擊。一場旱災,就能使上千萬百姓流離失所,孤立無助。茫茫中原,一片赤地千裏,餓殍遍野的慘象。這不能不讓人仰天長問,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為什麽都到了20世紀40年代,還會發生這等慘案。毫無疑問,這也是這部影片旨在追問與探索的要點。

 

被長工們稱為老東家的範殿元,是鄉間的一個富戶,大饑荒來臨後成為饑民的搶奪對象。影片一開始就是從十裏八鄉聚集而來的饑民手持火把,把範家團團圍住,明火執仗地打家劫舍。事後,當地縣長向省主席報告說,延津縣72大戶悉數被搶。這究竟是河南的民風,還是那個社會所滋生的必然痼疾?這種暴民的屬性,令人不敢恭維,也無法同情。他們沒有膽量搶掠公家的糧倉,卻能夠毫無顧忌地向民間的殷實人家發難。為此老東家不僅傾家蕩產,還失去了唯一的兒子,最後隻有跟著難民隊伍離鄉背井去躲災。他滿心以為,用不了多久,災荒過後,就會再回來。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一路上不僅有日軍飛機的連番轟炸,還有國軍士兵的搶劫欺壓,如此火上澆油般的重創,令本來就已經非常可憐的災民,在逃荒的路上苦苦掙紮,奄奄待斃。

 

本來是躲災的老東家最後也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災民,不僅一貧如洗,還賠上了妻子,兒媳,小孫子的性命,還有親生女兒的前程。到最後,孑然一身的他與逃難的人反向而去,好心的災民見狀問他為什麽已經到了陝西的地界,還要往回走,回去河南,那不就是死路一條嗎!他心裏說,死了才好,就是死也要死在離家近的地方。後來他在路邊看見了一個在餓死的母親身邊哭泣的小女孩兒,這才讓他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影片就在這對衣衫襤褸的一老一少的回家路上結束了。

 

至此影片的主題回到了那個早已被公認的命題,那就是對於曆世曆代的中國百姓來說,日子再艱難也要活下去。活著是他們的唯一信念,也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他們用悲慘的人生不斷地證明著一個真理就是,人隻有享不了的福,卻沒有遭不了的罪。以老東家為例的災民,在遭受了滅頂之災後,還能夠從死人堆裏走出來,頑強地活下來。這個堅韌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這也是中國人生生不息,國運再壞也沒有被外族分解與同化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大概隻有兩個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就是中華民族。猶太人靠著對上帝的敬畏,始終保持種族血統的純潔性,而且他們的凝聚力就是不可戰勝的武器,不管多麽強大的敵人也打不散他們。中華民族雖然曾經是一片散沙,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堅持,加上吃苦耐勞的毅力,以及逆來順受的韌性,使得中國始終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無人能夠撼動。中國人不管處境多麽艱難,生存下去的意念與堅韌不拔的意誌,始終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可靠保證。

 

片尾字幕出現了,隨之而起的是一曲低回沉重的音樂,可是沒有人會從心裏認為這部電影演完了,他們仍然端坐在座位上,心思久久難以平複。說明觀者完全被劇情吸引了,感動了,震撼了。他們一時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無法解脫。這個結尾所昭示的藝術感染力比《集結號》更強烈,比《唐山大地震》還有過之無不及。這不能不歸功於編導的功力。電影劇本是由小說的原作者,著名作家劉震雲親自操刀的。他用大視野詮釋了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以小見大,又深刻地還原了那段充滿了控訴的曆史。所以這部片子也能夠讓導演放開手腳,大有用武之地,也讓演員有了很好的表演空間,所以到了最後必然也會深深地感染觀眾,令人深陷其中,唏噓無語。

 

從表現手法說,這部影片的劇情自始至終都穿插在災民與政府高官顯貴,以及國際知名記者與天主教會之間。這樣的表述過程,令故事更有可看性,也更有可信性與權威性。也令這部影片就更像是曆史中的一個片斷,生動真實,曆曆在目。而且它讓人看到的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一個人口大省因旱災發生了饑荒,卻無法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他們不僅不救災,反而還向災區攤派任務,征集軍糧。真是天理不容,人怒難平。那個河南省主席麵對災情想的是怎麽能免掉軍糧,而不是積極救災。堂堂的一個地方大員,河南老百姓的父母官,竟然都不如一個美國記者,後者能把災民的生死存亡當作燃眉之急放在心頭,為災民多方奔走,不遺餘力地呼籲政府進行緊急援救。與此同時,對災民最有同情心,也最出力的還有天主教會的神父,靠著上帝的旨意他們始終與與災民在一起。

 

至於那個國民政府的首腦,真是令人失望。他裝腔作勢,官話連篇,本質上根本就是置災民生死與不顧。倒是侵華日軍的高級將領很有頭腦,他竟然想出了要救濟河南災民的詭計,以便為他的戰爭目的服務。他這一招擊中了蔣介石的心虛之處,他特意向前來述職的河南省主席詢問,到底有沒有災民因為吃了日軍的救濟糧,就幫助日軍打國軍的事?不過,不管真相如何,也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日軍的這一招的確是技高一籌,連敵軍都向災民伸出援手的這件事,讓蔣介石很下不來台。同時在天下人都知道河南發生了很大的饑荒的情況下,他也不能再裝聾作啞了,必須得有所表示了,於是終於給河南的災民調撥了8000萬斤救濟糧。

 

令人無法想象的是,正是在政府同意發放救濟糧之後,老東家和逃難的災民的處境非但沒有半點改善,反而是雪上加霜,更加艱難,就連賴以維持生命的木皮都沒有的吃了。因為這些救濟糧根本就沒有幫助到已經在瀕臨死亡的災民,隻是肥了當官者和不法商人,他們從中克扣,變賣,中飽私囊。已經走到洛陽的災民,因為不是身處救濟糧發放的地區,而無權享受救濟。老東家鬥膽問了一句,那我們怎麽才能得到救濟,那個冷血軍警竟然說,你們再順著來路走回去吧。可見那個政權的殘暴與毫無人性是多麽得令人發指,這樣的政府是肯定要垮台的,失道寡助,民心向背,正是他們用無德與貪婪埋葬了自己。在這一點上,這部電影有淋漓盡致的揭露。

 

河南省主席召集屬下局長們開會,研究救濟糧的發放辦法時的那場戲,就令人瞠目結舌,那些為官者一事當前就沒有一個人把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是在為他們的小圈子的利益打算盤,而且說得又是那麽好聽之極,振振有詞,冠冕堂皇的。其實說穿了,就是舍不得將救濟糧白白地發給災民。這一群人本來就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吸血鬼,已經習慣於連雁過都要拔根毛,更何況有8000萬斤糧食要過他們的手,他們怎能善罷甘休。由這樣一群根本就不把災民疾苦放在眼裏的政客組成的政府,想不眾叛親離,想苟延殘喘都難,終於難逃滅亡的下場。

 

說到影片裏的那個國軍司令,那更是一個衣冠楚楚卻又卑鄙無恥之徒,率40萬之眾的精銳之師,竟被區區6萬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死傷30餘萬。在日軍麵前沒有本事,可是不耽誤他在老百姓麵前橫征暴斂,大施淫威。不交軍糧,就可以把河南省的兩個局長扣住當作人質。這哪裏還像一個法製社會下的高級將領所為,純粹是一幫江湖土匪的惡劣行徑,令國家蒙羞。這樣的軍隊就是裝備與日軍相當也是打不過日本人的。一個幫助災民,一個勒索災民,後者未戰就已經敗了。

 

影片裏還有一個細節令人揪心不已,當二戰勝利在即,戰勝國瓜分勝利果實的雅爾塔會議就要召開了,但是斯大林和丘吉爾並不同意美國的建議,他們明確表示中國的首腦沒有資格參加這個會議,這個消息是羅斯福告訴中國的。蔣介石聽到這個情報,半天才回過神來,卻說的是:要是已經進了河南的日軍再進了陝西,叫我去參加我也不去。一付無能弱者的不作為嘴臉與本性暴露無遺。按理說影片的編導對這位暴君、獨裁者刻畫得已經夠了禮貌有加了,可是他的行為還是讓人恨惡與不齒,他根本就沒把天下蒼生放在眼裏,他所關心的隻是他的一己私利,他的家天下。這部電影的一個巨大功績,就是以這些無可辯駁的細節告訴我們,這個人確實是民族的罪人,在曆史上將永遠背負罵名。

 

不知道為什麽,影片開始的鏡頭給人的感覺並不好,就是老東家的家產被搶,後來又械鬥的那些個情節。也許是夜景的關係,也許是太血腥,場麵又很混亂,總之看了後讓人很不舒服。影片伊始,在缺乏任何鋪墊的情況下,就上演這樣一出暴力戲,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也很反感。後來從河南省主席出場的那個鏡頭開始,這部片子才讓人眼前一亮,很有些大片的氣勢了,而且越到後來越這種感覺越濃烈。如果有什麽人沒有耐性,看了開頭的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就放棄了,那他就錯失了一部好電影,這無疑是觀眾的損失,也是編導的遺憾。好在開頭的部分占時不長,很快影片就進入到該有的軌道之中了。看到中間部分就可以確切地知道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曆史大片了。

 

還有一點值得提及的是神父安西滿這個人物,當他最終走進天主教堂,觀眾才知道他真的是一位教會派出來的神職人員,可是在這之前他在災民中的表現卻讓觀眾以為,他就是一個民間的神棍,或是一個神經不正常者,非常突兀,讓人發笑,盡管他身穿神父的袍子,胸前掛著十字架。因為他的作為總有點兒神神道道的感覺,讓人覺得怪怪的,不倫不類的。也許那個年代在中國民間傳道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就是那個樣子,那個做派?尤其是在大饑荒麵前,在大批的逃難災民裏,他的所做所為也隻能是那個樣子?沒有依據,不敢妄言斷定。

 

不過,他的毅力與精神還是很感人的。他能夠與災民為伍,與災民同蒙苦難,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他能那樣做說明他有強大的信仰支持。所以這樣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他的付出是要讓災民聽到福音,讓災民知道世界是上帝創造的,而上帝是愛他們的。編導設計了這個人物與相關的情節,其寓意應該是不言自明的。想必編導就是要告訴觀眾,雖然他的宣教方式有些滑稽可笑,又離題太遠,可是在災難麵前,做為上帝使者的教會是與災民們在一起的,因為教會更關心的是他們靈魂的得救。

 

馮小剛就是有大家風範,能做別人不能做之事,眾多的影壇名角兒在他的招聚與調度下,都有上佳的表現。隻是因為開頭已經說過,這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劇情片,所以所得到的肯定應該不會有最佳男女主角之類的獎項,倒是會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攝影的獎項上獲得殊榮。好在影片被認可,演員們的出色表演就不會沒有價值。隻是這部影片沒有得過最佳編劇的獎項,倒是令人多少有些意外。這樣一部影片,稍一不慎就拍不出名堂來,所以如果沒有好的劇本,編排上不過硬,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因此很為劉震雲的編劇不被褒獎而遺憾。盡管如此,還是要為《1942》的問世而興奮。一部電影永遠留下了河南災民的苦難與悲哀,也留下了中國上層社會在那個時刻的一幅幅眾生相。近代中國史,終於有了一部能夠以全新的視角所詮釋的經典之作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天外星' 的評論 :

今天才看到你的留言,很抱歉。
多謝交流和鼓勵!有關想法我知道了,我爭取。。。
天外星 回複 悄悄話 點綴,看了一九四二和集結號的影評,謝謝你寫這麽好的影評,的確有引領人學會看電影、學會深度思考的作用。有些點你抓的非常好。
希望也能看到你對幾個世界經典影片的評論,如英國影片朗讀者和贖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