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綴

定格瞬間 記錄心情
個人資料
點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能忘記的曆史——看電影《唐山大地震》

(2013-06-16 17:02:57) 下一個








不能忘記的曆史
——看電影《唐山大地震》

 

 

馮小剛,中國影視界的奇才。他的作品總是在同時期的影視劇中獨占鼇頭,並且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近幾年他更是拍出了很有深度的電影,例如《集結號》,《唐山大地震》,《1942》等。這些很有分量的製作標誌著這位導演的創作意向,已經從那種單純為娛樂而娛樂的賀歲片,開始轉型為有著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寓意的史實片。馮小剛也理所當然地繼續走在業界的前列,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無論人們喜歡與否,他的成績有目共睹,他的電影總是標杆。除了李安,他應該是當今華語影壇最有才華,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了。他的每一個動向,都會引起業內人士的定睛瞭望,生怕與一個重要的事件失之交臂。

 

在這一切努力進取當中,《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最值得欣賞的傑作。這部片子於2010年公映,當時正是汶川地震的影響強烈之時。這部影片的問世,將人們的視線從汶川一下子帶回到了34年前的唐山。那次地震之慘烈,犧牲之嚴重,至今還會令人心有餘悸,談虎色變。可是由於當時的條件限製,唐山地震的詳情,即使到了今天,還是鮮為人知。幸好有這部片子的彌補,世人才得以管中窺豹,一舉知悉當時的一些真相。因此《唐山大地震》是以紀實性災難片的宏大題材,將那段曆史還原到觀眾的眼前。把那些不能不知道的真相,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展現了出來,讓人們在大災難的背景下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過程,還是一個人性在親情中因誤解而深陷痛苦與掙紮的故事。

 

盡管這部影片也遭受一些詬病,比如有人認為影片的名子被冠以《唐山大地震》,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為片中的情節與地震有關的場麵並不多,倒是在講述一個有關地震後的親情故事。於是乎潑髒水者有之,進而借題發揮,認定該片是拿地震說事兒,以別人的痛苦來賺錢,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對此,馮小剛有過嚴詞反駁,他說:得過奧斯卡獎的《辛德拉的名單》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可是在國外就沒有人質疑那部電影是借著猶太人的苦難來賺錢的。他的反駁擲地有聲,很有力量。其實就是有人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所以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事實上,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攻擊,人們已經屢見不鮮,見怪不怪了。

 

對於一部影視作品而言,尤其是對於一部電影作品來說,衡量其好與不好的最佳利器就是時間。一部片子看後,馬上就會被人遺忘的,肯定是沒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相反,幾年後還能夠引發觀者的興致與感動的,就一定是一部好片子。《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片子。這部影片無論是對大地震的實況再現,還是在人物塑造方麵來說,都是無與倫比的。在國產影片中有關重大史實題材的同類作品中,這是一部上佳之作。影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是曆史中的真實,每一個情節與橋段也都是生活中才有,又比生活中的更加典型,更為生動。所以由此襯托出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鮮活豐滿,令人難忘。

 

影片的開始是七十年代中後期的中國北方城市的風貌,自行車,汽車,貨運火車等交通工具都擁擠在平麵道路上,下班的工人,玩耍的孩子,路邊堆積的西瓜,這些都混合在夏季的炎熱與噪雜聲中。那個年代的唐山,一個工業重鎮的勃勃生機的畫麵,由一個個鏡頭躍然而出,這是30多年前的景象,如今看起來質樸而親切。那時孩童的最奢侈消費便是3分錢一根的冰棍,卡車司機方大強的一對雙胞胎子女隻有學齡前的年紀,他們因為父親出車回來而興高采烈。媽媽李元妮已經下班在家裏做飯了,這對名叫方登和方達的姐弟倆魚貫跑進家門,穿過廚房,直奔室內,惹得媽媽一陣急叫:慢點兒!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家居簡陋,生活並不寬裕,連當水果吃的西紅柿都不能讓兩個孩子吃個夠,然而這個家庭的幸福氣氛卻是不能否定的。晚飯後,媽媽在廚房裏收拾,兩個孩子坐在爸爸的身邊,每個孩子都抱著爸爸的一支胳膊,在爸爸的手腕上各自地忙著畫一支手表。盡管很疲憊,但爸爸還是很高興地說:爸爸一下子有了兩塊手表了。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天倫之樂的家庭,幾個小時之後,也就是在第二天淩晨時分,卻因慘遭滅頂之災而解體了。這便是影片所告訴我們的故事,一個普通的家庭在唐山大地震中遭受了怎樣的苦難,以及在以後的32年裏,又是怎樣被這個災難所留下的後遺症所煎熬。

 

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災難,不僅僅是給這塊地方的河流山川和城市裏的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也給災民的心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與傷害。死去的人從此再也不能複生,可是活下來的人卻再也回不到原先的狀態。在這一點上方家的媽媽與幼小的女兒都是一樣的,她們都有幸保住了生命,然而她們遭受的心靈打擊卻是無法回避的。母親李元妮一生未再嫁,她的心與死去的丈夫與女兒在一起。每年的忌日給死去的人燒紙的時候,她都會念念不忘地告訴他們要回家看看,並因為家搬了,她每每都是很詳細地告訴他們家裏的新地址,以及怎樣走才能找到家的提示。女兒方登雖說是死而複活了,可是她的心裏並不快樂,她一直忌恨她的母親,以至於32年都不認她,折磨她的感情。

 

按說,方登那時也就是67歲的年紀,不應該會那麽記仇,更不應該為此耿耿於懷。然而難以想象的是,她竟然在32年的時間裏,不去尋找她的親人,不要她的媽媽與弟弟。當然故事就是故事,要不說這個小女孩兒也是夠了典型的了。後來,看到她在養父母家裏的表現,再看到她上大學後,特別是她未婚先孕後,她的的一係列表現與應對,就知道這個人物從小看大,一直都是一個性格有嚴重缺失的人。本來,一場強烈的地震已經是一個萬劫不複的悲劇了,如果再遇到這樣一個扭曲的性格,那麽她的不幸就更加不幸了。所以,她的命運與人生軌就跡都不可避免地讓她成為一個悲劇人物。她的悲劇就在於,她與親生母親過不去,自然也是與自己過不去。為此她多走了許多彎路這件事,也是咎由自取,毫不奇怪了。

 

李元妮這個人物是一個極其正麵的角色,她的感情真摯又純正。地震發生時,丈夫方大強救了她一命,她的心就隨他而去了。雖然在以後的日子裏不乏追隨者,可是她都不動心。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就是對鄰居老牛的斷然拒絕。雖然她就是一個紡紗廠的工人,可是她卻把是非看得很重,堅守極高的道德標準。她與丈夫的感情很好,丈夫原先是在唐山當兵的軍人,複員後就是為了她而留下未回山東老家。為此,地震後這成為婆婆怨恨她的原因,所以丈夫遇難後,在她看來,她為他守活寡也是天經地義的。李元妮身上有中國勞動婦女的純樸美德,是今天的人所不多有的。

 

又由於兒子和女兒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的兩頭,隻能二者選一,營救一個,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無法做出的選擇。可是在那個環境下,再猶豫一下,或者說再患得患失一下,都是不現實的,在時間不等人的催促下,她咬牙選擇了救弟弟。這成了李元妮永遠無法解脫的愧疚。在她認為,她的決定,等於是間接的殺死了她的女兒。於是她對於女兒的死比對丈夫的離去更揪心,也更無法原諒自己。長久以來她就是這麽譴責與審判自己的,直到她的女兒知錯回來,歲月已過去了32個寒暑。

 

十分匪夷所思的是,當時看似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的姐姐方登,聽到母親的那句救弟弟的話,晶瑩的淚珠立時就順著她的眼角流了出來。從此她與母親結下了粱子,被救後,寧願被領養,也不原意回到母親身邊。在生活中,這樣的兒童是不是真的有,值得懷疑。不過,有與沒有,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這樣去看問題的兒童太可怕了。他小小年紀,為什麽會那麽記仇,並就此做出一個殘酷的決定,用不認母親與弟弟來報複她的親人。由於她這樣的無情,她不僅傷害了她的親生母親,也傷害過她的養父與養母。

 

應該說方登是一個很自我,又很決絕的人。幸好她隻是一個文學創作上的人物,在現實中這樣的人物應該是絕無僅有,至少決不會是比比皆是的。可是,如果沒有了這個角色,這部影片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不能不說的是,可悲之處也正在這裏。很顯然,這個人物性格的不正常性是這個故事的硬傷。雖說是生活中什麽人都有,可是作為一部藝術作品,把一個如此偏激的人當作矛盾的主因與推動點,是有點兒經不住推敲的,客觀上一定會影響,甚至是降低了故事的格調與品味。

 

除了母親李元妮,兒子方達也是一個相當好的人物。他心地樸實,為人真誠,具有其母的真傳。他的感人之處是,倒不是他始終如一地孝敬母親,拿母親為重,而是他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不以勞動為恥。他一方麵知道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另一方麵也要幫助媽媽,負起養家的責任,因此他寧願早早輟學,去外地打工,以自己的體力去掙錢。對於一個已經缺了一隻手的殘疾人來說,他的精神與毅力都是令人欽佩的。正是因為他願意從最苦的活做起,所以他最後能夠創業成功也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是一母同胞,他可是比他的姐姐強得太多了。這個青年人雖然缺了一隻手臂,卻是一個大寫的人。

 

影片的每一個細節都很講究,處理得也都很仔細。災難發生後,遠在濟南的李元妮的婆婆和大姑子來到唐山,看望這對大難不死的母子,當然主要是來接方家的骨血方達回山東老家。這場戲很感人。遠道而來的那對母女,在李元妮家門口已經等候多時,奶奶一看見少了隻手臂的方達,就把他緊緊地摟在懷裏,那個隔代之愛與舔犢之情,被角色演繹得極其到位,仿佛這件事不是電影的鏡頭,而就是生活裏的一個真實場景。姑姑也流淚了,說出的話不多,卻很實在,也很暖心。讓人由衷地感受到,對於撫慰災難之後的心靈創傷來說,隻有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關懷才是一劑最有用的良藥。後來從成年之後的方達嘴裏知道,山東老家的親人們多年來一直給他們母子寄錢,寄煎餅。寫到寄煎餅,筆者的淚水都禁不住地流了出來。千裏迢迢寄煎餅,何等得純樸厚道之情啊,中國人善良敦厚的品性由此可見一斑了。

 

電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用唐山話來說話的,極富韻味的唐山話很好聽,也很能表達感情。以前隻在小品裏聽趙麗蓉說過,現在看這故事裏的人用唐山話交談,倍覺親切,又很自然。特別是李元妮母子的對話就非常動人,也讓人頓生好感。從影片中的這些對話來看,無形中給人的感覺就是唐山人很了不起,很偉大,出了那麽大的事兒,他們都堅強地忍受了。同唐山人比,汶川人無疑是很幸運的,他們麵臨災難時,不是隻有他們自己,而是全球的華人都與他們在一起。他們在第一時間裏就得到了關注,搶救也開始得很快。

 

可是當時的唐山就不同了。災難發生後,隔了好長時間北京才知道消息,又隔了好長時間解放軍救援隊伍才開進去,電影裏向我們展現了那個場麵,螺旋槳飛機低空飛過,空投食品,解放軍救援隊一批批地乘坐解放牌大卡車進入災區。可是他們手裏有什麽,沒有救援設備和工具,隻有普通的鐵鍬和鎬頭。所以唐山災民忍受了更大的苦難,但是他們卻沒有吭一聲。他們知道世界不欠他們的,要解脫苦難隻有靠自己,隻有自救才能從跟本上使他們從廢墟上站立起來。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們是最可敬佩的人。

 

從影以來,徐帆演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是能夠把李元妮這個人物演得這麽好,還是令人相當驚訝的。這部戲實際上是圍繞著李元妮這個人物為中心來演的,因此這個角色很吃重,也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力。所幸的是徐帆不負眾望,把這個人物創作得非常到位,也非常出彩。她的表演可以用不溫不火來形容,她演得很實在,很接地氣,一個普通的婦女在災難中與災難後的表現就是那個樣子。她的口吻,她的動情之處,甚至她痛苦到極致的悲號,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一個中國母親在那種境況中的真實狀態。徐帆的表演讓李元妮這個角色深入人心,難以忘懷。

 

在銀幕上,陳道明常常扮演都是那種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在這部片子裏演的這個解放軍軍官,後來也是位居大校官階,肯定也不是一個等閑之輩,可是他卻沒有把自己往大裏演,而是往普通的人物上演。的確,在人生中,他的主要身份就是一個養父,養父是不需要有官階的,他把養父這個人物演得很具體,很生動。他既有為父之心,處處將方登視為己出,關愛體貼備至,同時又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不逼迫養女一定要考大學,說大學裏出來的也有庸才,不念大學也沒有什麽不對。養父到他這個份上是令人心服口服的,每一個養子或養女能夠遇到這樣一位養父都是人生中的大幸了。陳道明以其感性的表演,讓養父一角兒變得很光彩高大,也使故事情節更跌宕好看。

 

說到養父就必然會說到養母,這個角色是由陳瑾扮演的。她用樸實自然的演技,也把這個養母演繹得非常之好。她很愛這個養女,可是她也有她的小心兒,怕養女長大飛出家門後就不回來了,所以她極力反對養女去外地讀書,要她在家門口上大學,以維係她和丈夫與養女之間的親情關係。最後她因病過早的離世了,臨終時她囑咐養女的話以及為養女準備的存折等細節都令人動容。天底下的養父母如果都能像他們一樣,那麽被領養的孤兒是多麽得幸福啊!他們真是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被收養的孩子。這部影片除了刻畫了一組唐山抗震救災的英雄譜,還塑造了方登養父母這對解放軍夫妻,他們的心意與付出,真實無偽,令人感動。

 

扮演李元妮婆婆的是著名演員呂中,扮演大姑子的是詠梅,扮演鄰居老牛的是楊立新。他們出場都不多,但是卻都給觀眾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這說明他們演得好,他們一出場,就能讓人過目不忘。呂中和詠梅在劇裏說的濟南方言,字字句句的抑揚頓挫,也都非常有感染力。老牛這個角色雖然有點兒自吹自擂,但也是滿有個性的,他對李元妮的愛慕之情是不加掩飾的。由於有他的存在,更凸現了李元妮的堅定與執著。令李元妮這個角色更可信,也讓她的信念與堅持更有說服力。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他的用處與重要性,缺了哪一個,劇情都會受到影響,都會變得不完美。由於篇幅關係在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

 

當母女相認,抱頭痛哭過後,那個緊接著的鏡頭是很美的。兒女方登手裏舉著一部智能手機,打開裏麵的存放的照片,告訴坐在一旁的媽媽說,這是養父,養母。媽媽定睛看了說,他們是解放軍呀,解放軍可是唐山人的恩人呢!接著女兒再告訴媽媽,這是我的丈夫。媽媽露出驚訝:他是外國人?又接著問:他比你大幾歲?女兒回答道:16歲。媽媽的表情又是一番驚訝。再往下,女兒說:這是我女兒,18歲,正在上大學。媽媽尋思了一番後說:你22歲就生她了?女兒說:是。是跟一個研究生。當知道那個研究生不要了女兒後,媽媽想到的是:那誰給你伺候月子的?這一組鏡頭,從必須地介紹開始,到必然地引起的一問一答的過程,都是那麽得溫馨,又是那麽得親密。一對母女,32年以後重聚,對於母親來說,其中的變遷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才有了那麽多心底之問與心中之痛。藝術就是以這種方式述說著人性的可貴之處,也是因了這樣的演繹而倍加感人。

 

電影以女兒為父親上墳時的徹底悔悟而告終。女兒知道對於媽媽那個年齡的女人來說,30年的歲月是何等的寶貴與重要,失去的光陰,就像是滾滾東逝水,是一去不複返了。可是她卻生生地折磨了她媽媽32年。這個懲罰真是太殘酷了,無論是對於母親,還是對於女兒來說,都是無法承受之重。相信痛定思痛,她們母女的感情會因這段漫長歲月的磨難而浴火重生,逐漸地愈合起來。畢竟擺在她們麵前的,已是苦盡甘來的幸福日子,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再生活在昔日的陰影裏了。這也是觀眾對他們的由衷期待與祝福。

 

在片尾之處,人們欣喜地看到,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難的24萬唐山人也得到了應有的紀念,鐫刻著他們名字的紀念碑已於2008年為他們豎立了起來,電影的最後一組鏡頭就是這座碩大的建築群。對於任何一個從未踏足過唐山土地的人來說,看了這些個畫麵,難免會有一種衝動,就是在將來的某一天,一定要去到這個建築群前憑吊這些罹難者。因為24萬個生命,個個都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就像李元妮因為失去親人所遭受的痛楚一樣,他們的死也是所有國人的痛!

 

此時此刻,那場大災難的死難者們可以安息了,除了已為他們建立起來的紀念碑,電影《唐山大地震》又在人們的心頭為他們築了紀念的碑文。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由於這部影片的問世,唐山大地震的史實就不再遙遠而陌生了,這個巨大的變故也因為是一段不能忘記的曆史,而無法被忽視,被淡漠。李元妮一家的故事,也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故事。死難者們用生命書寫的這個曆史性災難事件,必定會被後人代代相傳與紀念,永遠都不會被遺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京燕花園的評論:

京燕好!原來唐山大地震與你的親屬還有那麽大的關係,令人難過。
馮導做了一件好事,他把因這場災難被奪去生命的24萬唐山人擺在今天的人們麵前,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與紀念。願他們安息。。。

京燕花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點君,電影剛出時我沒敢看,昨天看了一部份,落淚,不忍。那場地震我失去三位親人,在此之前的兩年,幼年的我坐火車到他們到家住過一個月,是姑姥姥家。親人安息。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夏圓的評論:

是啊,這個曆史不能忘。。。


夏圓 回複 悄悄話 感動,感慨! 不能忘記的曆史.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ropro1的評論:

是的,呂中是太好的演員了,那個眼神多麽準確,又多麽到位啊!
這部電影令人有發自內心的感動與感慨!所以觀眾的眼淚都是情之所至,無法控製的。。。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uan222的評論:

是啊,你提到的問題很沉重啊。。。但情況也在一點點改變,馮小剛的《集結號》就顛覆了以往戰爭片的模式,很新穎,也很有震撼力。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ydneywil的評論:

是,文革後又恢複了,大概也就是80年代末吧。電影裏方登上大學的時候是地震後的10年,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兒。。。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elmonte的評論:

是啊,很感人。我數了數盆子裏一共有5個西紅柿。。。藝術,就是靠細節說事兒。。。


Propro1 回複 悄悄話 呂中的演技出神入化。看到奶奶拉著孫子空蕩蕩的衣袖那一幕,我忍不住流淚了。
yuan222 回複 悄悄話 《唐山大地震》,《1942》,都是不錯的現實主義的片子。五七年反右,三年大饑荒,文化大革命,這些都是多麽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可惜國內那麽多有才華的電影人都碰不得。
sydneywil 回複 悄悄話 陳道明常常扮演都是那種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在這部片子裏演的這個解放軍軍官,後來也是位居大校官階
=========================
記憶中那時沒有軍銜的。文革前有。
elmonte 回複 悄悄話 母女重逢時,那個沁在水盆裏麵的西紅柿,和32年前的個西紅柿呼應,我淚流滿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