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對官僚的管控
看政治,最重要的是看清楚政治架構。政治架構,是理解政治、參與政治的基礎。沒有這個認知,就別談政治;談了,也是盲人摸象。
政治架構是領袖、官僚和群眾;政治,是領袖、官僚、群眾三位一體的結合體;政治,是三方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領袖、官僚、群眾,這三者之間是什麽樣的關係?還記得這張照片嗎?這張精典照片就是對三者之間關係的最形象最直觀最完美的解釋。
領袖,有決策權。在帝製時代,叫皇權;官僚,掌握行政權。在帝製時代,叫相權;群眾,有選擇權。他們是領袖和官僚存在的根基。
決策權、行政權、選擇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
在帝製時代,皇帝並非像影視裏那樣,一言九鼎,一不高興就讓人腦袋搬家。腦缺才會信。帝製下的皇權,一直受著相權的製約。皇權與相權之爭,在帝製時代從來沒有停止過。還記得竇嬰怎麽死的嗎?他珍藏的用來保命的景帝遺詔,因為沒有在尚書那裏備檔,非但形同廢紙,反而讓他死得更快。別說一個權臣,有的時候,就是在位的皇帝自己也保不住性命。不知道的翻翻史書,權臣弑君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在這樣的政治架構下,一個人,當他坐上領袖的位子,他的頭號對手正是照片裏圈了紅圈的那個人。能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領袖,關鍵就是看他對官僚有沒有絕對的震懾力。沒有,他隻能痛哭流涕,仰望星空了。
在帝製時代,皇帝對官僚,也就是對相權,掌控最成功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漢武帝;一個是雍正;而做為一個朝代,在形製上做得最成功的隻有一個——明朝。漢武帝設立中朝,將具有行政效力的相權牢牢抓在手裏;雍正,則設立軍機處來掌控紫禁城外的官僚臣工;明朝最狠,通過大明律、錦衣衛和言官製度,將官僚管得死死的。對官僚的管控,明朝做得最為極致。所以曆朝曆代裏,隻有明朝皇帝敢專心做木匠,專心去煉丹,甚至幾十年不上朝,而國家卻照常運轉。但是,它的弊端也是致命的,就是官僚對領袖的疏離。當清兵入關後,東林領袖的氣節操守還不如一個妓女;一個個官員搶在老百姓的頭裏,率先剃頭,留起了辮子;反倒是群眾,在民間秘密組織了反清複明的天地會,一直延續到了民國。
這就是官僚的秉性,嚴管則怠,放縱則亂,加威則懼,令其懼則離。帶官僚隊伍,難;想帶好官僚隊伍,更難;想帶出一支能幹大事的官僚隊伍,難上加難。
習進入中南海後,首要任務就是,怎麽樣對官僚管而不死,怎麽樣讓官僚對自己懼而不離。這跟走鋼絲差不多,需要平衡;這跟烹小鮮一樣,不需太多佐料,看的全是對火候的把握。
習的做法是,設立了各種工作小組。這些工作小組涵蓋了方方麵麵。這是抓權嗎?非也。這是為了威懾官僚而進行的組織建設;這是對權力結構的優化;這是對官僚怠政,在組織和人事上的必要防控。
掌控官僚,一是針對人,二是針對那個位置。官員不適合那個位置,可以一免到底。留出空缺,誰來填補?找人頂上。你說頂就頂?官僚可以不去。實在要頂上,也可以,他可以占著位置不出活兒。逼他出活兒,也可以。逼急了,官僚會集體抗上,反過來逼你的宮。這時候,就是小組成員發揮效力的時候。你不幹,我這裏有人幹。漢武帝的中朝,雍正的軍機處,都是幹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