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沉睡的中國電影

(2018-03-30 16:51:04) 下一個

沉睡的中國電影

 

電影作為一種聲像技術,自誕生起便具有藝術和商業的屬性。當電影上升到大眾傳媒工具的層級,電影更具有了社會屬性。隨著電影受眾在水平與垂直兩條軸線的不斷延伸,其社會屬性漸趨為第一屬性,上升為核心屬性。

德國電影理論家齊格弗裏德克拉考爾將電影的社會屬性概述為“一個國家的電影比任何其他藝術媒體都更直接地反映出這個民族的心態”。可以說,電影發展的曆史就是一個講述民族心態的曆史。

民族心態,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意識形態在現實世界裏的眾多鏡像中的一個。民族心態包括民族世界觀、價值體係和心理機製。民族心態是意識形態的具象,屬意識形態範疇。電影是所有反映民族心態的媒體形式中,做得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一個。電影對民族心態的反映不隻是一個簡單的講述,這個反映可分為陳述、解釋、拷問和建設四個層級。其中的陳述、解釋和拷問都是為了建設。建設是反映的核心。建設民族心態,即凝聚本族群,影響其它族群的民族心態,產生磁石效應,達到引領其它族群的目的。

電影展現意識形態和建設民族心態是通過主流電影實現的。對主流電影的開發和運用,做得最成功的是美國。

美國的人均觀影一直保持在3-4之間。這是一個相當領先的數據。觀眾每年花費360-480分鍾的時間,接受著《殺死一隻知更鳥》、《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蜘蛛俠》、《鋼鐵俠》、《變形金剛》等影片的宣教。其中,《阿甘正傳》甚至影響了美國的大選。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影片不僅在美國境內取得不俗戰績,更在境外取得了相當的觀影人數。美國依靠這類影片的輸出,不僅向全世界推行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其它族群的民族心態,而且還取得了巨額的海外票房。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美國電影比美國的導彈更加危險。美國的導彈瞄準的是對手的土地,而美國的電影瞄準的則是對手頭腦中的意識形態。

相比之下,中國在通過電影進行意識形態建設方麵,幾近空白。

中國的人均觀影次數在近幾年才接近1次。隻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才達到人均觀影4次。但是,即便是這樣可憐的數據,中國觀眾卻一再成就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而在那360-480分鍾的時間裏,卻看不到任何中國電影的影子。

反觀近幾年中國主流電影輸出的是什麽?

以近幾年依靠在境外獲獎,從而贏得知名度的影片為例,諸如《盲井》、《可可西裏》、《青紅》等影片,都以描述懦弱、貪婪、愚昧、自私、偏執、邪惡與凶殘為樂,專在人性的陰暗麵上做文章。作品裏看不到正義,看不到懲罰,沒有方向,沒有建設。比如《白日焰火》,其主角為維護一己之愛,墮變為一個性格陰鷙手段凶殘的嗜殺者。難道這些陰暗偏狹的人性就是當代中國的人文?

更詭異的是,這類作品大多牆內開花時,默默無聞,而一旦到了牆外,卻莫名其妙地有了不俗的戰績。

以上作品之所以獲獎,並不是因為這些作品揭露人性的功力有多麽深厚,觀察人性的視角有多麽與眾不同,而是因為作品中的人物及他們的行事邏輯符合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對中國的早已經陳腐不堪而又不願更改的觀感和印象。這類人不但偏執地無視中國的變化,而且更願意看到中國一直沿著他們認定的“路線”走下去。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麵前,如果有人還抱著這樣的態度來看中國,這說明中國麵對的已經不單純是意識形態的差異了,中國正麵對著一場意識形態層麵上的對抗。在這場對抗中,中國電影應當也必須發揮出積極的功效。

但是,為什麽此類不能正確表達中國民族心態的作品能夠問世?原因有三:

一,          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對電影行業進行有效引導和監督的機製。單一剛性的審查起不到有效的引導作用,隻能保證不出錯、不越線。而不出錯、不越線則導致電影作品日益走向低俗和空幻。電影人自身的局限,決定了其對大眾情緒的方向缺乏預見。電影的藝術屬性更決定了電影人對體製具有先天性的逆反。通過審查去壓製逆反,隻會適得其反。逆反的實質,是電影人隻找到了表達方法,卻沒有找對表達方向。正確的表達方向正是電影人最需要的。表達方向必須通過科學的機製注入到電影市場。

二,          中國電影人的政治素養和政治敏感度普遍不高。電影從業人員大多沉溺於自我創作的狹小格局當中,仍舊處在那個因受虐而感受存在、尋找價值的“傷痕”情結中。這類作品的顯著特征是有陳述,沒解釋;有質疑,沒答案;有存在,沒價值;有思辨,沒建設。《集結號》、《一九四二》、《歸來》,包括近期的《芳華》,正是這類“傷痕”作品的典範。這表明電影人對時代變遷缺乏應有的感知,對自己應起的曆史作用和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完全沒有概念。這樣一群沒有使命感、沒有責任感的創作者,其作品在展現民族心態時必會出現反向表達,對建設民族心態起反宣傳的作用。更有甚者,一部《戰狼2》,其空前的觀影人次和破紀錄的票房,仍舊壓製不了某些電影人對它的質疑聲音。有質疑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按照什麽樣的邏輯給出的質疑?這個邏輯是建立在什麽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之上的?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又是受了“誰”的影響?

三,          中國電影的創作已墮入到靠人脈維係的“近親繁殖”的惡性循環中。在這樣的創作環境裏,新近的具有當代甚至超前意識的創作者,不被已經占據市場資本和影視資源高地的“圈子”接受,致使能夠反應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作品隻能停留在字麵上。近觀這幾年的主流電影,這些作品大多聲效震撼,畫麵華麗,耗資巨大,而其內容卻充斥著怪力亂神。究其表達,無不價值觀畸形扭曲、世界觀顛倒崩塌、人生觀消極陰暗。如《三生三世》、《小時代》等,其人物情節充滿了“近親繁殖”後的智力缺損和情感畸形。

上述原因,導致當下的中國電影充斥著低俗、戲謔和虛幻。對於這類作品,我們說它“三觀不正”已經是對“三觀不正”的一種浪費,因為它根本就沒有“三觀”。這類作品有的隻是低級原始蒙昧的“感官”刺激。這樣的作品,何以教化大眾?何以構建社會風氣?何以建設健康的民族心態?這類作品流到海外,中國的民族心態又何以得到其它族群的理解和認同?

雖然我們一再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中國的,隻要一出國門還是中國的。境外隻要一看到中國元素,就會本能地貼上“中國”標簽。也就是說,在意識形態領域裏,目前的中國還沒有掌握境外話語權,中國還沒到說“中國的就是世界的”的時候。

長久以來,中國一直不以輸出意識形態為原則,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化,隻在國內講意識形態,已經不能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助力了。在全球化的環境裏,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國家的意識形態建設如果不能為前進輸出助力,那勢必成為前進的阻力。嚴峻的形勢逼迫我們不得不對過去一貫的原則進行調整,將意識形態的境外傳播提升到戰略的層級。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趨向融合的世界。而各族群又都有著各自的世界觀、價值體係和心理機製。因此,在融合過程中,紛爭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紛爭和衝突不是融合的障礙,不是世界趨向分裂的標誌,它恰恰是融合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各族群相互接觸的必然結果。紛爭和衝突,阻擋不了融合的大趨勢。在融合過程中,如何減弱降低紛爭和衝突的等級,更好地讓各方相互了解、接納和包容,成了各族群邁進融合世界的首要任務。

當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走出國門的時候,當中國資本開始進入世界資本市場的時候,世界和中國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讓世界了解、接納、認同自己的世界觀、價值體係和心理機製,對中國營造和平發展環境的戰略意圖至為重要。

正確闡述民族心態,建設國家形象,贏得其他族群的理解和認同,進而引領和構建世界性的意識形態,這是時代賦予中國電影的重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影人應該意識到,電影不是電影人炫技的工具。電影更不是資本逐利的工具。電影是為時代服務的工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