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高校教育的困境與希望(上)
(2010-07-29 07:49:39)
下一個
——寫在七月的邊上
紀百勝
七月流火,酷暑難耐,然而在中國大陸,每年的七月,因為高考,又是一個寄托著無數年輕學子夢想和希望的緊張日子。自從文革結束之後,中國大陸恢複了高考製度,過去在人們眼裏,成功考進大學似乎就等於擁有了邁進社會高階層的通行證,於是,窮者為脫貧,富者求上進,加上激烈的社會競爭,幾十年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高考崇拜現象是愈演愈烈。記得在過去,高考的日期總是定在那雷打不動的7月7日到7月9日,由於當時高校錄取率低、而且先填誌願再考試的方式更增添了一些人生賭博的意味,又因為七月份天氣炎熱、考生心理壓力大、中暑暈厥現象頻發,所以高考七月又被考生們戲稱為“黑色七月”。近十多年來,大陸的高考製度也隨著時代變化而屢屢變革,考試日期也改到了六月份,但學生們的負擔並沒有減輕,七月酷暑,學生和家長們還是要為填報誌願、打聽訊息而費心盡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的這個日子,都會留傳下許多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傳奇故事。家長陪護、高價借讀、高考移民都已經是曆史久遠的傳統故事了,高考狀元出書、高考滿分/零分作文賞析、考生虔拜“考神”、“高考綜合症”、心理焦慮跳樓、“高考解放日”撕書、騙子高校招生陷阱等故事也都每年在各地上演著。多少年前,我也曾是這高考大軍中的一員,記得當年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和家長們都不太懂得如何填報誌願,即使是重點高中亦不例外,因為當時沒有互聯網,出版業亦不發達,找不到什麽關於高考狀元經驗談、生涯規劃指導類的書籍;而多少年之後,我也麵試過不少新畢業的大學生,卻發現除了生活觀念的不同之外,他們幾乎就與多少年前資訊閉塞的我們一樣,在社會認知與生涯規劃方麵幾乎是一無所知,就這樣邁進了大學,又衝向了職場。高中時代,是每一位年輕學子求學成長的黃金年代,也是最富有學習熱忱和創造力的年代,回頭看看,純真歲月中揮灑的青春和汗水都是那麽的值得懷念。然而,今天的考生在走過高考拚搏後換回的大學文憑,真的都能改變他們自己的命運嗎?
(一)全國高考,公平競爭?眾所周知,高考嚴禁作弊,作弊者將在其學習檔案中留下永久的記錄,但全國高考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大陸各地區的教育水平和錄取分數線是不同的,那麽高價借讀、高考移民等現象早已是屢見不鮮了,而在今年高考成績揭曉之時又曝出了一個冷門新聞,那就是湖南省的許多“高考狀元”竟都是擁有國家證書的“武術高手”,為獲得高考加分的專項武術培訓已成為當地的“一條龍”產業。《中國青年報》在6月30日刊發的專題報導《高考狀元都是“武林高手”?》中指出,湖南省的高考成績近日揭曉,但令人驚訝的是,不少“高考狀元”竟都是擁有證書的“武林高手”,他們都因為武術項目獲得了10到20分的高考加分。經過調查發現,在這一培訓項目中普遍存在著違規操作,並已形成了利益鏈條。據當事人透露,在湖南省的某些地區,高考武術加分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在高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學校就會通知學生,可以個人名義與“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術俱樂部”簽訂協議,業餘學習兩年武術課後可以參加“湖南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隻要獲得單項前6名、經過測試,即可在高考中加20分。這家“武術俱樂部”已在多個城市成立了分部,據當地媒體去年報導,最近從這個俱樂部裏已經走出了20多名清華北大錄取生。隻經過兩年的業餘訓練,當然不可能在與專業武術運動員的同場競技中保證拿到單項比賽的前6名,但,在比賽賽程設計中有一個“漏洞”:《湖南省高考特長生加分製度》規定,獲得省級比賽前6名的學生可以獲得20分的高考加分,獲得相應的市級比賽名次可以獲得10分的加分。如在“湖南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這場省級比賽中,不區分專業組和業餘組,人人都可報名參賽,武林高手與業餘票友同場競技。比賽分為男女兩組,男女組中又各設“市州組”和“館院組”;這幾組中又各設刀、槍、劍、棍、南拳、自選拳、太極拳、對練等8個項目。這樣算來,每個項目組中的前6名都有可能獲得加分資格,那麽這輪比賽下來,就有192人可能獲得高考加分。而在項目策劃人與相關方的“宏觀調控”下,參加比賽的專業武術選手其實並不多,這樣一來,每舉辦一次這類比賽,就可以有100多個高考加分的名額出現。而武術類比賽項目不同於田徑、遊泳等量化考評的項目,其中有比較大的操作空間。而且比賽不限定每位參賽選手所報項目的數量,基本上每位“高中武術愛好者”在每輪比賽中都會報2到3個比賽項目。其實這一“運作項目”隻是鑽了製度的空子,畢竟還屬於一個公開的“陽光工程”。而真正的“項目運作”不僅可以在分數揭曉之前,更可以是在考分揭曉之後,隻要你在相關渠道有過硬的路子、麵子和票子,這就是國人上下皆知的中國式潛規則。能夠憑實力輕鬆考進名校的考生畢竟隻是少數,在殘酷的中國式就業競爭環境下,家長們為了子女的教育和未來,幾乎都願意傾盡所有,全心付出。而少數深諳權錢交易之道的“路道硬”的考生家長們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時,形形色色的招生詐騙在全國各地大行其道,每年都有許多沒路子卻想“走捷徑”的家長上當受騙。中國式高考,多少國人的心中之痛?
(二)社會不賣大學生的帳其實,要獲得大學文憑並不是隻有六月高考一條路,頭腦活絡的家長和考生還有很多其它的選擇:參加成人高考、網絡教育,甚至漂洋過海直接去國外鍛練發展拿“洋文憑”……在大學生鋪天蓋地的今天,用人單位已經對求職者文憑的類型不甚在意了,隻要有國家電子注冊,全日製大專、國家承認學曆的“洋大專”、成人高考大專、自學考試大專、網絡教育大專……都是大專學曆,都受國家認可,不容歧視。其實處於“世界工場”底層的大陸製造業界,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當下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經驗,而這些正是許多應屆大學生所欠缺的。世事變遷,鬥轉星移,隨著中國大陸教育產業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大高校不斷新建教學樓擴大招生;形形色色的大專、本科學曆班、碩士研究生學位班更是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在全國各地湧現:大專、本科學曆班是現在技校、職高學校教師的主要業餘創收項目,技校生、職高生在校多進修兩年也可以獲得大專文憑,而這最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幾乎都不用上課,直接由學生自投單位“實習”打工掙錢、積攢經驗,這類文憑的技術含金量可想而知。於是在許多年前,人們就突然發現,中國大陸的大學生供過於求,大學文憑不值錢了!當然,一些著名高校的優勢專業畢業生還是很吃香的,他們有著他人難以替代的專業優勢,但眾多雖有大學文憑卻無專業優勢的年輕畢業生確實是前途堪憂。是啊,國家早就不包大學生分配了,絕大多數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都得自謀職業,絕大多數都得去擠人才市場,與全國流動的應屆往屆畢業生、碩士研究生、成人教育畢業生、中專技校生一同競爭工作崗位。然而缺乏實際職場經驗的大學應屆生並不被企業單位所看好,會理論但缺實踐、眼高手低、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是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的通病,這與學校教育製度有關。相反機電專業或特定實用專業的許多中專技校生卻大受企業單位的青睞,熟練技術工人的薪資水平甚至普遍要高於大學畢業的辦公室文員。所以有不少普通應屆大學生打出了“零月薪”的求職口號,寧可不要工資免費實習打工,隻求獲取工作經驗和競爭資本,才便下一次成功跳槽,然而往往還是鮮有單位問津。這是因為除了國有企業單位之外,中國人才市場上許多單位都是實打實的民營企業、“世界工場”鏈條末端的製造型企業、以及跨國企業在華子公司的製造工場……目前在中國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上最活躍的就是製造型企業,它們更喜歡有著實際動手能力的熟手。社會上當年的空缺崗位就這麽多,而且多數是製造型企業的各級職位,那麽大陸教育產業的導向就是過剩教育,讓更多的人獲得大學文憑,造成了普通大學生在社會上供過於求,所以許多大學畢業生都隻能與中專技校生一同競爭操作工崗位,但相同年齡的學生,中專技校生往往比大專生更多出幾年工作經驗,大專生並不具有競爭優勢。企業單位就是這樣一個狀況,求職者必須具備豐富的職場經驗;同時,大家也都看到了在黨國體製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所享有的優厚福利和優越地位,於是雖然大家都知道沒有關係進不了衙門,但每年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大學生還是密集得如同過江之鰂,最近媒體還曝出了一則廣受關注的新聞:無數大學生競聘一個有著準事業單位編製的掏糞工崗位。另一方麵,在職學曆進修的研修班、學位班也藉著教育產業化改革的春風蓬勃發展、遍地開花:很多單位都講資曆,許多新研究生進單位也隻能先從基礎做起,而早早進公司的大專生可能早已晉升為部門主管,他們利用不長的業餘時間進修就可以獲得本科、研究生學位甚至學曆,學曆輕鬆升級還不影響職場成長與工作時間;同樣,早進單位的中專生也可以很快獲得大專和本科文憑,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就業是硬道理”、“有錢有閑什麽都可以換到”,文憑不過硬的問題現在已經不成其為問題。於是家長們不禁要開始奇怪:大學生,到底學了些什麽?咋就老是沒有優勢呢?
(三)大學裏,學生學到了什麽?在交流時,很多學生同我說,大學畢業了,感覺自己什麽都沒有學到,隻是上了多少門課程,通過了多少次考試,花時間考了一張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操作等級證書和一張駕照,就這樣來闖天下了;感覺專業知識和能力也都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水平,沒有多少實踐機會自然談不上什麽專業能力,唯一的實踐就是假期勤工儉學,畢業前半年找家單位打份工,到時候通過論文答辯,換來了畢業文憑,你就算出師了。以畢業文憑為敲門磚,找到單位後,一切再重新學起。當然,和世界各地的大學一樣,中國的大學也分有不同的水平層次,有名校有庸館有野店,不同的大學,其教學質量和水平肯定是不同的。一般來講,一所好的大學首先是能夠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一個開放自由的求學氛圍,帶給學生們自信心甚至是優越感,在豐富的資源和專業的教育下,讓學生們在實踐鍛練中掌握自學、研究和創新的方法,拓展眼界、思維與能力。更重要的是,名校往往都有其獨特的精神特質和文化氛圍,這或許就是她能給予學子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由於受整個教育體製的影響,中國多數高校的教育還和小學、中學的教育沒多少不同——還是那中國特色的灌輸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大學教育的出發點本應當是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文化、經濟與科技的創新和進步,然而很多高校隨著教育產業化的改革不斷深入,學術研究與創新的氛圍早已變味,一切向錢看,發的教材是過期的沒關係,考試時能複述教師的個人講課筆記就行;外國院校的學生一個個忙忙活活地搞著課題實踐與項目協作、頭腦風暴,而我們中國的學生隻要上網買論文就行了……整個教育是與實際社會的特點相脫節的,誰都知道這些教材很多都沒有用,出了校門都得扔掉,於是高考結束後考生們瘋狂地撕書發泄,大學畢業時學生們打包賣教材,這樣的教育,怎能說不失敗?於是,學生們在高校裏往往都趁著青春年少,各自幹著各自的經營:一流名校的學生出國的多,於是新東方培訓、雅思、托福一直很受歡迎,他們看清了高水平的研究、發展包括生活還得去國外;一些熱門專業或優勢專業的大學生,很多也都在埋頭學好專業功課;那些二流三流及末流高校的學生,就是享受生活的多了:很多學生花在打遊戲、網絡電影、談戀愛上的時間,絕對比自習功課的時間要多得多;上課時自由活動,考試前複印筆記,中國式作弊蔚然成風……既然拿到手的都是商人販售的過期版本教科書,考試隻要背背抄抄與老師搞好關係,既然麵對未來誰也保證不了什麽,學校的“就業指導”也形同虛設,將來的一切還得靠自己靠父母,那很多學生在閑暇時間裏也就樂得逍遙了。確實,現在中國很多高校的教育都還遠談不上開放與創新,相反意識形態管製的傳統還是經久不衰,著名曆史教師袁騰飛被傳喚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這個國家就連談論本國的真實曆史和社會現實都不準許;高校每個班級都設置了負責監督和告密的匿名“信息員”,他們的責任就是監視教師和同學的思想和表現。一直關注著兒童教育的著名作家鄭淵潔曾經直截了當地指出“大學文憑實際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別通行證。擁有大學文憑的真正含義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義是給別人打工。”其實現在普通的應屆畢業生連找到工作都成了奢望。《蝸居》和“蟻族”的故事正是他們真實處境的寫照。國家不管就業,失業大軍長期呆在家裏,於是善舉辭令的政府又鼓勵大學生們自主創業,說的是好聽,可現在就連個人在網上賣些閑置物品將來都得要征稅,確實堪稱世界奇觀。學業與實踐相脫節,教育與社會相脫離,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麵對著人才市場上的茫茫人流,不知所措。既然在本專業上缺乏實踐經驗和競爭力,許多大學生求職時最硬氣的資本也就隻剩下外語證書、計算機技能證書和駕照了(英語四六級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的),就這樣闖蕩職場,確實艱難。然而許多望子成龍的敦厚家長並不知道這些,他們總是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的廣告宣傳下,懷著最美好的願望對子女們的成長全力支持,可惜他們遭遇的是中國式的教育體製,和再現實不過的教育產業鏈條和就業市場。最近看到一個報導,講一位農村的父親因交不出學費無顏麵對讀著大學的兒子從而自殺“謝罪”,他真的認為自己無能、沒能夠承擔起他應盡的義務。看到這類人間慘劇,除了對同胞們艱辛生活的深深悲慟,我實在是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