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地主比母親
(2010-08-15 20:31:06)
下一個
正象郭德剛相聲《我要反三俗》相聲裏的誇張,相聲好壞無所謂,有無聽眾無所謂,但一定要達到對民眾的“教育”是核心原則的。
江蘇省原建設廳長徐其耀在寫給兒子的信裏有一句是:我們的社會無論外表怎樣變化,其實質都是農民社會。我們周圍的人無論外表是什麽,骨子裏都是農民。農民的特點是目光短淺,注重眼前利益。
什麽是農民?同大多數人一樣,剛看到這個詞我會首先想到的是同我無關,至少我現在是工人,是城市戶口。昨晚忽然間才發覺,農民,就是依賴從自己生長的自然環境裏獲得資源交換生存的人,而工人卻是把這些資源進行加工包裝使之遠銷換取生存的人,那麽即使生活在農村,把農作物加工遠銷的人也應是工人,即使生活在城市,比如媒鐵礦藏豐富的遼寧本溪,從地下地表采礦的人雖然用的工具不是鐮刀,卻也是從自然環境裏起獲資源的人,也應算為農民,而我之所以被稱為工人,也僅是溶入了把采出來的礦深加工環節,實質同農作物加工為一個性質。換句話說,現在定義的農村還是城市其實質是一樣的,從而理解了上述這個官員隻對兒子才說的實話:我們的社會實質就是農民社會,所有人骨子裏全是農民。或者說,農民,是我,是你,是大家。
那麽,問題又來了,有了農民,誰是地主呢?
“我把地主比母親”??嗬嗬,周星馳的話不難懂了吧。
由此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是地主,該對農民進行什麽教育呢?至少會對農民重複再重複:地主就是母親,地主比母親還要親!
同“地主是剝削我們的壞蛋,不要相信他的話”相比,你認為哪句話更真實一些呢?
但實際情況卻是:每個人因為每時每刻的周圍都是被重複的“地主比母親還要親”聲音,就象總“被”聽到同屋人同一首歌的手機鈴聲一樣的效果:你會自覺不自覺地,下意識地熟悉並哼唱,並再繼續影響給周圍別的人,所以共識的結果也很明了:“地主當然比母親還要親了”,這還用問嘛!
連媒體與娛樂都能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那麽對孩子的正規教育呢?就可以理解了,在中國潑水難入的封閉式教學環境裏,為什麽要讓孩子們重複記憶式學習“1+1必須=2”,而不是讓孩子思考“1+1為什麽=2”,其目的是讓孩子從小就在“意識”裏被固化“地主比母親還親”,試想想,如果不破壞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怎麽能讓他不懷疑這句話的真假呢。被破壞獨立思考的孩子,他的身體雖然在長大,但它的“意識”就會被牢牢鎖住,不由自主了,當然更不能達到自信了。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麽,有勢人要讓孩子出國接受教育的目的了,使其成人,而不是成奴。
在我們從小到大,從孩子到老人,從家外到家內的所有環境裏,如果細心會發現,我們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別不僅僅是身外的環境與地理氣候,更多的差異是內心的意識,“意思”與“意識”是不同的詞匯,“意思”可以很顯見地表達出來,字裏行間能感覺得到,而“意識”卻是隱性的,但卻是人與人的核心差別。郭德剛之所以被境內所有媒體炮轟腳踩,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所謂的什麽“侵占公共綠地”,而是在相聲裏把中國最典型又最隱蔽的核心潛規則挑明了:用民眾所接觸的所有媒體與娛樂與交流,對每個人終身進行著不易察覺的“意識”的“教育”,而遠遠不是對中小學生普及的九年製義務“教育”過程,通過“約身”達到“束神”的最終統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