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藝術
(2010-05-30 00:15:23)
下一個
我是97年在南京新華書店偶得趙梅老的著作, 感覺到一種技術上的升華和文化上的浸淫, 由此埋下了文化比較的意趣。 趙梅老是和喻宜萱同時代的人物, 比周小燕還要大一輩, 但是在大陸基本沒有人提及此人。 可能跟他很早就負笈有關, 桃李不豐。 趙梅伯畢業於Conservatoire Royal Bruxelles, 與當時很多著名聲樂家素有往來, 跟意大利男高音Carlo Bergonzi尤為摯友。 他並提及後者教他每天吃葡萄柚。 當晚我就到第四食堂樓下水果鋪買了一個葡萄柚, 嗬嗬。他的著作叫做《唱歌的藝術》, 暗合Bel Canto. 真正是內淫外溢的抗鼎之作。 不是一般聲樂教授的眼界。 從事藝術的人什麽最重要?天分和眼界! 技術可以靠後。 我還記得當年非常奇怪為何趙梅老沒有將Di Stefano列為名家之一, 是因為他40歲就走下坡路? 印象深刻的還有他說concert solo不可像歌劇般手舞足蹈, 也不可穿著太淺薄, 聲音的表情足以。 坦率的講, 林俊卿博士的著作和趙梅老相比, 也許technically comparative, 但是在眼界上還是有差距的。 盡管林醫生在技術(咽音)和醫學(嗓科)上的貢獻遠遠高於趙梅伯。印象裏沈湘還吃過趙梅伯的閉門羹, 在晚年幽幽提及, 並無怨言。近日又聞郭淑珍也曾師從梅伯, 她本人並未提及, 隻說沈湘雲雲。 郭大教授是頗具權威相的,俄語很流利, 英語估計和我的俄語水平差不多,她還讓我給她的研究生指導過一首古典英文歌曲的發音。 她夫婿是小提琴教育家朱工七。 我還開玩笑的問是不是從朱工一一路排下來的, 後者很嚴肅的回答, 是啊。 中國的音樂走進這個沒有color 和 passion 的胡同, 是和缺乏趙梅伯之流有關的,李德倫和鄭小瑛是現代中國交響音樂的開山者, 但是, 他們身上更多的是Russian, 而不是Passion. 我個人對俄羅斯毫無興趣, 對他的文學和藝術也毫無興趣,就好像對1902年之後出生的中國作家的作品一樣, 基本是我們這個星球的垃圾。 我總覺得梅伯是有一點孤傲的, 而沈湘就平民化很多, 我覺得沈湘是一個顏回式的布道者, 聰明,完美而清苦, 一輩子致力於教一幫吃大蒜的品咖啡。 而趙就灑脫,一早鑽到美利堅的小孩堆裏去了, 晚年還幫美國的中學合唱隊拿了一堆獎。 所以長壽啊。 似乎還健在,那得104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