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往事(30)義利西餐廳和麵包
印象中七十年代的北京市麵上隻有兩種麵包,一種是長方形內加果料的果子麵包,還有就是圓形的黑麵包,果子麵包的包裝紙是白色帶淺綠色條紋,黑麵包的包裝紙則是中間有一個褐色的圓圈。這兩種都是義利食品廠生產的。果子麵包吃起來甜中帶點酸,裏麵的果料有綠的紅的不同顏色,是什麽材料想不起來了,隻記得好吃,比黑麵包好吃多了。後來吃的麵包多了,記憶最深刻的還是義利的果料麵包。黑麵包比較粗,還有一點苦,價錢便宜,不過不太愛吃。
讀小學的時候,有學農學軍的活動,徒步拉練(不是很明白為什麽叫“拉練”,可能是拉出去練一練的意思,瞎猜),自己帶中午飯,有同學帶果子麵包,有的帶茶葉蛋,烙餅,大家交換分著吃,好象哪一樣都沒吃過癮。每個人都背一隻綠色的軍用水壺,頭天晚上灌進去的開水喝起來總有股金屬的味道,好在果料麵包的甜香把別的味道都遮蓋住了。
那會兒聽收音機播講外國小說,有一個故事是講在美國芝加哥,晚上天快黑了,一個黑人小孩站在門口等他(她)媽媽下班回家,盼著媽媽出去打工賺到了錢能買白麵包回來,結果失望了,晚飯還得啃黑麵包。聽的時候心裏還羨慕呢,沒錢還能天天吃麵包,麵包總比這饅頭有味道吧。現在的世界變了,黑麵包比白麵包營養豐富,加了燕麥的粗麵包更受歡迎,看來有錢吃得未必就健康。後來京城裏開了許多新的麵包房,西餅店,超市裏也有各式麵包。選擇多了,印象倒淺了。
八十年代後期,喜歡上了義利西餐廳,這家餐廳在西單南大街路東,西絨線胡同裏麵,門麵隻是一間房大小,實際上這隻是個出入口,走到後麵才是就餐的地方。這裏的好多道菜肴都記不起來了,隻有一道羅宋湯,每次必點的,忘不了,其它的好象還有咖喱雞塊,西式炒飯等。裏麵的環境布置也很有意思,前後和兩邊好象都沒有窗戶,燈光比較暗,牆上有裝飾畫,頭頂上的音箱播放著音樂,就餐的桌椅和現今的快餐店相似。這裏經常滿座,就餐高峰時段要排隊等位。
那年月正是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最迷戀美國的時期,很多年輕人喜歡吃西餐。義利餐廳正好與天時相符,又占有地利之便,生意好的不得了。雖然不知道什麽是正宗的西餐,但隻要口味不同於水餃炸醬麵就是了。高級酒店的西餐不是人人都消費得起的,義利西餐廳的平民價格讓一般工薪階層能接受。
也曾嚐過北京展覽館旁邊的老莫餐廳的羅宋湯,感覺還是義利的更可口一些。尤其喜歡義利西餐廳的環境和氣氛,熱鬧而又平靜,輕鬆隨意。不知道現在變沒變。
那個義利餐廳,我們一個女友大學畢業後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就請我們去那裏吃了一頓,是當年美好的回憶。
麵包抹果醬好味道,記得有蘋果醬和草莓醬。
對,我剛在網上查了一下,51年遷到北京,義利西餐廳是86年開的。
是啊,想不明白
是啊,大家交流,一起懷舊,
很高興您喜歡,我是想把以前生活裏一些記憶寫下來,和朋友一起懷舊。
謝謝!想起過去的生活瑣事,就像是和朋友們聊天,隨手寫出來。
回去看看吧``
是得常回去看看啦~~~
哈哈,拜登隻點炸醬麵,還是不了解北京的文化啊
Thanks for the memories.